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doc

2023-06-18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

作者:曾玉章 唐高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1期

[摘要]项目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文章围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做中学”教育理论以及行动学习法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并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论述了项目教学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 项目教学 理论依据 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曾玉章(1963- ),女,湖南岳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职业教育;唐高华(1978- ),男,湖南衡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 深圳 518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080-02

项目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简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①,是一种按照市场、行业、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从而更具体、更实际、更适合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在当代职业教育界受到大力推崇,归结于它不但拥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还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一、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实践行动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行动,将是盲目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项目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模式,具有较多的理论为其实践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包括现代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行动学习法理论等。

(一)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注重认知学习的过程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Bruner)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对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认知学习过程。②

布鲁纳在对知觉和思维、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此理论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促进学生智慧、潜力开发,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认知学习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同化说(又称认知——接受)”。认为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认知学习理论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认为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强调人是学习的主体,提倡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为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不是通过对知识的解释性陈述,而是学习者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有关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从教学认知和教学思路等方面,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作为建构主义的先驱,重点研究了认识或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他认为智慧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认为学习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在学习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完成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两者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当新的信息与个人原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方式进行时,学习便发生了,而作为学习的结果或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构建了新的内容。维果斯基认为,社会性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创造的工具和环境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在个体自我的可能发展水平和与人协作并受到他人指导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差距,这种差异定义为最近发展区。③皮亚杰的个人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活动建构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成为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基础。此外,建构主义进一步强调:教学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提供一个真实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注重学习的内外因素双向交互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与教”理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师生观与教学观,为项目教学中教学关系的确立和教学的开展等方面提供了极好的理论依据。 (三)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夫在对手工业学徒的实地调研中提出了情境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并进一步提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⑤莱夫认为,在实践共同体中,情境是真实的,是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的。在情境学习理论框架中,学习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社会实践类型,学习者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实践共同体中去,并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物理或社会情境中,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并强调指出:“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人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⑥情境学习理论指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

因此,情境学习理论在学习方式选择、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情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育理念,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做中学”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学”教育理论,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杜威针对传统教学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为中心、以课堂系统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中心,提出了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讲授、以儿童亲身经历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新的“三中心”,强调了“从活动中学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⑦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设—检验想法”五个步骤,强调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活动中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强调活动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他的这种“做中学”理论,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做中学”教育理论使人们意识到,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形成的,而不是仅靠理论的口头传授就能完成的。这种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学与做”相结合的理论,为项目教学强调现实、强调活动、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行动学习法理论

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吉·雷文斯提出来的,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组织培训。其中,行动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过程,参加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⑧行动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系统,行动学习法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地主张要在做(行动)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获得经验的提升,使个人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发展。其特点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以角色扮演为手段”。

行动学习法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通过让学习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能力。强调体验式学习,注重反思性、行动性与合作性。这为项目教学中以项目来解决具体问题,在共同实践中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实践价值

伯恩纳和弗劳尔斯认为: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目标。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正好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能对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在项目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项目教学能对教育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师资等方面的改变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1.能促进教学思维的变革。项目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人们意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通过项目教学,能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促使人们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能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在当前的一些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学生所需的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较少,因而难以满足生产实践的实际需求。实施项目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项目教学趋向实用性,针对性强,开展项目教学,将会促使职业教育围绕“生产过程”开展教学,设置面向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

3.能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教学注重合作与互动,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情景创设到问题分析、信息收集、协作学习、评价展示,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种师生互动多、学生之间合作多、学生亲身体验多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方法。

4.能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因此,以项目教学为导引,能促进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推进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二)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而项目教学正好能达到这种要求。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追求知识的积累,而是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这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的距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能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它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实用能力更有效,对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更加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它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项目,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项目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缩小了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掌握切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同时,项目教学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项目组成的团队,能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实际的锻炼,有利于提高这些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和强调的“关键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注释]

①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11. ②李莒霄.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EB/OL].http://lw.china-b.com/yyyy/20090320/1129930_1.html,2009-03-2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③李小林.远程教学的建构主义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3(6):15. ④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1.

⑤(美)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⑥吴晓义. 职业能力开发的人类学思考

[EB/OL].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1/269969_3.shtml,2008-11-13.

⑦(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6.

⑧(英)伊恩·麦吉尔,利兹·贝蒂.行动学习法[M].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

⑨Bourner,T and Flower,S.Tead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a glimpse of the future[J].Reflec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1997(9):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