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铝α-FeOOH纳米微粒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2021-08-28
来源:易榕旅网
无机盐工业 16 IN0RCANIC CHEMICALS INDUSTRY 第43卷第l2期 2011年12月 掺铝Ot—FeO OH纳米微粒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术 刘宏伟 。卢造权 ,张海英 。陈月红。,周愉 (1.庆阳市环境监测站,甘肃庆阳745000;2.西北师范大学;3.大同自来水公司) 摘要:采用金属离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掺铝O/一FeOOH纳米微粒,通过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 (XRD)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铅离子(Pb )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掺铝微粒为 一FeOOH,呈针 状,是纳米级。Pb“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掺铝 一FeOOH纳米微粒对Pb“ 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q 为5.043 mg/g。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准二 级动力学速率常数k为0.088 g/(mg・min),平衡吸附量理论计算值q 为5.405 5 mg/g。 关键词:纳米 一FeOOH;Pb“;吸附;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Q13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90(2011)12—0016—03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AI—doped —FeOOH nanoparticles to Pb Liu Hongwei ,Lu Zaoquan ,Zhang Haiying ,Chen Yuehong 。Zhou Yu (1.Qingyang Ci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Qingyang 745000,China; 2.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3.Datong Waterwoks Company) Abstract:A1一doped OL—FeOOH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etal-ion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Peffor- mances of A1一doped —FeOOH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electronic microscope and X—ray dif- fractometer,then its adsorption eficiency tfo Pb“was research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pared nanopartieles were O/一 FeOOH with nano-sized needlelike shape;and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was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Pb“and adsorption time in different degrees.Adsorption of Pb“by A1一doped 一FeOOH nanoparticles followed Lang— muir isotherm model,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q was 5.043 mg/g.All absorption processes could be de— scribed by pseud ̄second-order kinetics equation,in which the values of parameter and g。were 0.088 g/(mg・rain)and 5.405 5 mg/g respectively. Key words:nano-sized OL—FeOOH‘9 Pb“:adsorption;water treatment 工业废水含有许多重金属,若随意排放会污染 环境,对生物体产生严重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后才能 排放。废水中的重金属可利用化学沉淀、离子交换、 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利用掺铝 一FeOOH纳米 膜分离、反渗透、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但这些方法 所需费用较高,后处理复杂,且难以处理低浓度的重 金属废水,采用化学沉淀法还可能引起二次污 染 J。利用吸附技术分离富集重金属,可以有效 去除重金属污染,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益。近年来,对 有毒有害重金属进行吸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 视。利用铁的各种氢氧化物及氧化物对有毒有害重 金属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8AA06Z301)。 微粒吸附Pb 的研究却未见报道。笔者制备了掺 铝d—FeOOH纳米微粒,研究了其对水体中Pb 的 吸附性能,旨在为废水及污染水体中Pb 高效去除 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 实验部分 1.1试剂和仪器 试剂: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 ・7H O)、无水碳 酸钠(Na CO,)、硫酸铝[Al:(sO ),・18H:0]、无水 乙醇(CH CH OH)、硝酸铅[Pb(NO ) ]、氢氧化钠 (NaOH),均为分析纯;硝酸(HNO,),优级纯;铅标 准溶液,1 000 g/mL。 仪器:H一75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Hita. 2011年12月 刘宏伟等:掺铝 一FeOOH纳米微粒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l7 chi公司;TrRIII型x射线衍射仪,Et本Rigaku电机 1看出,样品主要衍射峰的大小和位置与标准Ot— 公司;HH—S数显恒温水浴锅、JJ型精密增力电动 FeOOH特征峰吻合,基本无杂质峰,表明粒子为O/一 搅拌器,金坛市华龙实验仪器厂;电磁式空气压缩 FeOOH,晶格完整,并且纯度较高。由图2看出:样 机,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BTIO0—1L型蠕动泵, 品颗粒分散性相对较好,大小均匀,形状呈针状,有 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 少量团聚;颗粒为纳米级,轴长为70—110 nm,直径 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AB204一S分析天 为16—22 nm,轴长与直径比为4—5。 平,瑞士;AA一63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上 海雷磁精密酸度计PHSJ一3F,上海雷磁仪器公司; HZQ—F全温振荡培养箱,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 开发有限公司;GL一20G—I1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 仪器有限公司;SL202电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学 仪器有限公司;抽滤装置一套,自制。 1.2掺铝O/一FeOOH纳米微粒的制备 称取适量的七水硫酸亚铁和十八水硫酸铝 2o/(。) (Al¨与Fe 物质的量比为0.15)溶于一定量超纯 图1 —FeOOH XRD谱图图2 O/一FeOOH TEM照片 水中,将混合液移入四口烧瓶。将四口烧瓶置于恒 2.2 Pbn初始质量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 温水浴中,温度恒定在38℃,同时通人氮气驱赶烧 影响 瓶里的空气。称取一定量Na CO,溶于定量超纯水 取30 mL不同Pb“浓度的硝酸铅溶液,在30℃ 中,用蠕动泵将Na:CO 溶液移人混合液中,并以 振荡720 min,吸附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看出, 3 600 r/min的转速剧烈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停止 随着Pbn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呈上升趋 通人氮气,以2 L/min的速度向溶液中通人空气,维 势。其主要原因是,随着Pb 初始质量浓度的增 持150 min,然后停止通入空气和搅拌。将桔黄色液 加,溶液中Pb 与吸附剂接触的几率增大,在吸附 体洗涤过滤6次,用无水乙醇脱水后置于鼓风干燥 剂未达到饱和吸附量之前可继续吸附溶液中大量存 箱中,在38 cI=干燥至质量恒定。研磨干燥固体,过 在着的Pb 。随着Pb 初始质量浓度的进一步增 0.149 mm筛,制成粉状吸附剂,备用。 加,吸附剂微粒表面的吸附位逐渐被Pb 占据,当 1.3吸附实验 Pb¨初始质量浓度达到40 mg/L时,吸附趋于平衡, 准确称取0.100 0 g的掺铝纳米 一FeOOH, 基本达到最大吸附容量。 置于一系列50 mL聚乙烯塑料瓶中,并注入已知浓 取Pbn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的30 mL硝 度的Pb¨溶液30 mL,摇匀,在一定温度下恒温振荡 酸铅溶液,在30℃条件下振荡,间隔一定时间取样 一定时间后取出,分别用0.22 m滤膜过滤样品液 分析,吸附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看出,吸附剂对 于50 mL离心管中(开始的2~3 mL弃去),采用石 Pb¨的吸附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快吸附, 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滤液中的Pb 浓度,并计算吸 第2阶段为慢吸附。第1阶段吸附进行得非常迅 附量。每个实验进行3次,测定后取平均值,以考察 速,6 min就达到较高的吸附量。此阶段是金属离 不同条件下掺铝 —FeOOH纳米微粒对Pb 的吸 子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因为掺铝O/一FeOOH微粒 附效果。吸附量按(1)计算: 是纳米级,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吸附速率较 q= (Ap/m) (1) 式中:q为吸附量(mg/g);V为溶液体积(L);ap 为吸附前后水中Ph 质量浓度变化值(mg/L);m 为O/一FeOOH质量(g)。 2结果与讨论 2.1吸附剂表征 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制备的掺铝Ot— 图3 Pb 初始质量浓度对 图4吸附时间对 FeOOH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见图1和图2。由图 吸附性能的影响 吸附性能的影响 18 无机盐工业 第43卷第12期 大。第2阶段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 240 min后吸附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吸附达到平衡 状态。因为掺铝Od—FeOOH微粒有许多内部微孔, 此阶段是Pb¨向掺铝Ot—FeOOH微粒的微孔内部 迁移、扩散,因而这一过程的吸附速率较小。 2.3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 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2.2节实验数 据进行拟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线性表达式: 1/q =1/q +1/(kq P ) (2) 式中:g。为平衡时吸附量(mg/g);P。为平衡时质量 浓度(mg/L);q 为理论最大吸附容量(mg/g);k为 吸附平衡常数(L/mg)。拟合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 5看出,R >0.99,说明拟合效果很好。根据图5 中的方程经过计算得出:g =5.043 mg/g,k= 0.853 2 L/mg。Langmuir模型的基本特性可以用无 量分散常数[R =(1+ 。)一]来描述 ,根据 值判定Langmuir方程的可信程度:0<R <1则表 明所得数据基本符合Langmuir模型;R =1表明所 得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所得Langmuir方程可 信;而R,.=0或R .>1则表明所得数据不符合 Langmuir模型,所得Langmuir方程不可信。实验所 得 ,在0.019~0.369 5,介于0—1,因此,所得吸附 实验数据基本符合Langmuir模型,所得Langmuir方 程可信。这表明掺铝O/一FeOOH纳米微粒吸附 Ph 的过程可以看作表面单层吸附,并且吸附剂表 面的吸附点对吸附质的结合能力较强。 为研究Pb 在掺铝 —FeOOH微粒上的吸附 动力学特性,分别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 程 对2.2节吸附平衡前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准一 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达式见式(3)和式(4): ln(g 一qt)=lnq。一k1 (3) t/qf=1/(k2q。 )+t/q (4) 式中:k 为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min );k 为准 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g/(mg・min)];g 和g。分别 表示 时刻和吸附平衡时吸附剂的吸附量(mg/g)。 经过拟合及计算得知: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n(g。一 q )=一0.014 9t一0.628 1,R =0.173 6,k1为 0.014 9 min~,g 为0.533 6 mg/g;准二级动力学 方程为t/q =0.185t+0.388 8,R =0.999 8,k2为 0.088 g/(mg・rain),q 为5.405 5 mg/g。这说明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不理想, 不仅R 较低,而且平衡吸附量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 值(5.367)相差很大;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效果好,R >0.99,平衡吸附量的理论计算值和实 验值非常接近。再利用t/q 一f作图(见图6),发现 拟合曲线呈线性关系,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由此表明,掺铝Ot—FeOOH微粒对Pb 的吸附过程 可以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吸附过 程主要由化学吸附反应控制。 l t/min 图5 Langmuir方程 图6准二级动力学 模拟结果 方程模拟结果 3 结论 采用金属离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掺铝Ot— FeOOH微粒,通过XRD和TEM对其进行表征,结 果表明所得粒子为Ot—FeOOH,且为纳米级。吸附 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掺铝 —FeOOH纳米微粒对 Pb 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g 为 5.043 mg/g。掺铝 —FeOOH纳米微粒对Pbn吸附 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参数k为 0.088 g/(mg・rain),g 为5.405 5 mg/g。 参考文献: [1]Ding P,Huang K L,Li G Y,et a1.Kinetics of adsorption of zn(Ⅱ)ion on chitosan derivatives[J].Int.J.Bio1.Macwmo1., 2006,39:222—227. [2] 周利民,王一平,黄群武,等.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cu“、 Cd 和Ni 的吸附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7,23(12): 1979—1984. [3]Lazaridis N K,Bakoyannakis D N,Deliyanni E A.Chromium(VI) sorptiv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nanocrystalline aka— ganeite[J].Chemosphere,2005,58:65—73. [4] 祝春水,孙振亚,龚文琪,等.生物矿化针铁矿吸附废水中铬的 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16(6):57—59. [5] 赵永纲,沈吴宇,李勃,等.氨基功能化纳米Fe O 磁性高分子 吸附剂对废水中cr(VI)的吸附研究[J].化学学报,2009, 67(13):1509—1514. [6] 岳钦艳,解建坤,高宝玉,等.污泥活性炭对染料的吸附动力学 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9):1431—1438. 收稿日期:2011—07—11 作者简介:刘宏伟(1974一),男,硕士,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工 作。 联系方式:liuhw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