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四章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4-08-03 来源:易榕旅网


第四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劳动对象是指:

A.各种生产工具。B.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C.生产资料。

2、 劳动资料包括:

A.土地和人。B.生产资料所有制。C.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4、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其特点,主要是指:

A.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B.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自觉建立的。C.它是在社会主义时期自发地产生的。

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B.科学技术上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现存的种种生产关系的总和。C.符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 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

A.它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B.它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它是否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9、 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0、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军队。B.国家政权。C.政治思想。

11、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1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 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组成: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设施。C.国家政权和哲学。D.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E.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2、 上层建筑中:

A.政治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B.艺术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D.宗教和道德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E.国家政权是核心部分。

3、 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的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C.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E.现实存在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总和。

4、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要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

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5、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办法是:

A.在社会主义制度外“自我解决”。B.实行“自我完善”、“自我改革”。C.通过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D.建立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社会制度。E.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体制方面的改革。

6、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A.文化设施。B.劳动资料。C.自然界。D.劳动对象。E.劳动者。

7、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是劳动对象。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D.它是社会意识形态。E.它可以转化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8、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劳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C.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E.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

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是对抗性的矛盾。B.是非对抗性矛盾。C.是敌我矛盾。D.是人民内部矛盾。E.不存在。

10、 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产品的分配及消费。E.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1、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A.铁路的社会主义国有化。B.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D.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E.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

1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它能:

A.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独立的作用。B.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C.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各种劳动资料。D.渗透到劳动对象中,不断地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E.运用于生产管理中,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合理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辨析题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2、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旧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完全适合

的。

3、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生产力。

四、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3、 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

4、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五、论述题

1、如何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2、试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的特点。

六、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马克思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死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3

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2、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料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B 5、A 6、C 7、A 8、B 9、C 10、B 11、A 12、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C、E 3、B、C 4、A、B、C 5、B、E 6、B、D、E 7、C、E

8、B、D、E 9、B、D 10、A、B、E 11、A、B、E 12、B、C、D、E

三、辨析题

1、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生产力要求变革的只是与其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对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不仅不要求变革,而且还要求巩固。只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要求,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才应变革生产关系。

2、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其一,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矛盾,不是完全适应的。

其二,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和改革得到解决。这是同旧社会根本不同的。

3、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其一,看一种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看其公有化程度高低,而是看其是否适应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即是公有化程度低一些,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即使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很高,不能适应生产力状况,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看一种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个观点把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高低看成是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因而是错误的。

4、 此观点不全面。因为: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它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其二,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认为改革只是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

四、简答题

1、其一,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当它还是理论形态的时候,

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当它被运用于生产时,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二,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它作为生产力,主要是指它可以渗透、凝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具体表现在如下:一是通过技术转变为劳动手段。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劳动对象的认识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自然物不断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同时,科学又利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全新的材料。三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转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在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2、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所形成的能量,使生产力其它要素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科学技术对其它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不仅要用乘数按倍数增长,而且是按几何数增殖,呈指数增长。

其二,科学成为生产发展的先导。科学实验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并日益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形式,许多科学上重大发现,被从实验室直接创造出来,然后应用于生产过程,科学由生产的后卫转变为生产发展的先导。

其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愈来愈哦感,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日益成为主导因素。

3、其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自发产生。它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然后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自觉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其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特殊表现。

4、这个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并积极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否则,就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五、论述题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也是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情况。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还存在着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来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存在某些制度与环节的缺陷,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某些环节还不完善,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剥削阶级思想影响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3)上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会导致象旧社会中发生的那种社会革命,而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无产阶级政党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领导群众通过调整和发展等方法,解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弊端和薄弱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身完善和进一步发展。(4)改革必须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一切改革是非成败的主要标准。

2、(1)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就是人民同这些敌对分子的斗争。(2)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有着不同于过去斗争的新的特点:A、从根源上说,过去的阶级斗争根源于剥削制度本身,现在的阶级斗争不是根源社会主义制度,而主要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新条件下的继续,是国际国内各种剥削阶级的影响造成的。B、从对象和内容上说,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不象过去那样,是劳动人民向完整的剥削阶级进行以夺取正权或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斗争,而是同少数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C、从地位上说,过去的阶级斗争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现在已不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要从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重心。D、从斗争的形式上说,过去的阶级斗争是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现在则主要是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反社会主义分子作斗争,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处理一切犯罪活动。E、从发展趋势上说,虽然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但总的趋势不是越来越尖锐,而是逐渐削弱、缓和,直至最终消灭。(3)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精神准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既防止与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又要防止与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

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依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二)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辨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

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 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解析:

做材料题时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如对问题(1)的回答,就应该联想起一般大学生应具有的关于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基础知识,这对理解与分析材料1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孟德斯鸠从自然环境的客观原因来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对于中世纪的神学决定论来说是一种革命,有其进步意义。回答问题(2)要着眼于运用历史唯物论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来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1与材料2进行比较。在回答问题(3)时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部分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可持续发战略的必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