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虫养殖技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2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25 19:41

1、大麦虫良种选育。必须要选择健康亲缘较远的大麦虫做种源,这样的话可以在养殖方面减少养殖难度,也会在后期获得巨大收益,但是前期良种选育培育的投入也是不小。

2、对于大麦虫的饲料选择,一般的话有常用的精选饲料配方,主要是麦麸、玉米粉、面粉和豆渣之类的五谷类原料,再加上一些土豆、南瓜和红薯之类的作为青饲料的组成主体。最后要注意饲料的含水量,稍显干燥的饲料更受大麦虫的欢迎。

3、现代化的大麦虫养殖一般采用正常的规格统一的标准饲养盘进行养殖培养,对于幼虫的培养一般采取留种培育的模式,更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在养殖期间要保证幼虫和成虫充足的饲料供应,确保可以给予大麦虫营养成长空间。

4、大麦虫规模化生产的投入使用离不开基础饲养设备的完整配置,比如说饲养车间的无死角、保持完全整洁、定期消毒处理等,还要有标准的分离筛和产卵盘,最后再搭配孵化箱的正确处理,注意底层保温。

5、对于环境条件,大麦虫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的话温度要求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温度把控的好的话可以保证大麦虫的正常生长,确保营养物质的完备吸收。但是对于环境的卫生问题,还是要注意杀毒,这是很需要重视的问题。

6、对于大麦虫养殖的防疫工作,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说生活中常见的蚂蚁和壁虎之类都算是大麦虫成长的天敌,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处理。还有针对死亡的大麦虫虫体的清除,保证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减少疾病和霉质的传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13:46

1、幼虫和成虫的饲料投放:幼虫和成虫的饲养均在统一规格的标准饲养盘中进行,只是依饲养目的不同所用饲料配方不同。幼虫的饲养有留种和生产两种,成虫的饲养只有留种繁育一种。

生产采收用幼虫的饲料,应在确定配方的基础上进行蒸煮,并辅加添加剂、诱食剂,以促进幼虫采食,加速生长。留种幼虫和产卵成虫的饲料应以保证其营养富足及产卵营养需要(产卵期长、活力高)为目的。

2、卵的收集与孵化: 在标准饲养盘底部附衬一张稍薄的糙纸,上铺0.3~0.5厘米厚饲料(或虫粪),每盒中投放600只成虫(400雌性,200雄性),成虫即将卵均匀产布于产卵纸上,每张纸上2天即可产10000~15000粒卵。

每隔两天取出一次产卵纸,即制作成卵卡。另有部分虫卵散落于饲料中,可以忽略不计,也可用作孵化时的覆盖物。

将卵卡纸置于另一个标准饲养盘中,做成孵化盘。先在标准饲养盘底部铺设一层废旧纸张(报纸、纸巾纸、包装用纸、糙纸等),上面覆盖0.5厘米厚麸皮,其上放置第一张卵卡。

在第一张卵卡上,再覆盖0.5厘米厚麸皮,中间加置3~4根短支撑棍,上面放置第二张卵卡。如此反复,每盘中放置4张卵卡,共计约400000~600000粒卵。然后将孵化盘置于孵化箱中(孵化箱见文后附图),1星期后取出,送入生产车间。

3、蛹的收集与羽化:大麦虫的羽化率一般都能达到97%以上,只有极为少数体质很弱或受伤的老幼虫会在羽化过程中死亡, 化蛹要单独放开。

4、饲养种群密度:大麦虫为群居性昆虫。若种群密度过小,直接影响虫体活动和取食,不能保持平均产量与总产量;密度过大则互相摩擦生热,且自相残杀机率提高,增加死亡率。所以,幼虫的面积密度一般保持在3.5~6kg/m²之间。

幼虫越大,相对密度应越小一些,室温高、湿度大时,密度也应小一些。成虫面积密度一般1000~12000头/m²之间。



扩展资料

大麦虫成虫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虫比例为1:1。成虫性成熟时体色变黑,雌性成虫体形比雄虫个体明显偏大。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爬丁雌性个体上,产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

雌虫交配2~3天后产卵,并可多次交配产卵,雌虫可连续产卵250~1000余粒。产卵期平均90~120天,产卵高峰为羽化后10~30天。饲料质量对产卵量影响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麦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麦虫养殖技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13:46

大麦虫养殖技术是以麸皮和混合配方饲料及蔬菜、瓜果的下脚料为主,饲料来源广泛,饲养成本低廉,适合我国各地区广泛饲养。利润一般市场价格在40-60元/斤左右。
大麦虫又称超级麦皮虫或超级面包虫,是一种鞘翅目,拟步甲科种类的昆虫。大麦虫的老熟幼虫最大体长达到6~7cm左右,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由于大麦虫个体大,社会养殖量少,早期主要是作为名贵金龙鱼、银龙鱼等高级观赏鱼类的专用饵料。随着生产养殖技术的成熟,社会养殖量逐渐加大,价格趋于平缓、稳定,尤其是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优点,开始逐步向各类人工饲养爬行类宠物(壁虎、蜥蜴、龟等)推广应用。在海外的专业鱼场及高档宠物繁育场均将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饵料,大麦虫逐步将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相当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