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目前,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这个大“木桶”的最短一块板,农村初级中学出现萎缩现象,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辍学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从教育者自身探究原因,我们发现:
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影响的因素
1.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的两种极端行为,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种是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过严,使学生身心俱疲。教师出于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历来倡导的“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严师文化影响,秉承严格批评学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道德传统,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以“爱之深、责之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不积极学习、不守规矩的学生给予的多是斥责,指教,总是希望学生尽善尽美,不善不美之处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使之达到目的,致使一些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追赶状态,在学校里压抑感远大于学习的乐趣,久而生厌。一种是不批评现象。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都得到发展,实现差异教育、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人,要求师生关系向平等的、尊重的朋友关系转化。”面对新的师生关系,一些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出于对教育改革理念的贯彻,教师对学生采取了不批评的方式。一些家长教育观念的扭曲也使得一些教师“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而采取不批评的方式。一些家长为了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不辞劳苦打工赚钱,却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娇惯孩子;或把孩子交给长辈教育,隔代教育的骄纵、放任使得孩子受不了半点的批评。家长也希望老师实施“赏识教育”,把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当作“体罚”和“变相体罚”,状告老师,老师出于自我保护采取不批评的策略。不批评的策略使得一些不够规矩的学生成长轨迹失准且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正,久之远离了学校。
2. 教师及其教育教学缺少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形象魅力:“教师的形象是由仪表、风度、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他应该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虽然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美化自己的气质和风度。”在农村,农民及农家子弟注重的多是人的仪表,农村教师,尤其是本地中年以上教师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不够注重仪表形象,衣着随意,不在意举止,而年轻的新教师也不够重视自己的形象,不能让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典范。
语言魅力: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对学生大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学生颐指气使,通常使用的是命令性的语气,学生大多无条件的服从。此种环境影响了学生的习性培养,高年级的大同学对低年级的小同学往往是指手画脚,同年级的大个同学对小个同学吆五喝六,尤其是七年级上学期,不同乡、村的学生不能融合在一起,常因小事聚众打架。如果教师平时改变自己说话的语气,变命令为商量的语气,能多用一个“请”,多说一声“谢谢”一定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不仅使自己的语言有感染力,也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将非常有利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教育艺术魅力:教师队伍是个善于分析、比较的群体,分析自己、分析学生、分析学科,与本校本学科教师比,与过去的成绩比,与兄弟学校教师比,以寻求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弥补自己不足的突破口,不肯放过一个知识点,不肯放松一个学生。教育教学艺术的魅力少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千人一面,一个地方一种模式的成功,就会成为众多学校效仿的典范,不考虑区域文化的差异,不考虑学生文化底蕴的不同,一窝蜂似的追随,致使教室上课没有个性,缺乏美感。
二、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学习,提高创新意识。
“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技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农村教师不乏学习知识的精神和能力,缺少的是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师承的多,农村中学在编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参加工作,有应试教育的经历和经验,今天仍在沿袭经验。近年来特岗教师虽是一股新生力量,但许多是非师范类毕业生,教学工作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因此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造成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极端取向的原因就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无奈选择。
2.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农村教师应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使自己成为学生审美的楷模,让自己的形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教师有美化自身仪表的意识和习惯,衣着得体、仪态端庄;有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胸襟宽阔,充满爱心;有团结协作的意愿和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3.评价机制改革是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
现在农村中小学流行的是规范管理、精细化管理,升学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升学率是衡量学校与教师最重要的指标,教师的一切活动服从于该指挥棒,教师、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这种评价体系导致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有形无实,合作不足而竞争有余;导致教师无法淡泊名利。正如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感“教育质量评价是仅次于教育投资的又一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动力。制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使评价标准、评估方法、评价主体更民主、更科学,会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用较低的成本,取
得较高的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