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3年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17-19

2024-04-15 来源:易榕旅网
第17课时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

【考点辅导】

1、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2)导火线:林肯当选为总统。 (3)过程: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转折点)→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4)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完成了南北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3)前提:尽量维护地主利益。(4)历史意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3、日本明治维新:(1)在美国1853年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俄、英、法相继侵略日本,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社会各阶层开始寻求改革。

(2)明治维新A、性质:明治天皇政府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④军事方面: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军队。 C、评价:①积极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②局限性: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4、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电力的使用A、在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B、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2)爱迪生的发明爱迪生在1879年发明了耐用电灯泡,他还发明了很多电器,被誉为“发明大王”。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动力的汽车。★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世界三大能源是指煤炭、电力和石油。飞机的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 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B、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一战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双方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和三国协约(英、法、俄)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战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C、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D、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奥匈——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美国、日本、中国后来加入)。 (4)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A、凡尔登战役:1916年,法、德双方在法国凡尔登展开激战,这场战役工造成双方70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B、一战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战的性质,是从参战的目的去分析),历时四年多,卷入国家30多个,人口15亿,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C、启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严重灾难,引导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关爱人类、关爱全球。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说,人民应该学会通过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学会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达到正义的目的。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才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目标测评】

1、阅读下列林肯1858~1860年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政府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①材料一中的“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分别是指什么经济状态?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

③在美国内战中,林肯为实现上述主张,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

④林肯上述主张的实现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第18课时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导学】

1、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这次运动的政治纲领是《人民宪章》,运动要求取得普选权。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2、《共产党宣言》及其历史意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国际歌: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公社成员、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成为全世界传唱的《国际歌》。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4、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对外战争,统治不得民心;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2)、经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后,为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措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捍卫苏维埃政权。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这一政策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1921年,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即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意义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7、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1)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A、经济上: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

(3)启示: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

【目标测评】 一、选择题

1、1836起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这次运动的政治纲领是A、《人权宜言》 B、《人民宪章》 C、《独立宜言》 D、《民法典》 2、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 ) A、巴黎公社起义 B、法国里昂工人的第二次起义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英国1836年爆发的宪章运动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 A、《人民宪章》发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

A、英国的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1918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工作的父亲写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写她的国名应是 (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6、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土地革命 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 A、十月革命后 B、国内战争结束后 C、列宁逝世后 D、苏联成立后 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 )

A、苏联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1936年通过新宪法 9、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B、列宁要把苏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C、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D、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1917年11月10日中国《民国日报》报道的几则消息:“八日伦敦电:俄国公报云: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七日俄京电:海军士座,奉美克齐美尔党的命令,携械战居俄官立通讯社。……”“八日伦敦电:路透社电接俄京官立通讯社报谓:美克齐美尔党占据都城,已四处拒捕大员。此次主谋者为里林氏,现在里林氏要求即休战媾和。”

(1)上述材料报道是什么历史事件?

(2)“美克齐美尔党”指什么?“主谋者为里林氏”指的是谁?

(3)被推翻的克伦斯基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新成立的政府叫什么?

第19课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考点导学】 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1)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的“新秩序”,召开了巴黎和会,操纵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成为中国近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结论:弱国无外交)。 (3)影响:《凡尔赛和约》以及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和《九国条约》:(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特别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2)1921~1922年,美、英、法、日、比、葡、中、意、荷九国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更多方便;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这场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

(2)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B、直接原因(主要原因):资产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引起生产“相对过剩”。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A、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B、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计划,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4、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如临深渊,赶紧寻找各自的出路。(2)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3)措施: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开始) B、整顿农业: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C、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1933年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时代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D、新建公共工程。 (4)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主要意义。

(6)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5、第二次世界大战

(1)绥靖政策:A、定义: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B、目的: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C、顶峰:慕尼黑阴谋 D、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战争的爆发和扩大:A、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C、1941年12岳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A、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B、时间;1942年1月1日。 C、标志: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极大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同作战,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4)雅尔塔会议:A、目的: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B、内容: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偌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C、影响: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A、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转折点。(转折点还有中途岛战役——美军对日军;阿拉曼战役——英军对德意军队)。B、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盟军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C、攻克柏林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D、二战结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6)二战的性质和影响:A、性质:是一场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B、影响:①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②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7)战争的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8)经验和教训:A、发动侵略战争,违背和平潮流,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历史的惩罚,必然是自取灭亡;人类要争取持久和平发展,就要正确对待发展中的矛盾,既要彼此协调,又要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共同光明的前景。

★二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6、战后美国经济发展;A、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B、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危机和经济调整:①表现: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②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C、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①表现: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②原因:20使90年代,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③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7、欧洲联盟:(1)背景:A、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的经济持续繁荣(其原因有:美国的援助;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B、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3)过程:20世纪60年代(1967年),发古、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洲联盟”。2004年5月,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4)表现: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外交、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5)作用: 欧盟成立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8、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快,50年代末恢复到战前水平,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原因有:

(1)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大力扶植,朝鲜、越南战争中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3)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标测评】 一、选择题

1、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 ( )

A、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 B、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C、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美等国瓜分 D、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发生在 ( )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3、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家销毁产品的目的是 ( )

A、刺激消费 B、扩大再生产 C、稳定价格 D、改换新产品

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的( )调整。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金融 5、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

A、消除经济危机 B、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C、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D、为美国争取世界霸权

6、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法克服危机 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C、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D、兴建公共设施,减少事业队伍 7、.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

A、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德国策划慕尼黑阴谋

8、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

A、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B、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日本内阁上台 C、1937年的七七事变 D、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9、慕尼黑会议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B、德国突袭苏联

C、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破产 10、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 )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是 (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2、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 )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1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时的资本积累和战后的资本输出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 D、政府有效的财经政策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

A、高速度、低失业率 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C、高速度、低通胀 D、信息化和全球化

15、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 B、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援助 D、都没有支付多少战争赔款 三、材料解析题

日本投降后,美国在1945年9月批准的《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中,明确宣称美国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目标”的政权。因此,美国占领当局同意惩办日本战犯,并促使日本实行种种改革。但是美国为了实现对东亚的扩张,又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全面扶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引自《世界历史现代史教学参考》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美国战后对日本扶植的出发点是什么?

(2)为使日本不再威胁美国,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本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3)什么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全面扶植日本?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这样做针对的国家有哪些?

(4)日本在除了美国对其经济进行扶植外,它的战后发展还有哪些因素?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