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4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21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寻乌、定南,东连五华、兴宁,南接东源,西临和平。全县属*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7.1万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32.7万人。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5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党史研究室确认为“*苏区县”。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龙川县自然资源丰富。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黑色花岗岩(世界五大名石之一)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年流量达27万吨。全县生态良好,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67.1%,活立木蓄积量达21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充足,县内河流主要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力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全省第二大水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
龙川旅游胜地众多。县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誉,现有“越王井”、“越王庙”、学宫等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附近还有塔西合溪温泉、涧洞三叠瀑布及七峰山旅游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观。北部有风光秀丽的青山湖(枫树坝水库)、万有山生态旅游度假村、梅子山矿泉水山庄度假村。中部有广东七大名山之一的霍山,属省级森林公园、国家3*旅游区,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美誉。
龙川基础设施完善。纵贯我国南北九省的京九铁路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县城老隆交汇并设立大型编组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河(源)梅(州)高速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立交出口。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一、二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城东江两岸防灾减灾工程、县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已成为美丽的风景线,县城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龙川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近年来,全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力促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县工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2亿元;工业总产值15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449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21
客家地区最古老的县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古龙川县治所在地即为今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
佗城镇位于今龙川县城老隆镇15公里处。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关于佗城,历代史籍有详细记述:
(1)史志记载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在秦军第一次南平百越时,赵佗屠睢同为秦军主要将领。公元前218年,秦军第一次进军岭南。秦主将屠睢的军队,在西线的西瓯地区惨败,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东线的赵佗一路大军,实行剿抚结合*,得到越人支持,在闽越一带建立稳固基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为主将,赵佗辅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令。因赵佗是东线一路军,进军路线很可能是从西江进入龙江,即东江上游(今龙川东北部),顺江而下,直至龙川老隆建立军事营寨,在今之龙川佗城筑土城设治所。龙川旅台学者近年编修的《龙川县志》载黄勋著《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一文云:“赵佗率军最初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今老隆寨顶的古堡残垣仍隐约可见,相传是南越王营寨处。老隆寨堡的南面约10公里处就是龙川佗城。佗城,三面环山,山峰秀丽,东临东江,江水如龙。赵佗选择此地筑土城为县治,是有道理的。更为重要的是,佗城处于东江、韩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顺东江而下控制龙川南部,东南可顺韩而下控制龙川东部,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河源县条目中记:“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龙川县也。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按今之龙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适为河源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这与元和志所说正好相吻合。
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五)龙川条目中记云:“旧雷乡县广南刘 伪号乾亨六年改为龙川县,仍移就县,古赵佗城,西接嶅山,南临 水。在西北五里,龙川江旧名 溪,自虔州安远流至县界。”龙川江(即东江)源头从江西省安远县流入广东的第一个县即龙川县。今之龙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临龙川江。这与《太平寰记》所说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引《循阳志翁韶序》云:“宋绍兴十五年,知州韩京迁于城东,即尉佗之故宅,有台有井。”又说:“龙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当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镇府的右侧一带。
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第*页)河源县条目记云:“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河源)县东北三百四十里。”这是迄今的见最早记载龙川“龙穴山”的古籍。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舆图.惠州府境总图》中所画的“龙穴山”的方位,正是龙川县的广信都、十一都毗邻的地方。这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画有“龙穴山”的舆图。据龙川县文化名城调查组的同志亲自到实地考察,证实了今之龙川广信、十一都毗邻处(今龙川东北部,即麻布岗、岩镇等地)就“龙”取名山水8处,其中有一处“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颜师古等所说的景观相似。经查考,“即穴流泉”处同元和志所记和惠州舆图所画的方位相吻合。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舆图.龙川境图》记云:“(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里,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里。”同书的《惠州府志.舆图.河源县境之图》记云:“(河源)东北到龙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据此可证,赵佗故城恰好在今之龙川佗城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