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1
共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0:08
电表的工作原理:
电子式智能电表,是在电子式电表的基础上,近年来开发面世的高科技产品,它的构成、工作原理与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有着很大的差别。而电子式智能电表主要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先通过对用户供电电压和电流的实时采样,再采用专用的电能表集成电路,对采样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处理,并转换成与电能成正比的脉冲输出,最后通过单片机进行处理、控制,把脉冲显示为用电量并输出。
扩展资料:
智能电表怎么看:
1、一般的直进式的单相电表和三相电表可直接读取数字减去上次的读数就为这一阶段的电量。直进式的电表进线较粗,仔细观察没有经过互感器连接。
2、三相电表通过电流互感器连接方式连接的三相电表,电表的接线有10根接线,要观察连接的电流互感器的电流比,电流互感器的名牌上有,都是一个数字比5标出的,例如100/5150/5等,电表上读取的数字乘以电流比就是计量的电量,精确的还要加上变损和线损。
3、单相电表计量三相电的电量,电量读取方式是直进式的连接电表的方式读取电表上的数字乘以3,若通过互感器连接的电表要读取电表数字乘以互感器电流倍数乘以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1:43
1、普通电表(转盘式电表)
工作原理是:当把电能表接入被测电路时,电流线圏和电压线圏中就有交变电流流过,这两个交变电流分别 在它们的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交变磁通穿过铝盘,在铝盘中感应出涡流;涡流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 铝盘得到转矩(主动力矩)而转动。负载消耗的功率越大,通过电流线圏的电流越大,铝盘中感应出的涡流也越大, 使铝盘转动的力矩就越大。即转矩的大小跟负载消耗的功率成正比。功率越大,转矩也越大,铝盘转动也就越快。铝 盘转动时,又受到永久磁铁产生的制动力矩的作用,制动力矩与主动力矩方向相反;制动力矩的大小与铝盘的转速成 正比,铝盘转动得越快,制动力矩也越大。当主动力矩与制动力矩达到暂时平衡时,铝盘将匀速转动。负载所消耗的 电能与铝盘的转数成正比。铝盘转动时,带动计数器,把所消耗的电能指示出来。这就是电能表工作的简单过程。
2、智能电表(全电子式电表)
全电子式电度表工作原理电子式电度表的基本原理是实时对电源电压、用电电流进行取样、计算,非专业人士可能不太懂,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你用电压表、电流表持续不断的24h记录电压、电流读数,还有二者相位关系也要记录,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最终换算成耗电数。当然,实际中是实时换算的,测量速度也是每秒上千次甚至更多!
这些工作均是由内部的微处理器完成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电脑了,因为没有了机械传动机构且那些电子电路、微电脑电路的功耗可以做的非常低,甚至以微安计,所以他非常省电,这是其中的一个优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3:34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子运动现象有两种:把缺少电子的原子说为带正电荷,有多余电子的原子说为带负电荷。
电是个一般术语,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大自然里,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
电致伸缩、压电效应(机械压力在电介质晶体上产生的电性和电极性)和逆压电效应、塞贝克效应、珀耳帖效应(两种不同金属或半导体接头处,当电流沿某个方向通过时放出热量,而电流反向时则吸收热量);
汤姆孙效应(一金属导体或半导体中维持温度梯度,当电流沿某方向通过时放出热量,而电流反向时则吸收热量)、热敏电阻(半导体材料中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光敏电阻(半导体材料中电阻随光照灵敏变化)、光生伏打效应(半导体材料因光照产生电位差),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5:42
电表的工作原理:
传统电度表指感应式的机械电度表(简称感应表或机械表),它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主要由电压线圈、电流线圈、铝盘、永久磁铁、计度器等器件构成。其工作原理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表通电时,在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产生电磁场,在铝盘上形成转动力矩,通过传动齿轮带动计度器计数,电流电压越大,转矩越大,计数越快,用电越多。铝盘的转动力矩与负载的有功功率成正比。电表常数,指计量每单位电能值(度或千瓦·小时)时对应铝盘转过的圈数,单位是转/千瓦·小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8:07
电表的工作原理:
(1)“机械电度表基本原理”
传统电度表指感应式的机械电度表(简称感应表或机械表),它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主要由电压线圈、电流线圈、铝盘、永久磁铁、计度器等器件构成。其工作原理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表通电时,在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产生电磁场,在铝盘上形成转动力矩,通过传动齿轮带动计度器计数,电流电压越大,转矩越大,计数越快,用电越多。铝盘的转动力矩与负载的有功功率成正比。电表常数,指计量每单位电能值(度或千瓦·小时)时对应铝盘转过的圈数,单位是转/千瓦·小时。
(2)“电子电度表基本原理”
电子式电度表是利用电子电路/芯片来测量电能;用分压电阻或电压互感器将电压信号变成可用于电子测量的小信号,用分流器或电流互感器将电流信号变成可用于电子测量的小信号,利用专用的电能测量芯片将变换好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模拟或数字乘法,并对电能进行累计,然后输出频率与电能成正比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驱动步进马达带动机械计度器显示,或送微计算机处理后进行数码显示。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460184.html?fr=ala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20:48
我们现在家用电度表都是有功电度表,它记录是电器消耗的有功电能,无功电能是不记录的,对普通灯泡、电炉等电热丝加热元件消耗的只有有功电能,而一些有电感的或有容感的负载上(电机、电视机、空调、日光灯等),除了有功电能的消耗外,还有无功电能的消耗。也就是说在有感负载消耗的实际电能是有功电能与无功电能的矢量相加,它们之间相差90度,实际消耗的电能当然要大于电度表记录的电能。但对无感负载上所消耗的电能是100%记录在电度表上的,是无法通过并联任何电器负载来减小有功电能的消耗。有感负载所消耗的无功电能倒是可以通过并联相对应的有感电器来补偿无功消耗,但这对只记录有功电能的家用电度表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想通过外部电器来减小有功电能的都只能是骗人的把戏,除非平时多注重节约用电。 2 IC卡电表内部是由基表、主控单片机芯片、数码显示、继电器开关、ESAM模块和IC卡接口组成。
工作主要由两个功能系统完成:测量系统和单片机处理系统。
测量系统:是一块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为:由分压器完成电压取样,由取样电阻完成电流取样,取样后的电压电流信号由乘法器转换为功率信号,经V/T变换后,推动计度器工作,并将脉冲信号输入单片机系统。
用户需在供电部门交款购电,所购电量在售电机上被写进用户电卡,由电卡传递给电表,电卡经多次加密可以保证用户可靠地使用。当所购电量用完后,表内继电器将自动切断供电回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23:46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电源
电源:好比两个杯子,都装一半的水,这时就好比一个没电的电池,当我们把其中一杯的水往另一杯倒一点,就有了落差,这种落差就是一种潜在的能量,这时就好像一个充过电池,如果有一根管子通过这两个杯子,这两个杯子里的水总是要保持一样高,于是水多一点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就通过管子流到水少一点的那个杯子中去,多一点水那个杯子相当于正极,浅一点的就是负极,而水在管子中流动就相当于电流,发电机就相当于使两个杯子产生落差的水磊
通常每一个原子核周围都有适当量的电子包围,处于平衡状态,这时我们认为它不带电。当由电子量多就叫带正电于其它因素使它的电子丢失,或使它多了几个电子,这时认为这个原子带电,电子量多就叫带正电,电子量少就叫带负电,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相碰就会放电,直到这两个物体带电量一样为止
当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化作成热效应,因为有阻碍,原子就会相互摩擦产生热。比如电饭煲、电吹风等,当电流流过导体时;当通电的导体周围有可以吸收磁力的东西时电就转化成磁与力的效应,电动车、电风扇
等
不管什么电器,只要它工作了,那么它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9 03:01
工作原理是:当电表接入被测电路后,被测电路电压加在电压线圈上,被测电路电流通过电流线圈后,产生两个交变磁通穿过铝盘,这两个磁通在时间上相同,分别在铝盘上产生涡流。由于磁通与涡流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转动力矩,使铝盘转动。制动磁铁的磁通,也穿过铝盘,当铝盘转动时,切割此磁通,在铝盘上感应出电流,这电流和制动磁铁的磁通相互作用而产生一个与铝盘旋转方向相反的制动力矩,使铝盘的转速达到均匀。
由于磁通与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成比例,因而铝盘转动与电路中所消耗的电能成比例,也就是说,负载功率越大,铝盘转得越快。铝盘的转动经过蜗杆传动计数器,计数器就自动累计线路中实际所消耗的电能。
单相电表用于测量单相线路的电能。如测量三相四线制线路的电能,必须采用三元件三相电度表;测量三相三线制线路的电能,通常采用二元件三相电度表。无论是单相或三相电度表,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只在电表的结构上有单元件和数个元件的区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9 06:32
它是一个转子弹簧系统,它有线圈,有环形磁场,当有电流时,就会有一定的偏转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9 10:20
http://ke.baidu.com/view/431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