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2023-06-09 来源:易榕旅网
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付晶;郑中霖;高峻

【摘 要】基于ArcView软件平台,借助该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st网络分析模块,以广东省南昆山七仙湖生态旅游区为例,分析旅游区内各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在时间定量上加以修正,设计了该旅游区内的一日游线路5条,以此验证了将GIS技术应用于旅游线路设计时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5)003 【总页数】6页(P92-97)

【关键词】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规划;GIS 【作 者】付晶;郑中霖;高峻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901 0 引言

旅游线路设计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旅行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将各种单项的旅游产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1].然而,从旅游线路研究的方法上来看,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几乎

没有,而主要是一些定性研究.目前,旅游线路设计跨学科性质已经比较明显,吴凯曾在其一篇文章中指出,使用运筹学方法优化旅游线路,以获得定量的分析结果[2],但是整体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GIS技术也没有被广泛应用.

GIS技术作为一门介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和测绘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在对环境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整合上,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把地图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可以为管理、决策、规划提供数据、工具、以及分析方法,使现有的旅游规划具有更坚实的信息基础.把GIS技术应用于旅游线路设计中,可以将旅游线路定量化,并大大提高各种单项旅游产品之间的有效组合,合理安排旅游时间,以增强旅游过程中的特色.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现状

南昆山七仙湖生态旅游区地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部,区内自然景观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美誉.研究区范围总面积约为30 km2,从地理位置上看为东起铁岗镇马岭村十八曲山脉至仙女石,西至佛公顶至从化市区域交界处;南达上禾仓、乌坭、麻埔、焦坑片区,北抵钓鱼岛漂流起始点. 依据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笔者对南昆山七仙湖生态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详细普查,共有70个旅游资源单体.由于该旅游区处于未开发状态,部分景点之间的道路尚未修建,所以共有29个景点列入本次研究范围内. 1.2 数据源介绍

影像图选用了法国SPOT5号星于2005年3月20日拍摄的5m分辨率全色影像图和同期拍摄获得的10m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图,通过Andorre系统融合后获得5m分辨率的真彩色影像图.依据覆盖研究区域的1∶10000的8张地形图,借助

Erdas软件对影像图进行配准. 2 GIS应用模块的选择

目前,主流的GIS软件比较多,本文选择了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View软件,及其附带的网络分析扩展模块(Network Analyst)作为研究平台.网络分析模块是基于ArcView开发的进行路径分析的扩展模块,它可以帮助创建和管理复杂的网络数据集合,并且生成路径解决方案,为基于网络的空间分析(比如位置分析,行车时间分析和空间交互式建模等)提供了一个完全崭新的解决框架.这一扩展模块还可以帮助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网络条件与情景,使用该模块可以进行诸如行车时间分析,点到点的路径分析、路径方向、服务区域定义、最短路径、最佳路径、邻近设施、起始点目标点矩阵等分析和选择,从而能够使用地理网络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使诸如寻找最高效的旅行路线,生成旅行向导,发现最邻近设施,或者基于旅行时间来定义服务区域之类的任务将变得更加容易. 3 旅游线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且要求考虑两大效益面:①尽可能满足游客的旅游愿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的旅游支出条件下,旅游满足最大化.②便于旅游经营者对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产生最优的旅游效益[3].

南昆山七仙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刚刚起步,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因此,本文研究的旅游线路设计是以景区内联系各个景点的小尺度游览线路为目的,设计活动量标准在2~3h左右,供情侣、家庭等周末出行的一日游线路.根据该旅游区内植被覆盖度高,山水与人文景观兼备的特色,在旅游线路设计时遵照动静结合,自然人文相结合的特点展开. 图 1 研究方案的技术路线 4 研究方案 4.1 技术路线

旅游线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路径分析,因为在旅游中会产生不同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在景点的停留,这对于路径分析的单一性产生了阻碍,所以在基于GIS 对最佳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单一性加以修正,进而获得比较合理、快速的路径选择. 为此首先拟定了研究方案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2 数字化

在ArcView软件中加载融合配准后的彩色影像图,新建travel.shp线层和point.shp 点层,分别数字化研究区内的道路和景点.然后,加载Network Analyst模块,根据模块中提供的Find Best Route命令,分析生成各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由于景点数量较多,因此,需通过多次分析才能获得所有景点之间最佳的路径组合方式,基于此分析过程可在属性表中查询到同一条路径组合上相邻两景点之间的路程值. 4.3 设定旅游交通方式

在道路的矢量图层(travel.shp)文件中完善属性表.增加一个Class字段(类型代号),按照旅游中所使用的交通方式,为每一个路段赋值,赋值表如表1所示. 表 1 交通方式赋值表交通方式类型代号不计入线路中0车行方式1电瓶车行方式2游船方式3徒步方式4

在表格中所赋的值不代表数值涵义,只代表类型. 4.4 设定景点停留时间

依据多次实地考察后,为每个景点预设停留时间.这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环节.在旅游线路的路径分析中,必须加入因在景点停留而使用的时间,才能完善一条旅游线路全程所使用的时间(表2).

表 2 景点停留时间估算表代号名称停留时间(min)Stop1凤凰源30Stop2笔架山观景点15Stop3观音脑观景点15Stop4日月岛15Stop5蓝汾10Stop6古井瀑布60Stop7新村村30Stop8造纸厂10Stop9佛公顶15Stop12细叶榕古树

5Stop13鸭子寨5Stop14五代同堂遗址10Stop15造纸槽遗迹5Stop181号观景亭10Stop192号观景亭10Stop20黄金顶10Stop21黄金坑5Stop22古墓10Stop23爱心石(溯溪)20Stop24梅垄瀑布15Stop25佛公山1号瀑布10Stop26七仙湖电站30Stop28南昆第一竹10Stop29佛公山2号瀑布5Stop30落坑遗址15Stop31竹叶细声5Stop32射水寨瀑布10Stop34龙门口10Stop35下观音码头10 4.5 最佳路径分析

通过Find Best Route分析而得的同一通路上相邻两景点之间的路程,以及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获得相邻两景点之间的通行时间.这里分别假设车行方式的速度为1000m/min,电瓶车行方式的速度为300m/min,游船方式的速度为250m/min,徒步方式的速度为60m/min,如此获得的通行时间(表3).

表 3 相邻两景点之间通行时间表起点代号名称终点代号名称路程(m)通行方式速度(m/min)时间(min)Stop1凤凰源Stop13鸭子寨608.96徒步6010 Stop13鸭子寨Stop14五代同堂遗址988.39徒步6016 Stop14五代同堂遗址Stop15造纸槽遗迹1164.09电瓶车行3004 Stop15造纸槽遗迹Stop30落坑遗址1840.68电瓶车行3006 Stop30落坑遗址Stop5蓝汾1402.52电瓶车行3005 Stop2笔架山观景点Stop3观音脑观景点244.12徒步604 Stop29佛公山2号瀑布Stop25佛公山1号瀑布217.17徒步604 Stop25佛公山1号瀑布Stop31竹叶细声675.69徒步6011 Stop4日月岛Stop22古墓348.58船行2501 Stop22古墓Stop31竹叶细声870船行2503 Stop9佛公顶Stop29佛公山2号瀑布1728.66徒步6029 Stop7新村村Stop24梅垄瀑布921.3电瓶车行3003 Stop24梅垄瀑布Stop6古井瀑布1534.12电瓶车行3005 Stop8造纸厂Stop28南昆第一竹192.54徒步603 Stop28南昆第一竹Stop23爱心石(溯溪)305.11徒步605 Stop192号观景亭Stop26七仙湖电站114.62徒步602 Stop26七仙湖电站

Stop181号观景亭637.75徒步6011 Stop181号观景亭Stop34龙门口4602.36车行10005 Stop34龙门口Stop32射水寨瀑布4634.44车行10005 Stop32射水寨瀑布Stop12细叶榕古树1565.39车行10002 Stop20黄金顶Stop21黄金坑862.22徒步6014 Stop26七仙湖电站Stop6古井瀑布3313.8船行25013 Stop13鸭子寨Stop2笔架山观景点1475.44步行6025 Stop26七仙湖电站Stop7新村村2094.58车行10002 Stop26七仙湖电站Stop21黄金坑2319.09车行10002 Stop6古井瀑布Stop23爱心石(溯溪)1327.07步行6022 Stop15造纸槽遗迹Stop35下观音码头367.67电瓶车行3001 Stop35下观音码头Stop26七仙湖电站2891.53船行25012 4.6 旅游线路组合

依据实地考察时当地自然条件现状,以一日游为主要设计思路,并从规划中已经设定的集散点(Stop26七仙湖电站)出发,通过以上两表中使用时间的量化,并结合旅游线路中可能出现原路折回的特点,组合获得如下可选择的5条旅游线路: 线路1:七仙湖电站(Stop26)----1号观景亭(Stop18)----龙门口(Stop34)----射水寨瀑布(Stop32)----细叶榕古树(Stop12)----七仙湖电站(Stop26)----2号观景亭(Stop19)----漂流(用时178min);

线路2:七仙湖电站(Stop26)----黄金坑(Stop21)----黄金顶(Stop20)----七仙湖电站(Stop26)----古井瀑布(Stop6)----梅垄瀑布(Stop24)----新村村(Stop7)(用时175min);

线路3:七仙湖电站(Stop26)----古井瀑布(Stop6)----爱心石(溯溪)(Stop23)----南昆第一竹(Stop28)----造纸厂(Stop8)----古井瀑布(Stop6)----梅垄瀑布(Stop24)----新村村(Stop7)----七仙湖电站(Stop26)(用时228min);

线路4:七仙湖电站(Stop26)----蓝汾(Stop5)----落坑遗址(Stop30)----造纸槽遗迹(Stop15)----五代同堂遗迹(Stop14)----鸭子寨(Stop13)----凤凰源(Stop1)----

鸭子寨(Stop13)----笔架山观景点(Stop2)----观音脑观景点(Stop3)----鸭子寨(Stop13)----七仙湖电站(Stop26)(用时239min);

线路5:七仙湖电站(Stop26)----日月岛(Stop4)----古墓(Stop22)----竹叶细声(Stop31)----佛公山1号瀑布(Stop25)----佛公山2号瀑布(Stop29)----佛公顶(Stop9)----七仙湖电站(Stop26)(用时176min). 4.7 旅游线路说明

线路1:这是一条以游览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主要内容是参观群山峻岭的山貌,并结合刺激的漂流活动,使旅游活动动静结合,给旅游者丰富的感官体验.

线路2:这是一条亲近自然,走进人文的旅游线路,其中结合了登高、深潭戏水、瀑布观赏等亲近自然的活动,以及客家文化体验活动.在这一旅游过程中既有活动量较大的登山,也有轻松自如的戏水活动.

线路3:这条旅游线路主题是人文历史体验.游客可在此期间,了解南昆山的一些历史,体验客家文化,并在这之中结合了亲近自然的戏水、溯溪活动,活动量适中,而可体验的活动也比较丰富.

线路4:这是一条比较适合年轻人参与的户外体验旅游线路.设计的活动比较丰富,既有乘船游湖,也有登高爬山,既有下潭游泳,也有人文历史参观.

线路5:这是一条自然观赏的旅游线路,其间结合了游湖和登山,旅游活动轻松自如,从时间上来看也比较舒适. 4.8 GIS技术设计旅游线路的特点

传统的景区旅游线路比较注重线路主题的设计,从行为地学的角度或者旅行社的角度出发,使用一些数学模型或运筹规划模型,分析景点之间的关系,总结旅游线路的安排,但是往往对旅游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的安排不够重视.

然而,使用GIS技术设计旅游线路,其优势在于根据复杂的道路网络中点到点关系的分析,筛选出路径通路合理的景点组合,从而避开了人为分析设计的主观性,

这样组合设计的旅游线路不仅在时间安排上有可靠的确定性,因此也增大了实际操作的弹性,而且在旅游活动的结合上也比较丰富、舒适,旅游活动的主题突出,这是较传统旅游线路设计更科学的一大特点. 5 结论

作者通过本研究,建立了基于ArcView软件平台展开的旅游线路设计的技术路线,并以广东省南昆山七仙湖生态旅游区为例,设计了5条旅游线路,为GIS应用于旅游规划提供了一个实证.

目前,旅游规划正日趋从主观的、局限的方法,转而使用大量新的技术手段,以解决传统操作上的弊端,使旅游规划逐渐科学化、规范化.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也将得到大大的拓宽,这将引导旅游规划走上技术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三庚. 旅游策划[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凯. 旅游线路设计与优化中的运筹学问题[J]. 旅游科学, 2004,18(1):41-44. [3] 全华, 王丽华. 旅游规划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ORMSBY TIM, ALVI JONELL. Extending ArcView GIS[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Inc, 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