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空间内至少可能存在16个方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在交流会现场介绍,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
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原先发现的主干道路网络、“九宫格”式布局、宫殿区和作坊区外有围墙的基础上,考古人员陆续发现多条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夯土墙,它们多与宫城城墙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平行。赵海涛说,据此推测,已知的作坊区、宫城区、祭祀区以东至少各存在2个方格,这意味着二里头遗址中可能不止“九宫格”,而是由若干方格组成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布局再算,遗址空间内至少可能存在16个方格。”赵海涛说,严谨、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表明了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暗示当时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图
偃师商城遗址新发现一处大城城门
交流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队长陈国梁介绍,偃师商城遗址大城西墙新发现1处城门,至此,偃师商城西城墙上发现城门已有5处。
“偃师商城大城东墙南段曾发掘出城门1处、中段勘探确认1处、北段可能也存在1处;南北城墙勘探各发现豁口1处,可能为城门所在。”陈国梁介绍,根据目前的发现来看,偃师商城大城城墙上的城门数量可能还不止于上数,部分门址的存续年代也有探讨的空间,城市格局与布局的认识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
近年,偃师商城的考古发掘主要围绕小城区域展开。结合近期发掘情况,陈国梁表示,偃师商城遗址遗存的分布范围应当比此前认识的范围更大,不仅仅局限于城垣以内,应该还包括四面城墙以外,古河道和湖泊所限定的范围以内。显然,该城市存在着多重边界,这些边界既是城市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分界线,也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的城门门址(考古资料)
汉魏洛阳城宫城内发现大型仓窖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队长刘涛介绍,近年,在对汉魏洛阳城宫城东南角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在宫城东墙内侧发现了多座北魏时期的大型半地下式仓窖遗迹,初步确定属皇家府库的一部分。
“勘探表明,在宫城内东部有密集的仓窖分布,东西向成排排列,从南到北初步发现24排,每排10口,共240口仓窖。”刘涛说,初步推算,单口仓窖的容量为1240立方米,仓窖区总储量约30万立方米,规模宏大。其外侧以夯土墙合围,北部还有官署等建筑遗迹,在宫城内形成了一个东西宽约150米,南北约600米,较为独立的仓窖区。
“这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仓储类建筑遗存,是目前已知等级最高的古代仓储类建筑。”刘涛说,这一发现在国内首次以明确考古资料证实了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内仓窖区的存在,也使洛阳成为国内仓储类建筑发现最多、序列也最完整的地区。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确认陵庙建筑
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属于洛南东汉帝陵的组成部分,遗址内发现的“石殿”为一处边长约80米的方形高台式建筑。今年,考古人员发现了“石殿”东侧的第二处门道,根据门道位置推测,“石殿”东侧应为三门道布局。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项目负责人王咸秋介绍,结合西汉帝陵的考古材料可知,西汉陵庙为四面三门道布局,证明东汉帝陵的石殿性质应为陵庙,体现出两汉帝陵陵庙制度的延续。
在“石殿”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方形水池,边长4.7米,西侧与排水渠相连。“它的尺寸明显超过陵园内的渗井,推测其为‘石殿’南侧的露明景观,性质可能与西汉陵庙庙园内水井相类似。”王咸秋说,这一发现为探索东汉帝陵陵庙外围是否存在庙园提供了重要线索。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内发现大型建筑组合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新确认一处方形建筑组合,有可能是安国女道士观内的宗教建筑。
从2020年4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正平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已基本确定坊内由“丁”字形道路分隔为西半坊、东南区和东北区三部分。其中,太平公主的宅院(后改建为安国女道士观)占据了整个西半坊。随着考古发掘工作推进,考古人员确认,这处院落等级高、规模宏大,院内为以大殿为核心的多进式格局,且以回廊围合出多个封闭空间。
该项目现场汇报人郑国奇介绍,考古人员在宅院内发现一处建筑组合,其平面形状呈方形,台基边长近40米,南北均有双踏步,四角与斜廊相接,斜廊外又连接南北向回廊,形成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的一处特殊建筑组合形式。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和复原院落的整体建筑布局意义重大。
此外,隋唐洛阳城宫城轴线北部建筑群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有新进展,考古人员发现了与天兴殿有关的遗迹,后续将继续探寻该区域整体布局,为恢复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