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乐平古街古村

2024-10-18 来源:易榕旅网

(1)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乐平市区老北街,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3号汪大纲、汪大绶旧居,富贵巷13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

(2)乐平市区古城隍庙区

乐平古城隍庙区,这是一处以民俗文化为主,集政治、民居、商业为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北起东大街(现翥山东路),南至迎宾路,东至状元巷,西到南大街(现洎阳南路),总面积约25公顷,该区内巷道分布井井有条,纵向巷道有:状元巷、栽培巷、福禄巷、财贵巷等。横向巷道有:余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岭巷、小南门巷等。其中以城隍庙占地最大。以“城隍庙侧”巷而言,此巷东接小南门,西通何家台和龙神庙,全长65米。几乎占到老城东南区大半土地。

乐平城隍庙,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因其具有“壮一邑之保障,肃百姓之观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辅佐治理者”之作用,故历经宋、元、明、清“屡敝屡修”,建国后,庙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厂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庙区域中,有儒学里(文庙)、观音阁(凤游书院)、古县衙、五都试馆、龙神井、龙王庙、马王庙、马氏、洪氏、余氏宗祠,汪道诚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许还山、胡延龄等名人旧居,财贵巷还保留了一座古典烟花青楼。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晨谡蛘?府所在地。乐安河是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乐安河东入乐平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904年),许氏自河南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余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年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4)涌山老街

涌山老街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间王母贞节石碑坊,道光年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台建造最早的戏台。

(5)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高家镇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有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合构筑,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堪称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给予该村很高评价。

(6)下徐村

下徐村,位于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属塔前镇管辖,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至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进士武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学者提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色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8)韩家村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于北岸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00年历史,现有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群。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东北3.5公里平畈小溪两侧。现有400余户,2000余人。宋乾道年间,何氏由本地黄柏桥迁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树跨小溪成桥,人称柳桥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后传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经年流淌,村子东侧迄今仍保留着十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戏台1座,带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2006年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谭刚毅博士一行4人专程对该村作了一天的仔细考察,并对该村建筑文化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条溪河横跨村中。现有900余户,3600余人。后唐时,余氏从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县)迁此。至宋绍兴时,村人余童中进士,因继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里曰耆德。明嘉靖年间进士余火广为本村人。

耆德村不仅是乐平市古老村庄之一,也是乐平北乡大村之一。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如民居、店铺、祠堂、戏台、街道、古桥、古树、石马、石羊等遗存30余处,其中以明代余火广府宅为最。该宅座落于村中央,三开三进侧门院宅式,两天井两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修简练。该村历史上曾有5座戏台,现只存3座。

(11)横路村

横路村位于双田镇,距乐平城区20公里,与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谱载叶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从徽州歙县梅林叶河村迁此立足,初名横溪,后因处“饶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间易名横路。千余年来,横路一直为叶姓一脉世居,现有1700余户,7200余人,为乐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里坊道路纵横交织,明清建筑遗存甚丰,古民居、街铺、祠堂、戏台、石桥近40余处,其中以叶氏总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戏台及一座万年台保存较好,可惜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渐晋轩”读书楼与“饶娥庙”清咸丰时焚于战乱。

(12)石潭村

石潭村在涌山镇南偏东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唐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据曾载,乐平朱氏大多以此村发出,如库前、车溪、稍田等。

该村现存明清时期建筑有10余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复修的单孔石拱桥保存最好。据置于桥头石碑记,该桥建于宋元之际,是乐平婺源、浮梁必经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兴一成”的老祠堂戏台也保存较为完好。

(13)车溪村

车溪村位于涌山镇东南4公里。它上承风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涌山旧石器洞穴遗址4.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间朱氏从附近库前村迁此立村,现有200余户,1100余人。

该村现存有明清时期建筑遗存30余处,其中当推敦本堂价值最大。敦本堂不仅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著称,且戏台也相当隆重精美、气势恢宏,当古饶徽二州经典祠堂戏台之代表。此外,村中10余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铺及村边的平板石桥、廊坊桥等建筑均保存较好。

(14)石峡村

石峡村位于涌山镇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坞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黄沙迁此建村,现有160余户,860余人。该村地理环境优雅,绿树相掩,溪水环绕。迄今村中仍保存10余处古老建筑,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为突出,该祠堂的特征一是门面采二层楼阁式,这在本县仅此一例,二是建筑面积逾2000平方米,三是两侧围墙作“懒龙伸腰”式长达50余米长。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戏台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15)戴村

戴村,位于距乐平市区49公里乐安河畔,属名口镇管辖,是乐平、德兴两县交界处最大的自然村。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现有650余户,3300余人。汉兴平二年(195年),徙乐平县治于戴村。宋祥符年间,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授戴良谟皆为戴村人。该村文物遗迹甚丰,据清咸丰辛酉年《谯国戴氏宗谱、基址图》描绘有城隍庙、京兆坊、鼓0、官仓等古县治建筑物,与今所剩残迹相符。现今保存较好的有2座老祠堂与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于名口镇西4公里乐安河南岸。现有2千余户,9千余人,是乐平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间,刘氏从弋阳新陂迁此立足,始称刘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该村巷道纵横20余条,其中纵向巷道有7条通向码头。现存古祠堂、民居、码头、店铺、作坊、碑亭、戏台等遗存计百余处,其中文继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号祠堂、359号老宅保存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岩镇境内。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条清溪从村中流过,河床落差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满盈的聚星池,据传有千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进士胡翘之为本村人。

该村是婺源进入乐平的第一村,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颇丰,诸如有民居、祠堂、戏台、官道、桥亭、店铺、名树、石碑、石狮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保存得相当完美。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