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莎士比亚教案

2022-05-09 来源:易榕旅网


莎士比亚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英]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教学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掌握其代表作《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掌握《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理解《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一、历史剧与喜剧 第一时期是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世的“欢乐的英国“这役历史阶段。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面前,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充满信心,因而创作的情调,风格明朗,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故称历史剧,喜剧时期。 A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B历史剧(9部): 9部历史剧中除《》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上 、中、下篇与《》;《》、《》(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他早期的历史剧取材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的英国史实,鲜明地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族统一,拥护贤明君主,谴责封建暴君。剧中揭露了封建家庭之间的纠纷(《亨利六世》中的约克家庭与兰开斯脱家族)个诸侯叛乱(如《亨利五世》中的北方贵族)对于国家统一的危害,用以说明国家统一的必要性。与次同时,莎士比亚还通过不同类型的封建君主形象对比来说明这一观点。他一方面对亨利六世的软弱无能(对外战争失利,对内引起诸侯混乱和农民起义,)的奢侈发,不负责任和的暴虐无道,失尽民心,都进行了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又在《》上、下篇与《》中着重塑造了一个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君主形象。 他优秀的历史剧中,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和广阔的场面,再现出14,15世纪的英国历史和当时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他塑造出许多人物,从国王,贵族到士兵,农民,其中不少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他早期的历史剧中的一部杰作。全剧集中描写了15世纪末英国国王的暴行,表达了对封建暴君的谴责。这个剧不仅突出主题,情节生动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亨利五世》中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着名的喜剧任务之一:就出身说,他是一个破落的封建贵族,他好酒贪杯,纵情声色。他是军人,却缺少一个封建骑士的荣誉授课类型 讲授

观念和勇敢。同时,他混迹于市民之中,虽没有新兴市民阶级的进取心,却染上了他们欢愉乐观和自我享受的品性,他利用拍马,吹牛,逗笑,取乐来谋取生活。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到市民社会过度时期的寄生者的典型。 C喜剧(10部): 10部喜剧《》、《》、《》、《》、《》、《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的虚矫、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A《》 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剧情虽然发生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雅典时期,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当时英国的现实。喜剧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相互恋爱的故事,他们反对家长的干涉,得到仙人的帮助,最后争取到婚姻自由。剧中神话的世界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它们成为莎士比亚最富有想象和诗意的剧作之一。 本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两对恋人为了对抗一道荒谬无比的律法而出逃;当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一阵混乱之后,众人终于恢复理智和谐。在西方文化历史中,有所谓的“仲夏疯”和“月晕”之说。在有月亮的夜晚,人容易释放自我,陷入欲望、激情和混乱。黎明过后,阳光带来理性回归,才能恢复秩序,解决疑惑和冲突。 莎士比亚在同时期的作品中,“梦”字的出现特别频繁。潜意识藉此在梦里呈现出来,透露人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可能的变化。这个故事发生于城市与森林、清醒与睡眠、真实与梦幻之间。忒修斯掌管现实的雅典城,奥布朗则是森林之王,分别象征理智和潜意识。森林代表激情、焦虑、混乱、不受管束,隐藏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仿佛一场纷乱的梦境。雅典城则代表社会机制、社会运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冲突。 乡巴佬和帕克这两个角色,恰可以做为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质朴也罢,许多评论家特别中意乡巴佬这个角色,认为他现实无比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帕克则是游戏人间的典型,他四处游逛,捉弄村民,对自己滴错情水不但不以为然,还觉得趣味十足。 这出戏中的有许多场景特别适于舞台表现,例如夏夜、森林、精灵、魔法、好事多磨的两对恋人,或是仙后和驴头乡巴佬的恋情等等。这部戏的演出史简直就是精灵造型史,对舞美是个巨大的挑战——在戏剧舞台上,制作和演出倾向于芭蕾剧或歌剧的形式,其中最着名的舞台演出是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1970年的作品。 1909

年,美国和法国的电影业已各自摄制了无声片《仲夏夜之梦》,以后这喜剧一再搬上银幕,据电影史料的统计,到目前已多达13部了。 B《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 它是一部着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欧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他的一位好朋友因要向贝尔蒙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波西亚——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 币,而安东尼欧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没想到夏洛克对安东尼欧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欧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珊尼(安东尼欧的朋友)欢天喜地的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来西安诺喜欢上了波西亚的侍女聂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欧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珊尼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珊尼与葛来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波西亚与聂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 记,跟着去救安东尼欧。 在法庭上,波西亚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欧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欧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欧,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罗伦佐,罗伦佐也是安东尼欧的朋友之一,又是个基督徒。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 波西亚及聂莎莉戏弄了她们的丈夫,要回结婚戒指做为替安东尼欧辩护的代价,然后再回到家中,等她们丈夫回来时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他们一定是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象大白,除了夏洛克

外,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安东尼欧的船只也顺利地到达港口里了)。 C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终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这是一曲爱情的赞歌。 D《无事生非》(主要人物:培尼狄克 贝特丽丝 道格培里 弗吉斯)和《第十二夜》(主要人物:薇奥拉 马伏里奥 费斯特)是莎士比亚抒情喜剧的代表作,情节生动丰富,富于生活气息,思想更加成熟,既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又嘲笑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第十二夜》),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行为(《无事生非》)。剧中的人物更加丰富多彩。 二、悲剧 第二时期(全盛时期):悲剧时期。 基本主题表现野心、贪欲的邪恶性。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第二个时期,此时是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莎士比亚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此时期创作情调由早期的明朗,乐观一变而成为悲愤沉郁阴暗,加强了批判揭露的力量,主要创作悲剧,称“悲剧时期”。 剧《尤利乌斯·》、《和》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和悲剧《》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与克瑞西达》、《》和《》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四大悲剧: A《哈姆莱特》主要人物:哈姆莱特、霍拉旭、雷欧提斯 B《奥塞罗》主要人物:奥塞罗(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品质)、苔丝德梦娜、伊阿古、凯西奥。奥塞罗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富有冒险精神的新人形象。他勇

敢,坦率,正直,诚恳,轻信,伊阿古是利己主义野心家的形象。写奥塞罗轻信谗言误杀妻子的故事,反映人文主义理想的道德原则,受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邪恶势力的践踏。 C《李尔王》:对权势、财富贪欲的抨击。1606年首演。剧中李尔王的故事取自传说。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这是一部气势宏伟、哲理深邃的悲剧。剧本写出了时代的错乱,谴责了背叛与不义。李尔王的转变居作品的中心地位。李尔王的转变显示了人文主义原则的胜利,寄托了作者对在位君主的希望。剧本害暴露了个人野心家卑污的灵魂,使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麦克白》:(心理描写)野心家形象。邓肯 麦克白夫人。约1601年写出,1623年刊印。主要情节是: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息叛乱归来,受3个女巫的煽动萌发了野心。不久,邓肯王宣布王子马尔康为王位继承人,麦克白在夫人怂恿下,趁国王驾临时将其杀死。王子出逃,麦克白即位。因疑心班柯父子有不轨之心,又设宴杀死班柯。两件血案使麦克白心神不宁,时时感到有鬼魂在骚扰。麦克白夫人由于参与谋杀而神经失常,自杀身死。麦克白众叛亲离,夫人的死讯使他预感末日将临,在交战中被刺死。 麦克白并非生性邪恶,但贪欲和野心使他铤而走险,成了以血腥为自己开道的暴君。他丧失了人的正常生活,最终走向了毁灭。麦克白夫人的野心更狂热、更无视道德人伦的规范,但她毕竟是身心脆弱的女人,承受不起过于凶残的罪案,所以她最先精神崩溃,走向绝路。剧本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准确有力的性格刻画和诗意的对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E《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典的大财主泰门是一个纯朴的人。一开始,泰门抱着人性本善的信念,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散发给所有的人。他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助长了人们的奸恶,得了他的好处的那些贵族没有一个人将他放在眼里,所有的人全认为他是一个大傻瓜。后来泰门破产了,他去向那些贵族求告,但人人都对他关上大门,拒绝给他任何帮助。泰门怒不可遏,宴请所有的人来家中,用清水款待这些人,并痛斥他们的恶行。他的激烈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反省,大家反而认为他这一次是真的“疯了”。悲愤交加的泰门对人类彻底失望,躲进了森林中以洁身自好。神让他在森林里发现了金子,这个消息传到人们的耳朵里,无可救药的人们又燃起贪婪的希望,有人到森林里来找他,想骗取那些金子,结果被泰门怒斥。彻底绝望的泰门终于在森林里病倒,他将自己埋葬在预先在海边筑好的坟墓里,墓石上刻着他自己写下的难解的碑文。而与此同时,雅典的政权由于长期的荒淫和残忍终于导致了内乱,雅典城岌岌可

危,元老们这才想起后悔,跑到洞穴去请求泰门说服叛军,但被泰门拒绝。眼看雅典就要灭亡,事情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原来是叛军首领在泰门精神的感召之下开始反省自己,立图要做一个高贵的人,于是主动停止了攻打雅典,致力于和平。泰门死了,他亲手撰写的自己的碑文上铭刻着对人性之恶的诅咒和深深的凄凉感,给后世警醒,促使人们学会忏悔。剧情很简单,但隐藏在剧情后面的是博大的主题。 F《一报还一报》等喜剧 批判力量加强,带有悲愤沉郁的色彩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更成熟了。从思想上看,这些悲剧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有了更广泛的反映。从艺术上,他把悲剧主人公放在这种社会力量的冲突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这样,就使他们的性格不但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随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而有所发展。 三.传奇剧 第三时期(晚期):传奇剧时期 最重要的思想特征:宽恕、和解 这一时期詹姆士统治的反动矛盾的尖锐。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流派,其作品只重情节的曲折和离奇,缺乏严肃的思想内容。而对这一更加尖锐的斗争形式,莎士比亚退居故乡的田园,从事传奇剧的写作。他的4部传奇剧,对现实的黑暗还有多揭露,但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 作者从现实中找不到矛盾的出路,便转向幻想世界,梦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调和矛盾,实现理想。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 》、《》。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暴风雨》(诗的遗嘱)等传奇剧四部 米兰公爵普罗斯彼罗,安东尼奥 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由于闭门读书不理国事而被兄弟篡权,和女儿一起被放逐海上。因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他们侥幸存活,流落到一座荒岛。普洛斯彼罗依靠书中学得的强大魔法,解救了岛上受苦的精灵,并借助精灵的力量呼风唤雨,引仇人前来,令他们悔悟、认错。最后,普洛斯彼罗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了仇敌,还为女儿找到了意中人,大家离开海岛回归米兰。 第二节《哈姆雷特》 一、《哈姆雷特》里的人物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8物的灵

长!”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二、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 1.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2.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三、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 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总之,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作品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又歌颂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 四、《哈姆雷特》艺术特色 (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 思考题、讨论题或作业: 1. 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忧郁 2. 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和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 《欧美文学主流》,卢铁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外国文学史》,朱维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版 3.《世界文学三百题》白庚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