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节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5 18:59

过林卡是藏族人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多集中在6-9月间。拉萨过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罗布林卡、人民公园,龙王潭公园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里,日喀则人过林卡主要集中在班禅新宫(德钦颇章宫)外和刚坚果园宾馆内的果园里:泽当镇的林卡主要在雅江边、贡布日神山脚等处。过林卡以家族和朋友为主,内容多为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有时会有群艺表演和文工团表演。六一是日喀则最热闹的节日,一般日喀则地区的萨嘎达瓦节在这段时间举行,全城休三日,老老少少几乎天天在野外过逍遥日子。

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

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同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林卡节由来

逛林卡是藏族同胞在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在冬长夏短的高原,温暖明媚的时节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而且此时恰逢农闲季节,正是人们享受、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时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爱好。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夏天的节假日里,拉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树茂草盛、百花初放。在挺拔的钻天杨下,婆娑的古树边,绿茵茵的草地上,都可见到那些穿着鲜艳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亲邀友,人们三五成群,搭上一顶白色帐篷,或围上几块床单与塑料布,一边喝着青稞酒、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唱着民歌或藏戏,间有打克朗球、打扑克、下棋、甩骰子等娱乐活动,人们或促膝谈心,或打开录音机,放着优美的舞曲,大家圈地而舞……就这样一直玩到傍晚,从大人到小孩个个都带着浓烈的醉意,一路欢歌而归。也有的人喜欢憩息于河溪沟渠之旁,尽情地洗刷衣衫鞋袜;累了以后,摊开四肢,舒舒服服地躺在毡垫般的草地上,或乾儇依在古树下,边吃边喝,欣赏碧波荡漾的流水,一直到衣物晒干、夕阳西斜,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这就是富有藏族特色的逛林卡。过去有人称之为“郊宴”,外地人喜欢把这种活动称为“林卡节”。其实,藏族是没有一个所谓林卡节的。

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拉萨等地区称之为“赞林吉桑”。以前,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的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在长冬短夏的,阳光明媚、几和日暖的时节,是最为宝贵的,珍惜大自然的这种恩赐,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好习惯。到十五日,逛林卡进入高潮,这一天,还进行一些宗教活动。

藏族群众逛林卡的习惯,不仅流行于首府拉萨,而且流行于日喀则和昌都等地。据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日喀则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毛驴到远郊的一个修行洞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汇集近郊迎接“拜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聚会于“吉采”林卡之中。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马及射箭比赛等内容。在东藏等地,由于原始森林丰富,草坝树木之中,实际上是天然公园。这一带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行程一、二天,带上帐篷和充足的食品,来到原始森林里野营消暑,数日而返。温泉旁,更是郊游胜地,常引得人们留连忘返。

但是,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以前,在拉萨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日喀则的“吉采”林卡等地,穿着艳丽的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四周,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生活逐渐富裕。于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多半年里,逛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罗布林卡、龙王潭等大林卡,度过别有风味的假日。有些时候,城镇的机关单位及集体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单位组织共青团员们过团日,也喜欢到林卡里来进行集体活动。现在,逛林卡已成为翻身农奴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卡节习俗

农村过林卡节

欢歌跳舞,畅饮青稞酒,骑马射箭掷骰子,是过去农村过节日最典型的写照。但今年日喀则地区传统的“林卡(郊外游玩)节”,呈现的已不仅仅是这些传统的场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周,是日喀则地区的公共假期。城乡家庭几乎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葱茏、阳光明媚的园林或郊野游玩,俗称“过林卡”。“林卡节”里,看到除了这些传统风俗外的新气象。

年楚河畔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十多名藏族群众正在内地援藏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为一座座塑料温室通风、浇水。热气蒸腾的温室里,西瓜已长至碗口大,西红柿、黄瓜和辣椒青翠欲滴。

“以前光会种粮食,撒下种子,然后一段时间可以不管。现在种蔬菜,天天都要迎着阳光拉开温室顶上的棉被,里面温度高了要通风、散热,还要经常移苗、浇水,所以‘过林卡’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全家出动,必须要有人留下来值班。”41岁的拉巴扎西说。

彭仓村26户人家,种菜历史不过三四年,但在当地、内地援藏省市和金融部门的帮助下,已建成了70多个40米长、8米宽的塑料温室,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家拥有2-4座温室。实行果菜轮作,每年可收获2-3茬,一座温室一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人民币。

28岁的丹增告诉记者,过去“过林卡”,都要吃油炸面果、喝青稞酒,因为平时的主食只有糌粑和土豆。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家产的新鲜细菜,开着拖拉机进城卖菜时,还经常进饭馆消费一番。他说:“在吃上,现在天天都好象在‘过林卡’。”

在彭仓村东面十余公里的洛江镇彭果村,记者也没有看到“过林卡”。在“女能人”曲珍开设的家庭工厂里,40多名妇女正用传统的木制纺机编织氆氇(毛呢)和卡垫(毛织垫毯)。在这里,学徒工一天可以挣15元,熟练工一天25元。

虽然没有“过林卡”,但家庭工厂里传出一阵阵欢歌笑语。她们的产品从纺线到编织,全部手工操作,染色使用的是天然矿物,极受尼泊尔、印度等外商欢迎,产品全部外销。

37岁的曲珍说:“节日虽好,但只有学会劳动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工厂,夏秋季节碰到活少时,平均半个月就要组织女工们游玩一次,“过林卡”正在常态化。

日喀则的林卡节

逛林卡,是人的特别爱好,而将逛林卡作为一个节日放假休息,则是日喀则地区的发明,独一无二。

日喀则人过林卡节,是每年公历6月1日开始,一般5—7天,每当林卡节到来前的三五天里,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来到市郊的贡觉林卡、新宫林卡、达热瓦林卡早已搭好了的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就用帐闱围出一个小小的环境,帐闱颜色很鲜艳,五颜六色,美不胜收。人们在帐篷或帐闱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藏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歌唱、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击、竞技比赛。近年来,林卡节活动更为丰富,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起初,日喀则的人们过林卡节并不是每年的公历6月1日,而是在藏历的4月中旬,因这时春播已经结束,田间管理的季节还没有到来,农村处于短暂的农闲季节。这时又是春夏之交的时刻,可谓是一年内最佳的季节。

后来林卡节改到了公历的6月1日,是因为这个时间和藏历年的4月中旬刚好接近,主要原因是每年的6月1日,日喀则城内各小学的学生们,要到林卡内游园并要表演歌舞,一些大人便随着孩子们一道到林卡玩,后来,林卡节慢慢地演变成了每年公历6月1日,和“六一”儿童节赶在一天。

关于日喀则的林卡节的来历,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日喀则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着毛驴到远郊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聚集近郊,迎接观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汇集于路旁的林卡之中,这样便形成了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及射箭等比赛内容。不过,这些活动在今天的林卡节里已见不到了。

6月1日这天,日喀则各学校的小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也要到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城里的孩子们要在这里举行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庄严仪式,表演自编的节目;地区文工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前来献艺。由于林卡节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林卡节已经成为日喀则人民法定的节日。

但是,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前,在林卡里穿着艳丽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周围,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乞丐)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生活逐渐富裕。现在逛林卡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藏族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林卡节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篷,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篷,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赛马、射箭等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十分有趣的是,有些并非宗教的节庆,在雪域、在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众中,也都加进了祈福攘灾的宗教内容。拿藏民族传统的藏历新年来说,这个岁次更迭、万象更新的节日到来前夜,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按照习俗,举着火把走上街头,举行驱“鬼”仪式,祈求消灾免祸,除旧迎新。记者多穷、何自力于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四日在题为《百万藏胞喜迎新年》的新闻中报道。“晚八时许,用麦秆编制的火把照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其实,除了燃火驱邪外,藏族家庭还在灶房正中墙上和大门上贴画备种吉祥符号和图案。

大年初一,要将长满青苗的长方形小盒匣摆在佛龛前,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水清晨,家中主妇要早早起来去井边或河边背水、以示吉祥。然后煨(火桑)以清香的烟雾娱神,使神保佑全家幸福。有些人们还将五彩的布条系在羊身上,并向羊身上洒奶茶,祝愿牧业丰收……

流传于藏族民间的这些传统的,多姿多彩的宗教节日,究其根源都是与生息在雪域的藏民族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这些节日世代相沿,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6:07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3、望果节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 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 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4、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6、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 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 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8、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 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 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9、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10、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

11、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12、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3、赛马会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 “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4、插屋顶旗

插屋顶旗为藏族节日习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将一面刻有藏文*的红黄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顶上。禳灾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异。有的白布红边,有的红黄相间又饰以黑色条纹。旗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将旗绑在旗杆上,有的则扎在树杆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几面旗。

15、白马歌会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16、林卡节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7:25

 2017-09-26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