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07:43
《关雎》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两句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这里我不念“寤寐思服(fú)”,念“寤寐思服(bì)”。因为朱熹在《诗集传》裏注的是——“叶蒲北反”。他用的是反切注音法,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就是“服bì”。其实这个读音,在《辞源》就收有,是做“郁结”解。《毛传》中对“思服”的解译是:“服,思之也”。这一解释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於“服”字无论从本义还是从引申义看,都没有“思念”的意思。所以,这个“服”字应是个假借字,其本字大概是表示“至诚”之义的“愊(bì)”字。在书写过程中,用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代替甲字,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假借”。
“服”和“愊(bì)”的上古音非常相近,所以“服”才可以假借为“愊”。
由於上古时期,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轻唇音,後世以“f-”为声母的字,起初都读为(“b—”、“p—”等)重唇音,比如“伏羲”读作“庖牺”、“浮”读作“漂”等。当时的语音在形声字中保留下来许多有关信息,比如以“孚”为声符的“殍”读“piao”,以“复”为声符的“愎”读“bi”,以“畐”为声符的形声字,一组读“fu”(如“幅”、“福”、“副”、“富”等),另外一组读“bi”(如“*”)。因此,“服”和“愊”二字现在读音不同,是後来汉语分化出轻唇音这一语音变化造成的。追问前两个字读什么音
追答寤寐,词语。读作“wù mèi”,意思是醒和睡。指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