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

2024-02-01 来源:易榕旅网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

Madame de Stael认为只有那些能与孩子交上朋友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相要成功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变成孩子.但这并不是让你要有孩子气,装腔作势学孩子说话。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花招,深深地讨厌你。你要全身心地与孩子交往,真正的投身与孩子的生活中,就如同孩子一般着迷于孩子的生活。你要真正的平等对待孩子,就如同你体谅、信任其他成人一般,你也要同样地体谅孩子、信任孩子。你不要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成长,要让孩子的成长顺其本性。对待孩子不要虚伪、不要欺骗、不要暴力,要认真、要真诚,这更适合孩子的特点。

卢梭曾说过,教育的失败在于:为了教育的缘故,教育在本质上没有把父母变成教育者,也没有把父母变成孩子。如果我们最终能顺应天性,并发现教育最大的秘密藏于\"不用教育\"这箴言之下,将会如何?当今教育孩子的最大的错误在于\"不让孩子歇着\"。教育应致力于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内部和外部世界,使孩子能得以成长。让孩子在这个世界时自由游荡、探索,直至触及别人权利的界限,这也许是未来教育的目标。那时,成年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灵魂的深处,但现在,这一领域遥不可及。

孩子把最内心的天性藏得严严实实的,不对教育者透露丝毫,这是孩子自卫的本能。比如,有人会问一些粗鲁的问题:孩子,你心里在想什么?这一问题得到必然是孩子或善或恶意的谎言。如果有教育者想控制孩子的想法或意愿,或粗鲁对待孩子;或者那些有欠考虑教育者,他们没有对孩子最神圣情感体现出应有的尊重;或是那些在陌生人面前暴露孩子缺点或透露孩子特点的人,或甚至把孩子的曾经赤诚相见言语当作斥责孩子的依据,孩子肯定会对他设防。

有一种说法:人不会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甚至不会耐心对待别人。理解与耐心恰恰是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亲子之间缺少理解,理解是爱的核心特征。父母从未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最需要和睦与安宁。无论外界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孩子必须要进入他自己的无穷世界中,去征服,去梦想。但现实如何呢?阻碍、干涉、纠正,天天如此。大人总是不断要求孩子别碰这,别碰那,去干这,去做那,学孩子不想学的,做

孩子不想做的。孩子总是被迫朝着不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向发展。我们成人总是循循善诱、警惕百倍、万分热心地指导、建议、帮助这个人类的一个小小试验品,使他成为一系列模型中的一个完成的样品。有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被认为是很讨厌,因为他想到森林里去,而他的保姆想要拖他到市区。一个六岁的孩子受到惩戒,因为她对她的一个伙伴不礼貌,说她的伙伴是小猪--这可是对脏兮兮的人的通常称呼。这些事例典型地说明了孩子的特有的天性是如何被消磨的。

当一个小孩子在听母亲讲述好孩子的天堂是怎样的之后,他会问:妈妈是你否相信,当一个孩子乖乖地呆天堂一个星期之后,他应该会被允许星期六傍晚到地狱和坏孩子一起玩。在小孩的心里,这种想法是自然的。在孩子的意识深处,他有调皮的权利,这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孩子不仅可以平和的方式顽皮,还可以体验顽皮的危险与快乐。培养孩子美德就是要用正确行为战胜不良行为。否则,我们以其它方法征服孩子天性而培养出来的虚假美德将不能经受生活的考验。这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要找到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没有其它什么工作比这更棘手,更枯燥无味的。与明确哪些事不要做相比,明确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把任性变成个性力量,把害羞变成慎重,爱逗乐变成友善,好动变成主动更难。只有当人们认识到,童心中\"邪\"的一面,就如同\"善\"的一面一样,与生俱来,不可或缺,人们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只有当\"邪\"出长期占据优势时,童心之\"邪\"变成永久之\"邪\"。

教育者希望孩子能马上达到要求,完善无缺。他强迫孩子达到一种与孩子不相称的自制力、责任感、幽默感和良好的习惯。但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后,所有的这些品质就丧失得无影无踪。家庭和学校是人们关注孩子缺点的地方,大人们对孩子的小毛病十分紧张,孩子每天必须得忍受成人的评级标准。

自然教育的艺术在于要忽视孩子十之八九的缺点,要避免即时干涉(不给孩子反思的机会是个错误),要十分注意对孩子成长的环境加强控制,教育要顺其自然。能时刻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和自我改造的教育者十分稀少。教育给许多人带来收益,教育曾使他们中的一些成为模范儿童,但教育也使他们丧失了教育自己的意愿。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时代的营养,他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一个伙伴。(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