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何周高
一、何为新课程
1.新课程的概念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帷幕。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就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2.新课改要改什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如我省中考成绩改为等级及等级分呈现方式。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如我省目前就是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并用。
3.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解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更为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将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
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又如,利用识字写字与阅读、作文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倡导自主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所以,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三、实施建议(包含教师更新观念与培养学生的意识及习惯两方面)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要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从三方面着手:
1.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如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关注社会新闻时事,尤其是关注我们海南本土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发展与建设等重要事件,以此开拓眼界,积累素材。
2.有意识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如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报刊杂志(如《海南日报》《读者》《青年文摘》等)、电影电视、网络等。
3.教师创造条件,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之“实施建议”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思想是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包括: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③学习语文的方法 、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
(2)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几个要点:
①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
②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在课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师生彼此尊重、平等对话,同学间坦诚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
③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牵着学生走”的“导”,而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更多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小结的、归纳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要创造条件搞好综合性学习。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情感非常丰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靠灌输,靠说教,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而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动心,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
4.打好基础,开发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一方面,语文教学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所谓打好语文基础,就是使学生学会识字写字,学会阅读,学会习作,学会口语交际,学会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会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还包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们听过不少公开课、汇报课,很多老师都喜欢在课尾给学生一个说话、写话的机会,以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发扬。但是,如果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课文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感悟、品味,对课文的精妙之处缺乏认识,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又从何说起呢?这样的课堂是不踏实的,这样的“创新设计”也就会有“摆花架子”的嫌疑了。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因此,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是读写的基础,在平时的读文教学、单元小结与测评中均应重视。可用方式如:布置预习,让学生自查生字词;检查预习,学生上黑板注音、写字;单元重点字词梳理;经常性地听写等。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培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很重要;让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批注等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讨论回答很重要;老师精心设计,选准突破口,把握重难点,启发引导、精要讲解也很重要。此外,“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
择阅读材料。 ”
(3)关于写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起始阶段应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②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③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每次写作,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不反对自主拟题;平时周记没有内容与形式上的限制;鼓励学生以创作的方式来“抵充”语文作业(如本人布置的“定量作业”,有许多学生便多是自创的文章——武侠小说、校园小说、神幻小说等)等。
④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相互批改与老师批改要相结合。 ⑤重视写前指导,更要重视写后点评,以此激发和保持学生写作的热情。 (4)学习评价——关于作文、习题及试卷的评改与讲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大的动力。”通过学习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这不仅指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
老师应是有心人,应真诚地关爱学生,关注其点滴成功。这也要求教师的工作应做到足够的细致与负责任,才能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课程标准》之“评价建议”要求: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朗读、点评优秀作文,朗读、点评学生优秀的习题答案,甚至只是说出在某点上做得特别出色的学生的名字,都将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我们应努力去学习、理解、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改进教学,提高效率,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贡献力量。
2010年5月3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