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记者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22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9:42

谁能当小记者
1.什么叫小记者?
<P> 答:要回答什么是小记者,必须先弄清楚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就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有些少年儿童虽然不是新闻单位的专职人员,但他们从小积极学习采写新闻,人们赠给这些孩子一个光荣称号----“小记者”。<BR> <BR> 具体说起来,小记者也有很多种。例如,有的是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有的是市红领巾通讯社的小记者,有的是少年儿童报刊的小记者,还有许多是全国各地小记者团的小记者,等等。概括起来说,小记者活动的组织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迅速传播信息,推动少年儿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BR> <BR> 当前小记者活动非常活跃,这是当代少年儿童追求新知识、锻炼新才能的一个突出表现。<BR> <BR> 2.<B>当小记者有什么好处呢?<BR></B> <BR> 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会当小记者,对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学当小记者,至少能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当代少年儿童应当具备的才能。<BR> <BR> 先说观察能力。当小记者一要敏感,二要善于观察,否则,就当不好小记者。因为,不敏感便抓不住新闻,而不善于观察,即使抓住了新闻,也难以发展其真正的价值和特点。<BR> <BR> 再说交际能力。当小记者必须善于与人交往。而且要经历各种场面。如果见了陌生人不敢讲话,到了一个大场面就紧张得心跳,那是无法完成采访任务的。<BR> <BR> 再说分析能力。小记者一般知道的事情比较多,但要采写新闻,就必须学会迅速地分析判断问题:当前的形势特点是什么?哪件事是最重要的新闻?应该怎样采写这条新闻?等等。<BR> <BR> 还有写作能力。写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必须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表达清楚。这种锻炼,是其它作文形式得不到的。<BR> <BR> 其实,当小记者能得到的锻炼和收获,还不止以上四个方面。但是,这四个方面,不就是非常重要的吗?<BR> 3、<STRONG>小记者都有哪些任务呢?<BR></STRONG> <BR> 答:小记者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采写新闻,二是反映问题。<BR> <BR> 先说采写新闻。报社吸引小记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加强信息交流。小记者的肩上,担负的正是这样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小记者应当密切注意本校本地区的动态,一旦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就要及时地采访报道,让其它地方的少年儿童知道,你们这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BR> <BR> 再说反映问题。我们的少年儿童报刊和学校广播站,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反映广大小朋友的心声,保护小朋友们健康成长。这也是小记者肩上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BR> <BR> 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会碰上不少苦恼事情,对吗?现在,你想当小记者,就应当把大家的苦恼和要求,及时向报社反映出来,呼吁有关方面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BR> <BR> 如果,这两项任务完成得都很好,你就是一个优秀小记者。<BR> <BR> 4、<B>我很想当小记者,但又怕耽误了功课,怎么办?<BR><BR></B> 答: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是最主要的任务。当小记者再光荣,也是一项课外活动,不能因此耽误了功能。<BR> <BR> 但是,我又要说,你的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小记者并不需要像大记者那样,经常在全国各地跑,没完没了地采访写作。小记者只要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及时报道出来,就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儿童新闻,一般篇幅都很短小,也占用不了你多少时间。<BR> <BR> 我还要说,当小记者不但不耽误功课,而且对学好功课是有益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习任何功课,都离不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而采写新闻最能锻炼人的,恰恰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BR> <BR> 关于这一点,等你当一段时间小记者之后,就体会到了。<BR> <BR> 5、<B>我刚上二年级,识字不多,怎么写新闻呢?<BR></B> <BR> 答:你刚上二年级,就想当小记者,有志气!识字少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照样能写出好的新闻。<BR><BR></P>

记者的先天优势

第一,*优势。你掌握传媒,你说一句话,和街上的老百姓说一句话不一样。第二,学习和调研的优势。你到了社会上以后,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你想了解什么,都可以去采访、去调研。新闻对记者的公开,就像病人对医生公开自己的身体一样。我曾经还提出过一个观点,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到社会上,还要继续读四本“书”,一是接触社会上各种人,第二是读懂大自然,当记者到处跑,可以到处看看。第三是读历史,最后一本是读自己,尽量回头看一下。这样,结合工作,就有一种学习教育意义。第三,广告优势。一个人要出名,无外乎是要造势,让别人知道你。很多名人到最后实际上成了一个符号,记者就是一个天然的自我广告,比如我们写一篇稿子,下文还没有写,先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电视主持人,不管说什么,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年我们曾经统计过,*领导人上报纸头条最多的是每年露面100多次,但是我们发稿最多的记者一年是300多次,比*领导人还多。有了广告优势,还要名副其实。第四,自动优势。要搞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第五,选择优势。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记者是一个“十字路口”的行业,可以接触很多东西,就是你不改行,也会有很多发明创造。圆珠笔的发明者就是一个记者,在战场上觉得用钢笔不方便,就发明了圆珠笔。

一个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五年看稿,十年看人。毕业后参加工作五年之内,他的稿子行不行,就可以看出来了。十年之后,就可以选择有没有更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这样他就会过一个很充实的、很有意义的人生。

梁衡答学生问

问:您认为作家的身份和记者的身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记者当作家,对创作有什么影响?您能否展开讲一下?答: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跟一个作家朋友聊天,他问我记者和作家有什么区别?我说,你们作家是为私的,我们记者是为公的。也就是说,两者的思路不同,遇到一个题材,作家首先想的是一个题材能不能构成一个小说,作品能不能打响?如何把题材保密,不让别人知道。而记者知道了一个事件以后,首先想的是能不能传播,如何用最快的方式传出去。

问: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读人民日报的,但是我周围的同学们都不喜欢读,我说我喜欢读人民日报,他们就以一种很异样的眼光看。请问,您作为人民日报的领导层,有没有想过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人民日报?还有,您刚才讲消息的散文化,是不是就不可以给读者以严肃、正确的思想?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一部分读者说不喜欢看人民日报,我听了也不奇怪,因为我在新闻出版署多年,我们国家的报纸结构是多元多层的,在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报纸是单元结构,就是机关报、地报、省报这一条。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工作都发达了,经济报纸有了,人们的娱乐有了,也要有娱乐性报纸。这样我们就出现了以机关报为主的多元多层次结构,这个结构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在这个结构里每个读者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报纸,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只喜欢一类报纸。一部分人不看人民日报,这是正常的,因为人民日报主要是讲*,除了国家工作人员,社会上的大众不读也可以理解。关于人民日报能否进行一些改进,我们可以往“三贴近”方面做,但是也不可能做到这方面,因为它毕竟不是通俗读物,而是以指导工作为主的机关报。这几年的我们订数还是上升的,说明我们的读者群在扩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消息的散文化。这关系到一个“化”字,你不能把它“化”了,可以借鉴,刚才我也讲新闻向*借鉴、向文化借鉴,但是不能“化”,否则既然是文学化了,那是不是就可以编了?刚才讲的钱币被风刮跑以后的事,就是一篇小说了。问:我读过您写的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印象非常深,个人非常喜欢。也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感,比如我们播音学院就把您这篇文章作为同学朗读的范本。因为您既是作家,又是记者,能写这样一手好的散文,肯定平常有很多读书的积累和文学修养。我的问题是,您平常的阅读兴趣是什么?哪些书对您的影响最深?

答:因为最近和高校有点接触,我的母校人民大学也在议论我,我的这些老的知识,或者是有一点学术思想,如果理的话,应该是来源于几个方面,就像一个河流有很多支流一样。

第一个来源,*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上的是人民大学,人民大学有小党课,包括后来工作以后又前后五次上*党校,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东西在脑子里装得不少,而且这些东西不是空的,如果大家到社会上工作以后再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觉得这些理论真的不是空的。比如马克思讲的,一个人的自由是别人自由的条件。我上中学阶段的时候开始学毛选,说起来很有故事性,我第一次读*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上历史课的时候,其中有一页影印了毛*著作中的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像小说一样,于是回家找了毛选来读,应该说,首先是毛*的文风吸引了我。现在还有很好的一些书,民间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编》。读了理论书以后,一定要注意和实践结合。再一个是中国的古典文化思想,最早是司马迁的文章,到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在那个时代下表现他的爱国热情,还有唐朝的魏征,他的书中讲到君和臣、君和民的关系。再后来的《岳阳楼记》,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再后来到*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积累,我曾经想编一部书,汇集中国的思想。去年我编了一本《爱国的理由》,编委在讨论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授说,“我的孩子上大三,孩子整天问他,你成天说爱国,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我们以叶挺为例写了一篇文章。第三,中国古代治学有一个好的传统,是从实际出发的。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词话、诗话,有一首诗,让你评好在什么地方,原理在什么地方,都是用原理作学问。结合实际做学问,这对我影响很大。大家看到我的《新闻三部曲》,都是结合实际的,第一部是我当记者,第二部讲我当评委,评别人的稿子,慢慢积累一些好稿件,第三部结合实际工作谈管理。

说到什么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可以举一本书,陈望道先生曾经写过《修辞学》,他本来是搞*的,和陈独秀一起创办*党,帮他管钱,但是陈独秀脾气很不好,他受不了,就走了,以后成为一个修辞专家。我的专业是档案,而不是新闻,毕业以后到内蒙古去,在一个冷炕上看了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原理,那就是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修辞有两大类,一个是积极修辞,一个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就是要很具体、很准确,最典型的就是法律文件、应用文,积极修辞要加很多形容词,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最典型就是汉赋,把一个东西分成七段,反复说,说一个伤心的事,不说伤心,要说长了一颗大树,被风吹、被雪打、然后锯断做成琴,这个琴弹出来的声音才表现伤心。我后来搞了新闻以后就研究,新闻是什么修辞,这时候我发现,新闻基本是消极修辞,这就从修辞上分清了新闻和文学。我搞新闻的时候明白,新闻是消极修辞,它一定要准确、严格。积极修辞,一定要美文。而新闻能不能美?新闻就像搞健美的,要把肌肉露出来,简单凝练。而文学的美就像水袖,是一种柔美,水袖为什么要长呢?就是延长线条。对我还有很大影响的是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诗歌,诗歌很有*,让人看了以后很激动。*的、文学的、中文理论的、中文修养的,总之是看了很多,就形成了一些东西。当记者,看到一个事件,肯定要有想法,搞管理就要搞宏观,现在当总编辑要改稿子,就把这些东西都调用过来。过两天我退下来,就想把这六年当老总的经验再写一本书,写成新闻四部曲。最后说回来,这是一个综合因素,我记得有人跟我讲,综合就是生活。我也曾经在清华说,我是“夹心面包”,如果要问,我就是把这些杂七杂八的夹在一起形成了这么一个现状。

问:关于在小舞台唱大戏的问题,原来上学的时候可能每个同学都心怀远大理想,想当一个名记者,但工作了以后,也许到电视台当了一个很不知名栏目的记者,也可能会到一个行业报里,请问,在这类小舞台上能否唱出大戏?如果能唱的话,该怎么唱?答:有一个县报的记者问我怎么成为名记者?我当时就告诉他,你是县报的记者,成不了名记者。理由是,*是大事,你这个县太小,在本县可以成为名记者,但是在全国范围里就不行。这是我的想法,我不能误导大家,为什么我说五年看稿、十年看人呢?可能五年之内你的稿件打响了,十年以后你就可以到一个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记者可以跳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层意思,小舞台能不能做出成绩来?其实可以。我曾经有一个比喻,在社会这个大算盘上,你个人只能是一个珠子,社会在来回拨你。但是不管怎么拨你,你有自己的空间、时间段,这又是一个小算盘,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拨好。比如我在土炕上还在读书,还在研究边疆的沙漠等等。就是在一个小舞台上,也可以做出成绩。我写书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在总编的位置上,也可能就是当小记者的时候。小舞台上也可以根据情况,因时因地,做出你自己应做的事情。
当小记者为什么要爱憎分明

记者的形象应当是扶正祛恶的,也就是说扶植正义揭露*,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爱憎分明。

要做到爱憎分明,记者应当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随时在生活中发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在哪里,丑在哪里。随时准备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当然,写新闻报道不同于搞文学创作,不能大段大段地抒情,它必须简练地忠实地记述事实*。但是,即便是短小的新闻,也包含了记者的丰富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或憎。尽管小记者不必明确写上“我多么喜欢”,字里行间已经把感情透露出来了。

所以,想成为优秀小记者的同学,要培养自己具有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并在这个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爱憎分明。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着急不得。但是,有一点可以相信,只要你有诚意,有耐心,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9:43

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化和新闻业务基本功、健康的身体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自信,我能行
自信,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法宝”,是成功大厦的基石。一名优秀的小记者,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当小记者,我能行!
其实,当小记者也没有什么千难万难、高不可攀的,只要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你就能够做得很出色。对于这一点,许多小记者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回答。
比如,在上海,有一张少年儿童主办的报纸,叫《小主人报》。一群 15 岁以下的小记者,干出了令大记者们不敢小瞧的大事。他们在各大场合采访,配合默契,使在场的无数大记者为之惊讶,为之叫好。《大公报》、《光明日报》、《新一代丛书》等报刊都刊登了他们的故事。同时,《小主人报》还引起了国际人士的关注。法国新闻工会副*、《费加罗报》常务副社长朗·米奥先生采访了《小主人报》后,在留言簿上写道:“ 4 至 15 岁的小同行们,向我展示了一张比*更严肃、更深刻、更热忱的报纸,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真正的新闻原则,向你们致以崇高敬意。”回国后,他在《费加罗报》上配以大幅彩照,发表长篇通讯,在法国引起很大反响。《人民日报》也为此作了专题报道。瞧,他们多棒!
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位 13 岁的小记者,她叫张苗。几年里,她采访了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等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和文艺界大师,她的这些采访对象令许多大记者可望而不可及。
还有,*电视台《新闻袋袋库》的小记者,*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记者,《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他们还参加过党的十七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的采访报道活动呢!
做得都特别出色的小记者有很多很多。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每一位小记者肯定也能做得到!来吧,充满自信地迈出每一步,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呢!
二、博学,样样通
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做好小记者工作的基础。小记者要采写新闻,采访的对象不仅仅是校长、老师和同学,不仅仅是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我们还要走出校园,采访校园以外的人和事,这就要涉及到社会上各行各业、各种人物,当然,也就涉及到极为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和天文、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我们采访一位地方行政领导,我们就要了解他主管的具体工作以及这方面工作的有关问题;我们要采访一项体育赛事,我们就一定要知道这项体育活动的规则;我们要采访一位画家,就一定要懂一些诸如什么是油画、国画、水彩画以及这位画家本人的作品等等。
如果小记者的知识面窄,什么都不懂,采访时对一些非常浅显、常识性的问题,问来问去,必然会贻笑大方,为采访对象所轻视,遭到冷遇。知识面太窄,不仅会使报道减色,降低宣传效果,而且还会闹出许多笑话。比如,有一位小记者,他在一篇报道某地工厂的稿件里,写道,“工厂里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用来说明这家工厂腾腾火火的生产的景象。人们看了为之发笑,因为“滚滚的浓烟”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里面有好多物质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恰恰是工业落后的一种表现。还有一位小记者,他在采访了军犬训练基地之后写了一篇报道,稿件里把执行任务后的警犬描绘成“汗水淋漓”。大家都知道,狗的体表是没有汗腺的,主要是靠伸长舌头散热,它怎么能“汗水淋漓”呢?出现这样的笑话,就是因为我们知识积累太少。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给别人一杯水,你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如果你现在还不满一桶水,那就一点一滴地积攒吧,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你肯定会拥有满满的一桶水的。
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在人类各种知识宝库面前,什么知识都要懂得一些,成为一名“通才”、“杂家”,对我们采访、写稿是大有裨益的。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读万卷书”——向书本学习;“行万里路”——向社会学习。有了广泛的知识储备,你才能在完成小记者的任务中挥洒自如。
三、坚韧,不怕难
有人把新闻采访比喻成一场韧性和耐力的竞赛。竞赛,当然就不可能很轻松,要面对着重重困难的考验。比如,小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不接受采访或接受采访不认真对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遭此“冷遇”,碰“硬”回头,放弃采访大有人在。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的小记者,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
北京有一位小记者,要采访一位老科学家,他 3 次来到这位老科学家的单位和住所,都没有见到老科学家。第 4 次,在电话里约好了,可又赶上老科学家临时接待外宾,他又没能采访上。后来他又去了两次,先后共 6 次,才完成采访任务。
一位西安的小记者,想采访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干部,人家拒绝采访,他就与这位老干部的家人反复说明采访意图,终于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老干部改变了态度,接受了他的采访。
这些小记者恰恰是凭着这么一股子不辞辛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获得了采访的成功。
写稿也是如此。有人把写稿子称为“爬格子”,这一个“爬”字,足以体现写稿的辛苦了。
平时,我们看到有的小记者在各个新闻媒体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我们在向他们投以羡慕目光的同时,觉得他们很幸运。其实呢,绝不是幸运,而是他们付出辛苦的结果。
有一篇叫《编辑是一堵墙》的文章,开头就说:“我必须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编辑残酷。”文中说,“你的一篇很一般的稿子,满怀希望地投入信筒,不过是绕了个弯子将希望扔进了编辑的纸篓。”又说,“如果你没有十足的勇气,请你不要参观编辑室,那会令你不寒而栗。编辑们对着满桌子的稿件,就像外科医生实施手术一样冷漠无情,他们只能找出为数有限的几篇发表,而成千上万的希望注定将被扼杀。”这文章说的句句都是实话,我们小记者必须经得住这个严酷的考验。要冲破编辑这堵墙,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迎难而上,坚韧地苦练。只写一两篇稿子就等着发表,恐怕会令你失望。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青少年时期,勤学苦练,达到“手肘成胝”的程度,抬头看东西的时候,眼前就像有小虫子在飞舞。由于付出如此的艰辛,他才成为著名的大诗人。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大作家,他每天坚持写作十六七个小时,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一分钟是多余的。在开始写作的 10 年间,他的作品很难发表,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仍然坚持不懈地写,终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大作家。
我国当代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叫浩然。他在下乡体验生活时,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严冬的早晨,他到井台挑水。井台上结了厚厚的冰,他好不容易把水提上来,刚一迈步就摔倒了,水全洒了。他又接着打水,这回不但水没打上来,连水桶也掉进井里了。这时候,他看见一位盲人挑着一副水桶来挑水,只见这位盲人两脚稳稳地站在光滑的冰上,毫不费力地把水提了上来,随后,挑起两桶水悠悠然地走下井台。浩然感到十分惊奇,就悄悄地跟在他的后边,看见这盲人挑着水穿过几条狭窄的胡同,还拐过几个急转的弯儿,既没摔跤,也没碰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盲人来这个井台挑水已经有几十年了,开始,他不知道掉过多少次桶,摔过多少次跟头,他一天天坚韧地走过来了,现在一切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奇迹”产生了。
我们当小记者何尝不是如此呢?坚韧,不怕难,持之以恒,经常练笔,自然就会变得熟练起来。熟能生巧,新闻报道当然会越写越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9:43

大方;。。还有要勇于探索;不怕吃苦啊等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