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4:41
火完了天珠火琥珀,火完了琥珀火松石……文玩市场不断进行的“板块轮动”如今轮到了松石门下。
与南红、天珠等文玩明星一样,松石的火爆并非凭空而起。不信,就来看看松石历史的这条时间线。
夏商
虽然,“都市”是夏商时代的标志,但早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我们就发现了“城池”的概念。
在二里头宫城城墙遗址下发现的绿松石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磨的痕迹。
二里头文化中除了大量的松石珠子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松石镶嵌饰品,这种工艺从大汶口和龙山文化起源,是黄河流域史前就开始有的一种工艺。
在宋镇豪先生编写的《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将二里头墓葬中出土的饰品归纳为五类:镶嵌绿松石片的兽面铜牌饰、绿松石珠串成的项链、绿松石珠与陶珠的混穿项链、陶珠项链、贝壳串成的项链。
殷墟中出土的珠子则包括有玉珠、红玛瑙珠、绿松石珠、天河石珠、骨珠、贝珠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小雕刻件。
其中绿松石珠子从外观上来看基本分成了三种:第一种是用于镶嵌的;第二种是用绿松石制作的管形珠子;第三种则是用绿松石制作的腰带。
此外,在三星堆及金沙遗址中也出土过大量的绿松石珠子,成都平原上几乎不出产制作这种珠子的材料,从质地和工艺上来看,这些珠子应为北方通过贸易渠道而来的贸易品。这种珠子的制作工艺与北方夏家店遗迹中出土绿松石珠子相似,应为夏家店贸易而来。
西周
西周时期用于辨贵贱、明尊卑的组佩中也有松石珠子的使用。用于连接组佩各个部件的珠子中使用的绿松石通常为算盘珠和管珠两种制式,形状和工艺与殷墟出土的松石珠类似。
另有一种绿松石珠子比较有特点,就是在西周组佩中出现的“龟背珠”。乌龟的题材出现的很早,最早的实物可上溯到红山文化中,显然是古代中国最受喜爱的题材之一。龟背珠一般也是作为截珠穿配在组佩上面,可见绿松石材质,珠子呈现扁圆形状,两则均雕成龟背的形状,故此得名。
汉 代
夏家店遗址
汉墓中多有出土的祥福题材的小动物雕饰,除去琥珀材质外也常见绿松石材质的雕刻品。
同样是汉代,在北方匈奴的墓葬中,我们时常见到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类似的珠玉,虽然两者具体的关联目前无法考证,但从文化上来看两者应有重叠。
匈奴的饰品种类通常繁复交杂,草原风格浓郁,在匈奴的串饰中常见与红玛瑙、水晶、天河石、各式玻璃珠串在一起的管形绿松石珠子。
同时,具有夏家店文化典型特征的松石材质的双孔扁珠在匈奴墓葬中也有发现。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滇文化时期,在其特殊的珠儒殓葬形式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各个形制的松石珠子。
唐代
至唐代,社会开放宽松,与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开元盛世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唐代的美术作品和个人装饰均与西方文化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唐朝大量舶来西方的奢侈品,特别是金银器和个人装饰用的珠玉。
最具代表性的是咸阳底张湾贺若氏墓出土的坠玉金头饰最为精致华美,由数百件金花、金坠、珍珠、绿松石珠、小玉佩等缝缀在丝绸织物上,出土时织物已经腐朽,但所有的珠子、坠子等小构件的位置和原貌很好的保留了下来,这件作品的构件和穿缀方式结合了当时中原和西方最优美华丽的装饰特征。
此外,盛唐时期佛教盛行,唐代佛像的装饰重点改为颈部的项饰,在后来文献中称之为珠璎。这种审美风尚倾向从唐代开始表现的比较明显,对后来宋元时期的民间个人装饰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而当时的珠璎当中就有用绿松石、玛瑙等材质镶嵌制作。
盛唐以后
唐代以后,绿松石不作为主要装饰品的制作材质出现,墓葬及文献中所载甚少。但绿松石仍旧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游牧民族的装饰品中十分多见,其装饰形式多种多样,头饰、项饰、腕饰甚至一些具有装饰效果的实用器上面都能看到绿松石的身影。
由于游牧民族中的一些部族的信仰习惯及特殊的丧葬习俗,致使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源于游牧民族所使用过的绿松石珠子都是传世的,通常是大孔道,表层光气十足。而游牧民族中作为镶嵌使用的松石珠子通常表层光气略逊,孔道也较细。
值得一说的是,绿松石质地松软易损毁,其中坚实者被后世称之为瓷松,这样的松石非常至少,近年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