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4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1:07
没有区别。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此。今俗称黄芪。
民间故事: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黄芪益处
1、保护心血管。
黄芪内所含有的一些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有效的消除自由基,可以帮助抑制脂质过量而给身体带来的损伤。有效的消除氧化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于我们心血管带来的影响,让心血管的微循环变得更加的顺畅。
2、降血糖。
黄芪内所含有的营养元素非常多,其中有一些成分可以有效提升糖原合成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的活性。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于组织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变多,以此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3、祛痰湿。
黄芪可以有效的帮助痰湿体质的人缓解痰湿带来的不适感,经常食用可以帮助祛湿,可以有效的调理身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1:08
北芪:别名黄芪,为双子叶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黄芪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
、叶酸。
性味:气温,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补中益气,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内伤劳倦,脾虚泄泻,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黄
芪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1:08
可以说两者是同一种东西,黄耆是黄芪的另外一种写法,在中医古籍中比较常见,也可以说黄耆是黄芪的别名,通常用黄芪也一般指生黄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1:09
一样的!
黄芪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1:10
药店里黄芪有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
默认是生黄芪。
生黄芪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蜜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
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
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