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原理;
3. 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qe、τe及压缩性指数S的方法; 4. 了解操作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作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的操作。在外力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操作中,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固体颗粒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率不断降低。
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除压强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在低雷诺数范围内,过滤速率计算式为:
u1'232pKa(1)L
’
’
(1)
u:过滤速度,m/s
K:康采尼常数,层流时,K=5.0 μ:滤液粘度,Pas △p:过滤的压强差,Pa
ε:床层空隙率,m3/m3
a:颗粒的比表面积,m2/m3 L:床层厚度,m
由此可以导出过滤基本方程式:
dVd
Ap'21s
(2)
rv(VVe)
V:过滤体积,m3 A:过滤面积,m2
τ:过滤时间,s Ve:虚拟滤液体积,m3
r’:单位压强下的比阻,1/m2,r= r’△ps
r:滤饼比阻,1/m2,r=5.0a2(1-ε)2/ε3
v:滤饼体积与相应滤液体积之比,无因次
S:滤饼压缩性指数,无因次,一般S=0~1,对不可压缩滤饼,S=0 恒压过滤时,令k=1/μrv,K=2k△p,q=V/A,qe=Ve/A,对(2)式积分得:
(q+qe)2=K(τ+τe)
(3)
’
1-s
K、q、qe三者总称为过滤常数,由实验测定。
对(3)式微分得:
2(q+qe)dq=Kdτ
ddq2Kq2Kqe (4)
用△τ/△q代替dτ/dq,在恒压条件下,用秒表和量筒分别测定一系列时间间隔△τi,和对应的滤液体积△Vi,可计算出一系列△τi、△qi、qi,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τ/△q~q的函数关系,得一直线,斜率为2/K,截距为2qe/K,可求得K和qe,再根据τe=qe2/K,可得τe。
改变过滤压差△p,可测得不同的K值,由K的定义式两边取对数得: lgK=(1-S)lg(△p)+lg(2k)
(5)
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k为常数,则lgK~lg(△p)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应是一条直线,斜率为(1-S),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S,进而确定物料特性常数k。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板框压滤机过滤流程
CaCO3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配制一定浓度后,利用压差送入压力料槽中,用压缩空气搅拌,同时利用压缩空气将滤浆送入板框压滤机过滤,滤液流入量筒计量,压缩空气从压力料槽排空管排出。
板框压虑机的结构尺寸:框厚度25mm,每个框过滤面积 0.024m2,框数2个。
空气压缩机规格型号:ZVS- 0.06/7,风量0.06m/min,最大气压0.7Mpa。
3
四、实验步骤
1. 配制含CaCO38%~13%(wt%)的水悬浮液。
2. 开启空压机,将压缩空气通入配料槽,使CaCO3悬浮液搅拌均匀。
3. 正确装好滤板、滤框及滤布。滤布使用前用水浸湿。滤布要绷紧,不能起皱(注意:用
螺旋压紧时,千万不要把手指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板框合上,然后再压紧)。 4. 在压力料槽排气阀(16)打开的情况下,打开阀门(4)、(6),使料浆自动由配料桶流
入压力料槽至其视镜1/2~1/3处,关闭阀门(16)。
5. 通压缩空气至压力料槽,使容器内料浆不断搅拌。压力料槽的排气阀应不断排气,但又
不能喷浆。
6. 调节压力料槽的压力到需要的值。主要依靠调节通至料浆槽和压力槽的两个压缩空气阀
门的相对开启度。一旦调定压力,进气阀不要再动。压力细调可通过调节压力槽上的排气阀完成。每次实验,应调节压力并保持恒压。
7. 最大压力不要超过0.3MPa,要考虑各个压力值的分布,从低压过滤开始做实验较好。 8. 每次实验应在滤液从汇集管刚流出的时候作为开始时刻,每次△V取800ml左右。记录
相应的过滤时间△τ。要熟练双秒表轮流读数所方法。
9. 量筒交换接滤液时不要流失滤液。等量筒内滤液静止后读出△V值。(注意:△V约800ml
时替换量筒,这时量筒内滤液量并非正好800ml。要事先熟悉量筒刻度,不要打碎量筒!) 10. 每个压力下,测量8~10个读数即可停止实验。
11. 每次滤液及滤饼均收集在小桶内,滤饼弄细后重新倒入料浆桶内,实验结束后要冲洗滤
框、滤板及滤布不要折,应用刷子刷。
五、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列于表1中。计算结果列于表2中。
表1 实 验 数 据
△p=1.0kg/cm2 △p=1.5kg/cm2 △p=2.0kg/cm2 △V(ml) △τ(s) △V(ml) △τ(s) △V(ml) △τ(s) 表2 计 算 结 果
△p=1.0kg/cm2 △q △τ/△q q △q △p=1.5kg/cm2 △τ/△q q △q △p=2.0kg/cm2 △τ/△q q 323323233232332(m/m) (sm2/m) (m/m) (m/m) (sm2/m) (m/m) (m/m) (sm2/m) (m/m) 2
计算举例:以P=1.0kg/cm时的一组数据为例 过滤面积A=0.024×2=0.048m
2
△q=△V/A=637×10-6/0.048=0.0132 m3/m2 △τ/△q=31.98/0.0132=2422.727 sm2/m3
q1=0.0132 m/m q2= q1+△q=0.0269 m/m
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τ/△q~q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上读出斜率可求得K。不同压力下的K值列于表4中。
表4 不同压力下的K值
△p(kg/cm2) 过滤常数K(m2/s) 1.0 1.5 2.0 3232
计算举例:在压力P=2.0kg/cm2时的△τ/△q~q直线上取两个点(0.0845,2084.507)和(0.02181,1937.324),计算斜率
斜率=(2104.399-1937.324)/(0.0845-0.0281)=2/K3 K3=0.0006766
将不同压力下测得的K值作lgK~lg△p曲线,如图3所示。斜率为(1-s)可计算s。 s=0.232105
3200-7.22800-7.4P=1.0kg/cm2 dt/dq(sm2 /m3 )lgK2400-7.6P=1.5kg/cm2 2000-7.8P=2.0kg/cm2 16000.000.040.080.120.16-8.00.00.20.40.60.8q(m3 /m2 )
lgP 图2 △τ/△q~q曲线 图3 lgK~lg△p曲线
六、思考题
1.当操作压强增加一倍,K值是否也增加一倍?要得到同样的过滤液,过滤时间是否缩短一半?
2.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点混浊,过段时间后才变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