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发展变化
1、1999年第42题(关于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两种看法论证)的出现,“闪亮登场”。
2、2001年第33题(对有关雅各宾派的材料写一篇评论)又“昙花一现”。
3、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另辟蹊径,重新尝试”。
4、2011年评析“西方崛起”的观点,“独立成题,形成体系”。 5、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进一步巩固该题的独立地位,但略缺新意(“地位巩固,略欠新意”)。
6、2013年汉唐地图对比题(全国Ⅰ卷),“比较两图,提炼信息并予以说明”题,“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7、2014年修改“抗日战争”目录(全国Ⅰ卷),“继往开来,匠心独运”。
8、2015年探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公式题(全国Ⅰ卷),认证和修改公式,继承和发展,“似曾相识,活泼新颖”。
9、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
10、2017年—2022年基本稳定在“要么提取情节(或者提炼材料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依据材料(或者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二、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开放性试题对“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查的变迁
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3年全国Ⅰ卷、Ⅱ卷都是“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比较)。
2014年全国Ⅰ卷、Ⅱ卷都是“修改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5年全国Ⅰ卷的“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公式进行探讨”、Ⅱ卷的“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年全国Ⅰ卷的“制度构想题”、Ⅱ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Ⅲ卷的“自开商埠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观点)、或自拟论题,进行阐述(分析、论述)”
2017年全国Ⅰ卷的“自拟论题”、Ⅱ卷的“从钟表的演变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Ⅲ卷的“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或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2018年全国Ⅰ卷的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Ⅱ卷的“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Ⅲ卷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或者情节、或者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或者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年全国Ⅰ卷的“评析材料中的观点”、Ⅱ卷的“对材料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Ⅲ卷的“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考生评析材料观点(或者自己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0年全国Ⅰ卷的“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Ⅱ卷的“从材料欧洲联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Ⅲ卷的“就表1: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202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乙卷(原全国Ⅰ、Ⅱ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202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甲卷 (原全国Ⅲ卷)“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
202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乙卷“阐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202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甲卷“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
三、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2017年以来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已从“评论学者观点”发展到“叙述自己观点”,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从“学者观点”到
“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此种试题一般以重大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为依托,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设问灵活多样,答案开放多元,考查学生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四、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开放性试题的一般规律
读懂材料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解题的依据。文字、文物(图片)等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具体方法: (一)读懂材料
1、审清设问所规定的解答方向和限定话语,因为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
2、要审清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以设问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侧重点,进而融会贯通、迁移知识,选取有关的知识作答。
3、要审清设问规定的所属学科,然后根据所属学科的知识进行史论结合式地作答。
(二)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1、材料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主题内容、图片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2、抓住文字、图片等材料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确定其主题或内涵。注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把感性的直观表象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概括。
3、要根据设问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和提取有效信息。 4、要变静态观察为动态分析,并从各种现象的动态变化中探寻出其变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即通过现象看本质。
5、命题者对文字、文物图片等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三)一定要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种题型的问题一般有两种问法:
1、依据材料问答问题(不能照抄材料),要善于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四)精炼术语文字,准确完整作答
就是把提取的有效信息付诸实施,形成语言准确、内容完整的答案,这是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体现。
1、要依据设问要求,紧扣材料,语言运用要精炼准确,逻辑严谨,做到理性化、书面化和要点化。
2、要瞻前顾后,把要叙述的内容按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编写,使文理自然流畅。
3、要按照设问所规定的所属学科的知识或术语来作答,切勿把历史题答成政治题。
4、答案要有创新性,尤其是在开放性试题中,运用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使答案具有新颖感。
5、在论述性试题中要史论结合,以论统史、以史论证,有史有论,史与论要统一。
6、根据试题的分值作答。这样不仅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而且能节省考场上的宝贵时间,同时分值的多少还能提示出应答内容的多少,起到对所答内容进行自我检查的作用。
(五)答题模式
1、观点(2分):从材料中提取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观点。 2、态度(2分)(正确、错误、片面,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都可给分)
3、史实论证(6-8分):运用具体史实进行逐条说明,注意史论结合。
4、强调结论(认识)(2分)。 真题示例单列: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