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选择学说关于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2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1小时前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存在两种主要观点。指令学说与选择学说各有其见解。指令学说,以1940年L.C.波林提出的模板假设为代表,认为抗体分子的形成是根据进入浆细胞的抗原分子的指令进行折叠,形成具有特定三级结构的抗体。这一理论试图解释抗体的多样性,但无法完全解释终身免疫现象,即感染后的长期抗体产生能力。


相反,选择学说更倾向于认为动物体内预先存在抗体的可能性较小。1900年,P.埃尔利希的侧链理论属于选择学说,认为抗原主要刺激体内已存在的抗体结构,使其大量产生。然而,实验证明将特定蛋白质注射动物后产生的抗体并不符合自然状态下的预测,这使得选择学说面临挑战。


1955年,N.K.耶讷提出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选择学说,认为胚胎时期动物体可能合成大量免疫球蛋白,抗原通过选择特定的免疫球蛋白结构来指导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伯内特的克隆选择学说则在1950年代后期提出,它强调抗体的多样性源自体细胞的突变,已分化的免疫细胞只表达一种特异性,被激发的免疫活性细胞会根据抗原选择性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而未被清除的禁忌克隆可能成为日后自身免疫病的源头。


总的来说,这两种学说都在尝试揭示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克隆选择学说则更深入地探讨了细胞水平的选择和免疫系统的动态过程。然而,它们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和理论完善来完全解释免疫系统的复杂行为。
扩展资料

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