螟蛉之子科学认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8 19:2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在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对于蜾蠃是否真的没有后代持有怀疑态度,他决定亲自观察以求证真伪。他发现了一窝蜾蠃,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既有雌也有雄。这些蜾蠃将螟蛉捉回窝中,用尾部的毒针将螟蛉刺得半死,随后在螟蛉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蜾蠃的义子,而是它们后代的食物来源。蜾蠃是寄生蜂,它们将螟蛉作为储存,以便在自己的卵孵化后作为食物。这一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古人对蜾蠃行为的误解。


这句古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背后的深层含义,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力劳动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传宗接代观念的执着。在那个时代,“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膝下无子的人会倍感压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会有众多收养义子的传说。然而,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其实是一种误解,将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误认为是养育和被养育的温情关系。在漫长的封建道德教育中,这种误解被流传下来。


实际上,"螟蛉有子,蜾蠃不负;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可能是对蜾蠃行为更为准确的描述。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并揭示那些被历史和认识所掩盖的呢?


扩展资料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俗语所谓之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