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进校园”藏品知识(初中)
一、博物馆基本常识
1. 博物馆,也称博物院,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具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科学分类,为公众提供集知识性、教育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免费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主要目的。
2. 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坐落在石家庄市中山路上,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二、馆藏文物总体概况
3.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15万件,其中一级品360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件)。曾举办《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等基本陈列,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各种临时展览。
4.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中以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文物最负盛名,其中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陶瓷类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特别是河北境内三大名窑——邢窑、定窑、磁州窑的产品各有风格、各逞其妙。
5. 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窑藏瓷器也是馆中珍藏。自宋代至现代的千余件书画作品也是
河北省博物馆的经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馆内藏书5 万余册,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三、河北博物馆基本陈列
6. 《古代河北陈列》比较系统地展示了河北有人类活动以来至清朝灭亡的100多万年间的沧桑历史。重点展现河北地域内的重大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和主要文明成果。
7. 《近代河北陈列》以翔实的资料展示了自1840年至1949年间河北大地的风云变幻。重点回顾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北的传播,再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北人民不畏强敌、奋勇御侮的壮丽画卷。
8. 《当代河北陈列》以“浓缩河北精华,展示河北精品”为主旨,集中展示了全省上千种名、优、新、特产品,充分体现出河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形式设计具有强烈现代感。
9. 《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展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曲折历史和具有游牧民族风情的文物。精选文物260余件(套),青铜器奇巧瑰丽,玉器精雕细镂,黑陶器柔美典雅,车马仪仗雄武威严,武器装备独具特色。宫廷、猎帐、车马等复原景观和大型壁画再现了中山国豪华的宫廷生活和彪悍的民族风情。该陈列获全国首届“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10. 《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陈列》展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文物珍品250余件(套)。其中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白玉双龙高纽谷纹璧都是举世闻名的国宝。展览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充分体现出王侯生活的奢华和大汉盛世古朴
雄浑的时代风貌。该陈列获国家“1999年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四、河北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家级文物
11. 刘胜金缕玉衣:国宝级文物。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等级最高、最完整的玉衣,用金丝编缀玉片而成。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
12. 窦绾金缕玉衣:国宝级文物。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整体结构大致与刘胜玉衣相同,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
13. 长信宫灯:国宝级文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窦绾墓出土。通高48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14. 中山王铁足大鼎:国宝级文物。是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高51.1厘米,腹径65.8厘米,重达60公斤,铜身铁足。鼎的外壁刻有77行469字铭文,是中国发现的战国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铭文记载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疆辟土的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5. 虎噬鹿器座:国宝级文物。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0厘米,高22厘米。造型为猛虎食鹿。虎身用大小不同的金片、银丝错出斑斓的花纹,使虎的形象更加凶猛逼真。虎
颈和臀部上的长方型銎口馆藏“虎噬鹿器座”用于插放屏风挡板。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工匠姓名。
16. 四龙四凤方案座:国宝级文物。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案座的底部是四只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整体造型结构复杂,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一斗二升式斗拱,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极为重要。
五、铜器陈列品
17. 铜羊尊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6、长23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18. 朱雀衔环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1.2、宽9.5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
19. 朱雀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30,盘径19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朱雀昂首翘尾,脚踏蟠龙,口衔灯盘,作展翅欲飞状。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各有烛扦一个。灯座为一蟠龙,龙首昂起。因制作时铅的比例
较大,所以灯体异常稳重。
20. 错金博山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26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21. 四兽纽熊足铜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1、口径17.2、腹径19.6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鼎身作子口微敛,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状。腹两侧附长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转的小兽纽。腹有一周凸弦纹。鼎盖似覆盘,其上有四小兽作等距离环立。鼎盖扣合后,将鼎耳兽纽翻转于盖上,向左转动鼎盖,盖上小兽头部恰好卡于鼎耳兽纽上,使鼎盖闭锁。
22. 乳钉纹铜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5、圈足径17.9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壶口微敞,束颈,鼓腹,高圈足,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盖上有三云形纽。盖缘饰鎏金宽带纹,盖面上作方格纹、乳钉,镶嵌绿琉璃。颈和腹部的宽带纹间作鎏金斜方格纹,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鎏银乳钉。方格纹中填嵌绿琉璃,琉璃上划出小方格圆点纹。色彩缤纷,绚丽异常。壶盖、底及圈足内壁均刻有铭文,其中有“长乐飤(食)官”字样,推测此壶原为长乐宫中之物,后转至刘胜之手。
六、陶瓷陈列品
23. 素三彩寿星捧桃像: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通高28厘米,1965年
束鹿县信托公司收购。胎质坚硬。寿星面部、手部及寿桃均施白釉,外衣、靴施褐色釉,内衣用绿色,飘带为黄色。塑像光头垂耳,两颊深陷,长髯,喜笑颜开。身躯斜立,双手捧桃。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清康熙年间瓷塑艺术珍品。
24. 邢窑白釉双鱼背瓶:唐(公元618年-907年),高21、口径4.9、底径9.5厘米。胎洁白细腻而致密,通体施白釉,口缘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闪青。造型成双鱼跃起状,鱼头为瓶的口、颈、肩部,身为瓶身,尾为瓶之圈足。瓶口外,腹部扁圆,圈足外撇。瓶身饰满鱼鳞纹,两侧堆塑双排鱼鳍纹,上下均有环形系,圈足置孔,便于穿系提携。
25. 青花折枝三果梅瓶:明(公元1368年—1644年)。高28.8、口径5、底径11.8厘米,原藏故宫博物院。胎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晶莹润泽。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底微内凹。肩部绘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折枝三果,近底处绘蕉叶纹一周。三组纹饰间以弦纹隔开。这是一件典型的宣德青花梅瓶。
26. 三彩鸭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高7厘米,原藏天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胎呈白色。杯作卧鸭回首衔尾状,鸭长嘴,弯颈,尾作荷叶状杯口,姿态幽雅柔美。杯口内和鸭身施黄、白、绿、褐色釉,色调淡雅柔和。
27.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高11.84、长29.4、宽22.1厘米,1954年邢台市曹演庄出土。枕呈椭圆形,枕面出檐,中间微内凹,平底露胎。枕面周边绘外粗内细的两道墨线,内画童子垂钓图。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垂钓河中游鱼。
28. 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公元386年—581年)。高54.4、口径15.1、底径18厘米,1948年景县封氏墓出土。胎灰白细密,施化妆土,釉色青中闪绿。喇叭口,长束颈,
椭圆形腹,圈足,莲花状盖。颈部饰三道凸弦纹和六个贴花团龙,颈、肩处有六个双环形系,肩部堆塑两周双瓣覆莲,腹部饰垂叶纹及仰覆莲各一周,足部为两周覆莲。莲瓣均丰满肥硕,向外微卷。造型端庄,装饰富丽,是北朝青瓷中典型的器物。
七、玉器陈列品
29. 青玉纹枕:东汉(公元25年-220年)。高13、长34.7、宽11.8厘米,重13.5公斤,1959年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用整块青玉雕制而成。枕中部内凹,枕面及前、后两面元气以细而浅的双勾阴线刻出宛转流畅、相互勾连的变形云纹。玉质晶莹,形体硕大,极为罕见。
30. 白玉蝉:东汉(公元25年-220年)。通长6.4、宽3.3厘米,1959年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蝉双目外凸,用斜磨阴刻线条勾出头、胸、双翼等细部轮廓,蝉尾和翼端呈尖锋状。造型生动。
31. 玛瑙花式碗:宋(公元960年-1279年)。通高5、口径11.3、底径5.7厘米,1966年天津市进出口公司收购。质地致密,晶莹剔透。六瓣海棠花形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有紫红色的班纹。造型典雅秀丽。
32. 青玉童子葫芦瓶:清(公元1644年-1911年),通高7.3、底宽10厘米,1967年唐山市文物商店收购。青玉。带盖葫芦形瓶,中空,瓶外壁雕刻有两只爬伏在枝叶上相向的蝙蝠。瓶下部的两侧各有一个梳双髻的童子,作双手抱瓶状。造型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3. 碧玉九老图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通高16.1、直径16.9厘米,1966
年河北省进出口公司收购。筒直口,平底,筒身浅浮雕九位老人漫步于苍松翠柏之中。构图精美,化合物神态生动。
八、书画陈列品
34. 吴昌硕贵寿图轴:近代(公元1925年)。纵105、横53.7厘米,原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纸本,着色。吴昌硕(1844年-1927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七十岁一字行,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能诗,善书画,长于写意花卉,绘画设色、构思、布局独具风格。
35. 王原祁南山图轴:清(公元1704年)。纵113.5、横58厘米,原天津艺林阁藏。纸本,设色。王原祁(1642年-1717年)字茂京,与王时敏、王鉴、王并称清初“四王”。此图绘崇山峻岭,树石苍古,一派幽静高旷的南山景色。题款“癸末嘉平为南老道兄五褒初度,余作南山图奉祝。偶为公事所阻,今岁往来直庐,时作时辍,日来以残腊公余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犹可以南补视之也。时康熙甲申腊月望后,娄东王原祁”。钤“王原祁”白文印、“麓台”朱文印。
36. 唐岱夏日山居图轴:清(公元1734年)。纵104、横61厘米,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藏。绢本,设色。唐岱(1673年-1752年)字毓东。此图描绘夏日山水风光景色,画面峰峦叠嶂,长松杂树,丰茂多姿;茅舍草亭,错落有致;凉棚内二叟对从纳凉,小桥上一僮仆携琴而来。设色清新典雅,章法有序,技法纸熟精当。署款“夏日山居,臣唐岱恭画”。钤“臣唐贷”白文印、“恭绘”朱文印。经考证,此图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者时年六十二岁。画面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章十方,系原清宫内府所藏。
37. 杨继盛自书年谱:明(公元1555年)。纵19、横1200厘米,原湖北省同乡会藏。
纸本。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此墨稿是杨继盛在狱中所书的上谱。始写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止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年谱叙述了生前四十年的险阴艰难行状。墨稿首页自画瓶插莲花一枝,寓意出污泥而不染。引首有清熊枚“一生坎坷”题额,拖尾有潘应椿、张之洞等十四人题跋。
38. 郑燮竹石图轴:清(公元1693年-1765年)。纵102、横59厘米,原张家口专署藏。纸本,水墨。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工诗文,善书画,擅长画梅、兰、竹、石,尤精墨竹,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该画在构图上打破前人陈规,采用柱石居中,左竹右诗的章法。用笔简练,墨色浓淡枯润,极具性情。题款“一块石,两竿竹,小窗前,清趣足,伴读书,寒玉,夜灯红,窗纸绿。板桥郑燮”。“克柔”、“爽鸩氏之官”二朱文印。
39. 戴明说竹石图轴:清(公元1678年)。纵163.5、横52厘米,原河北省同乡会藏。绫本,墨笔。戴明说,字道默。河北沧州人。工书善画,尤精山水。此图顽石突兀,修竹三竿,清雅宜人。构图简洁明晰,用墨浓淡适宜,自题“戊午秋日画为瑞翁老公祖正之,戴明说”。
九、石刻陈列品
40. 按盾武士俑:北齐(公元550年-577年)。通高67厘米,1968年平山县上三汲村崖昂墓出土。胎质粗松,呈浅红色。武士深目,高鼻,胡须上翘。头带盔,身穿甲,腰束带,足蹬靴,肩有披膊,胸前左右各有一椭圆形护镜,脚踏于方座之上。右臂弯曲,似手中原持有兵器。左手按虎头盾,盾上部有两个练拳人,下部有两个身材矮小的兽首人身像。
41. 盘龙纽石砚:东汉(公元25年-220年)。通高15.5、直径16厘米,1955年沧县四庄村汉墓出土.青石雕成。圆形,带盖,盖面上为两条盘旋的龙。龙昂首,吻部连接。砚面光滑,三足较粗,前面刻有纹饰。
42. 石交脚菩萨像: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残高44厘米,1954年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沙石质。双手及背光残缺。面相方圆,头戴宝冠,披巾,袒上身,戴项圈璎珞。下着长裙。双手合十,交脚坐双狮座上,背光两侧各一胁待站立合十。下有四足方床,前面刻香炉,两侧跪坐12养人,床两侧亦各有5供养人。这件藏品也是河北省现存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
43. 白石唐代菩萨立像:唐(公元618年-907年)。残高158厘米,1954年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汉白玉。头、左臂及右手残缺。菩萨宽肩,丰乳,细腰,腹微鼓,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上身略左倾,体态略呈“S”形。颈戴项圈三层。披帛,至左胸挽成结。下身着长裙,裙上挂满精美华丽的璎珞。婀娜多姿,衣纹华丽,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近代文物陈列品
44. 清咸丰十一年河间府县发给法国天主教堂永租“仓地”地契:1861年,纸质,长49.5、宽47厘米,献县张庄天主教堂捐。天主教在直隶的活动主要以献县教区为中心,范围包括河间、广平、大名三府和深、冀二州。天主教堂靠着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几乎成为“国中之国”,主教及教士们强夺民产,而地方官吏谄媚屈从,形成“民怕官,官怕洋人”的社会现实。1861年天主教到河间传教,以每年一两纹银租地十亩,每年的12月15日教堂派人把租金送到县衙,以此作为永租“仓地”的凭证。
45. 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使用的指挥刀、玉石图章:指挥刀:抗日战争时期,铁质,
长65.7、宽1.8厘米。玉石图章:抗日战争时期,石质,长2.85、宽1.7、厚1厘米。马本斋之弟马进波捐赠。这两件文物曾伴随马本斋度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马本斋,回族,著名抗日英雄。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人。抗战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1938年2月率部参加八路军,任回民支队司令员,转战定州、无极、深县及沙河东大清河以北地区,屡建战功。1942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指挥战斗870余次,消灭日伪军36700余人,1940 年毛主席为之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2月7日病逝于山东莘县。
46. 白求恩遗著《战伤治疗技术》:纸质,32开。此书是白求恩对自己在战争中治疗伤员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为培养医疗工作者编写的教科书,韬奋书店出版发行。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3至4月率医疗队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曾连续工
作三昼夜,为115 名伤病员手术。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著有《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等。1939年11月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毛泽东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
47.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大碗:1943年1月,瓷质,高9.8、口径18.6、底径7.7厘米,阜平县温塘乡征集。碗外表写有“民主团结”和“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17个酱红色繁体字。1943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阜平县温塘村召开,聂荣臻致词,宋劭文作了《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边区最高政权机关――边区行政委员会,成仿吾为议长,宋劭文为边委会主任委员。这届参议会是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新起点,也是根据地建设史上的转折点。
48. 《人民日报》创刊号:1946年5月15日,纸质,一张四版。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号,“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三”,“晋冀鲁豫边区邮政管理总局新闻纸类登记证第六号”。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张盘石任社长兼总编辑。1948年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人民日报》,在石家庄创刊。1949年2月北平版《人民日报》出版,实际起着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49. 河北省人民政府印:1949年,铜质,边长7、高11.5厘米。解放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使用的第一枚政府印。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取得胜利,河北省全境解放。为了统一领导,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 1949年7月12日,中共河北省委在保定正式组成,林铁为书记;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杨秀峰任省政府主席,组织机构有民政厅、工业厅、法院、省银行、交通局、税务局、合作社等16个。全省辖4个市、10个专区,共132个县和相当于县的10个镇,拥有2978万人口。
50. “平分土地”木刻画版:解放战争时期,木质,长30.5、宽34.2、厚2.2厘米,河北省文管会拨交。此画版真实再现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历史场景。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实行。中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行政委员会分别发布了联合布告,并制定了本地区实行土改的方法步骤。到1948年春,两大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终于获得了土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