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还是感谢你们能抽出休息时间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与我们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校一直注重培养孩子从小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给学生有一个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引导方向,学校还专门编印了《阳枣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指南》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习惯的涵盖面很广,本书中主要有五大习惯的培养,即: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今天我想主讲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习惯中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可能不理解,一学年一度的家长会怎么会把劳动习惯放在首位呢?那么我们先来听两个故事。
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东方神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新闻。这位神童13岁时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4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xx年8月,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不适应的是在生活方面。魏永康从出生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全都给母亲包揽了,以至于20多岁了,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再说去年《楚天都市报》刊登的襄阳籍28岁女博士曾哭着跪求父亲让母亲来武汉陪读的事。因为从小在家待惯了,习惯了有人管吃管住的生活,根本没有任何劳动习惯,因此上研究生还要求母亲来汉陪读,但遭到拒绝,“只听说高中生陪读,哪有研究生也陪读的。”当着记者的面,母亲揭了女儿“老底”,“她后来‘威胁’我,‘不来陪读,这研究生谁爱读谁读去’。”三年多来,母亲在校外的出租屋内陪着女儿读完了研究生。女儿明确表态,读博期间,肯定还是要妈妈继续陪读的。
我想你现在心里一定在感慨,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了。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发展到现在,他们的家长真的是难逃责任,那就是从小没有注重孩子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社会生活中像这样的家长不乏少数,由于教育价值观和教养态度不正确,很多家长把优生优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智力开发,缺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了;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孩子做不到位,越帮越忙,自己还得重做等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调查显示,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却连0。2小时都不够,只有11。32分钟!是中国的孩子天生就偷懒怕累?当然不是。这现状是我们的父母一手造成的。在《北京青年报》对父母的问卷中,当问到“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71。4%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父母仅占可怜的14。3%。全中国的父母并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他们却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什么活儿也不用你干。”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这是在害孩子。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他们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印证了劳动对于健康人格的作用:
(一)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二)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岁—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岁—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岁—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岁—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中国目前尚无这种国法,可在家里我们倒是不妨给孩子规定点家规。我校在劳动习惯培养方面根据“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大块制订了20条详细内容,比如11—15条是家务劳动,家长朋友们可以参考。而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3点:
●劳动岗位应固定。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意逃避劳动的,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随时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反而打破了碗等,这时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不让孩子做事,而应教给他一些技巧。如有进步,及时鼓励。
●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身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常言道: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美好的东西须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伟大的朱德元帅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x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一、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渴望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教给孩子去做,孩子都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
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不“心软”、“妥协”。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三、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
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被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之,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最后我想以高尔基的名言作为劳动习惯这个版块的结束语:“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