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词源的一个可能
2023-07-11
来源:易榕旅网
语林考古 “东西”词源的一个可能 口吴朝阳 摘要: “物日东西’’虽然由来已久,但‘‘东西”一词的起源却一直没有有理而且有据的说法。本文指出:常 见于五代两宋的‘‘动使’’一词与“东西”词义相近,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很可能是“东西”一词的先源。 关键词:东西动使词源 一、“东西”词源诸说缺乏坚实证据 事’,或者‘物件’而不用‘东西’”。“唐人甚至宋人 把“物”称作“东西”,历史可以说非常久远。关于 关于“东西”的用例也不可信”【_3]。“东西市”起源如此之 这个意义的“东西”一一词的词源问题,近十几年来陈江、 早,为何数百年后“东西”一词才突然间使用量急增?这 任筱萌、马永康、郑张尚芳、宋潇潇与周昌乐、徐时仪等 使得“东西市”难以令人相信。可见,“东西市说”不仅 许多学者发表了研究文章,针对“东西”词源的各种说法 缺乏文献证据,情理上也难以服人。 各抒已见。然而,诸学者批驳旧说时大多论据充分,令人 旧说之外,陈江 、宋潇潇与周昌乐吲提出两种新说。 信服,而其所持说法,则全都缺乏有力的证据,虽有理致 陈江认为“东西”源于明朝的“东矿西珍”,但马永康㈦指 却难以服众①。 出其时间上晚于元曲使用“东西”的大量句例,因而证实 袋”和“盐罐”,经过“三重换喻”之后,才“结合在…起 权衡“东西”起源之众说,目前以起源于唐代长安之 其说不确。而宋潇潇与周昌乐指“东”“西”的本义为“粮 “东西市说”相对言之成理,但“东西市”与“东西”的 这种联系却绝无文献证据。而事实上“东西市”为交易之 泛称物事”。这种说法证据虚悬,无法取信于人。总而言 所,起源远早于唐代。 《汉书・食货志》载王莽于长安立五 之,关于“东西”的词源,目前尚无有理有据的说法。 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l1], 《晋书・武帝纪》言西晋 于咸宁二年“起常平仓于东西市”[23,因此“东西市”其实 二、“东西”指“物”,宋以前无句例 明末的方以智首先提出“东西”一词初见于《南齐书・ 起源于汉,而且汉、晋、唐一脉相承。然而,郑张尚芳经 萧嶷传》的“东西一百”句,并为《辞源》及《辞海》所 过仔细查证,指出不仅敦煌文献、西夏文献都未有以“东 援用。此说实为误解原文,尚芳一、 水康_8_等学者都已经 西”称“物”之例,“禅宗语录、朱子、象山语录、 《王 以切实证据予以批驳。 《辞源》义引《唐会要》“暂时东 俊首岳侯状》等确切的宋代白话文献通常还是用 物、物 西”句为“东西”之早其用例,任筱萌lg]、尚芳、马永康诸 用,但一开始是以“文身”为主导,到了当代,“文”和 字典辞书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释义,帮助人们学习文化知 “纹”的分工使得“纹身”的说法逐渐占据上风,虽然 “纹身”还未完全取代“文身”,但是可以看出“纹身” 识,我们从训诂学上解词释义的原则上也说明“纹身”一 词有其存在的优越性,它应该被词典编写者重视并最终收 在使用中的优势,不仅一股文化层次的人喜欢使用,而且 进其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纹身”一词终将取代 也有一部分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开始提倡“纹身” 的说法。 “文身”。 文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也具有符号的 参考文献: 任意性特点。文字演变过程中“积非成是”的现象比比皆 [1]昊全鑫.“纹身”“文身”可并行[J】.咬文嚼字,2006,(1) 是,这都是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任意性的表现。当一 [2]王一鸣.说“文”遭“纹”[J].咬文嚼字,2 006,(1). 种说法(写法)在语言中产生并逐步被人们接受之后,它 [3]邱震强.不可割断历史【J】.咬文嚼字,2006,(1). 就会不断地被复制,从而成为…种高频词语,这时,即使 [4】张怡春.“纹身”自有道理….咬丈嚼字,2 006,(1). 这种说法不符合语言的历史或者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它也 [5]傅满义.给“纹身”一席之地[J].咬文嚼字,2006,(1). 会被人们普遍接受。 [6]毕兆祺.“文身”该寿终正寝[J].咬文嚼字,2 006,(1). [7]徐启庭.训诂学概要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纹身”一词也是这样。在当代语境中,“纹身”的 用法比“文身”更容易理解,更符合当代多数人的思维, 所以才会造成“纹身”使用频率的大大增高。一个被人 民群众普遍接受的词语最终是会被收进字典辞书中去的。 (赵红玲河南许昌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461 000) 2Oll1.02 语林考古 ,证明此“东西”一词意为“逃离故土,去 等词句。这些例子中,“动使器皿”与“动使铜铁器皿” 无定处”, 《辞源》编者同样是误解原文。此外,有些学 中的“动使”似乎是动词@,但其他九例中的“动使”则意 者认为《朱子语类》中的“东东西西”意为“各种各样的 指“家用器物”,词意与“什物”相同。 什物”,尚芳[10 也已论证其非。 “动使”并非只是孟元老一人所用,两宋文人著作中不 近来,徐时仪引唐人《法苑珠林》“又善为人子,不 乏使用“动使”的句例,而且这些用例绝大多数是名词,词 惟养恩。治生制财,不以养亲,但以东西,广求淫路,怀 意与“什物、器物”相同。例如欧阳修说到“烽火台、防城 持宝物,招人妇女”[11],作为唐代“东西”指财物的用 动使、家事、衣甲器械”_1 ,苏轼说“拆卖船板,动使净 例,其实不然。据笔者统计②, 《法苑珠林》中“东西” 一尽”_16],而真德秀有“般运家属,置办动使”[17 之语。此 外,在李焘、章如愚等人著作中,也可以多次看到两宋人 词共出现77次,除徐氏所引之外,表示“方位、方向” 者53例,表“四处、到处”之意者l9例,意为“离开、外 以“动使”指“器物”、“什物”的句例④。 出 者共四例。显然“离开、外出”为“四处、到处”的 总而言之,虽然两宋通常以“物事”称“物”是众所 引申义,“四处、到处”又是东西“方位、方向”的引申 周知的事实,但以上诸多例子证明,五代始见的“动使” 义,可见这76例中“东西”的词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 若徐氏所举之例意指财物,则是《法苑珠林》中此义的孤 例,甚至是南宋之前的孤例,这令人难以置信。笔者细 读原文,发现“但以东西”并非与“广求淫路”结合而成 旬,而是独成一句,“东西”为“外出”之义,而“以” 字之后省略宾语,此句之意其实是“但以财物外出”。可 见,徐氏错误解读原文, 《法苑珠林》中并没有“东西” 指“财物”之句例。 此外,“东西”在闽南方言中称为“物件”,在吴方 言中称为“物事”,在借用我国中古语言的日语中则称为 “物”,这些都是宋以前不以“东西”称“物”的旁证。 而南宋有吴曾、洪迈、程大昌、袁文等一大群兴趣于“杂 考”的学者,却无一人考证“东西”的语源,这也从一个 侧面说明,在南宋“东西”还不曾用以称“物”。总而言 之,郑张尚芳在《东西探源三题》中的结论是可信的, “东西”称“物”是宋以后的事情。 三、五代至两宋“动使”一词的使用 “动使”一词最早出现于五代。《五代会要》记载后 唐长兴年间的两道敕令,一道敕令准许百姓自行铸造“农 器、烧器,动使诸物”,另一道敕令各地妥善管理逃户所 遗物产,不许随便“毁拆房舍,斩伐树木及散失动使什物 等” ]。这两处“动使”都是动词,与“诸物”或“什 物”连用。“动使”的这种用法南宋依然保持着,朱熹说 “今人于饮食、动使之物,日极其精巧”n ,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然而“动使”值得我们注意之处,在于它经 常作为“动使之物”的略称,在两宋被用作名词,成为与 “物事”意思相近的词汇。 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短短三万言中“动 使”一词共出现十一次之多。“东角楼街巷”条说“头 面、冠梳、领袜、珍玩、动使之类”“相国寺万姓交易” 条说“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诸色杂卖”条提到“钉 铰、箍桶、修整动使、掌鞋、刷腰带”“冠梳、领抹、头 面、衣着、动使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此外书中 还有“椅卓、陈设器皿、合盘酒担、动使之类”“厅馆、 动使”“盘合器皿、车担动使”“借措动使,献遗汤茶, 指引买卖”“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关扑钱 物、衣服、动使”“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I1 2011.O2 一词,在两宋已经颇为常用,并且通常意义为“器物” “什物”,与后代的“东西”意思相近。 四、“东西”与“动使”意思相近、读音相仿、兴替 时间相接 如上节所论,“动使”与元朝以来的“东西”一词 词义相近。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动使”和“东西”在宋 元间的读音非常相近。据王力先生等语言学专家的意见, “西”字古音属“心母”,“使”字属“山母”,而二声 母均为“齿音”。但古音系统中“肖”“消”被列为“心 母”字,而“梢”“稍”则被归入“山母”,可见“心 母”与“山母”原本差别并不大。在现代北方方言中,属 于古“心母”的“鳃”“撕”等字有“Gi”“s1”二音, 而属于古“山母”的“省”字也有二读,其声母则分别是 “9”及“s”。这类字例很多,它们都证明:在“心母”分 化为“ ”“S”“s”之前,“西”与“使”的读音相差不 大。而在宋元白话文中,“厮扑”与“相扑”并用,“相 见”写成“厮见”,而“厮杀”即是“相杀”,可见在宋 元问“心母”尚未完成分化,“使”与“西”读音仍然相 近⑤。此外,“东”字古音属“端母”,而“动”字属“定 母”,声母的区别是“清”“浊”不同,而“浊音清化” 正是发生于唐宋之间@。因此,可以说除了声调以外,“动 使”与“东西”在宋代读音是相当接近的。 前文我们查考了现存文献,否定了所有宋朝及以前 以“东西”称“物”的可能句例,从而肯定了“确切的宋 代白话文献通常还是用‘物、物事’,或者‘物件’而不 用‘东西’”的结论。因此,“物日东西”或者开始于元 朝,或者开始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不仅如此,我们还发 现:在“东西”一词流行的同时,“动使”一词却在宋朝 之后的文献中消声匿迹⑦。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东西” 一词之兴起与“动使”一词之消亡是在同一时期! 五、结语:“动使”很可能是“东西”的词源 在本文开头,我们知道了“东西”词源目前尚缺乏 有理有据的说法。在以上三节中,我们证明了这样两个事 实:1.“动使”一词始见于五代,在两宋成为指称“器 物”“什物”的常见词。2.“东西”与“动使”意思相 近,读音相仿,而且兴替时间相接。由于“意思相近” “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的同时发生极不可能只是 语林考古 巧合,更由于关于“东西”的词源尚无有理有据的着落, 我们有理由认为: “动使”是“东西”的先源。我们的结 【5]宋潇潇,周昌ft..“东西”本义辩及换喻思维… (社会科学版),2 009,(2). 论是:“动使”产生于五代,传承于北宋,由金人或者元 [6】马永康.“东西”语源: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深圳职业技 人继承,因为北方外族学习汉语产生的语音偏差,使得 “动使”变读而成为“东西”。 术学院学报,2007,(4). [7】尚芳.关于新旧辞书“东西”的语源举例[J】.汉字文化,1999, (4). 内容注释: [8]参见注[6】所引文献。 【9]任筱萌.“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演变fJ].汉字文化,1 999 (1). ①本文列举了讨论“东西”语源的各主要参考文献,它们很自然地 给出这样的结论。 ②按:笔者所据《法苑殊林》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其全 文检索功能提供了检索统计上的便利。但因为异体字的存在,这 种检索数据可能与真实数据有细微差别。 ③按:若在“动使”之后点断,则“动使”可解读为名词。因为原 文句意难以确定,为谨慎计,暂不点断而视此二“动使”为动词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多处“动使”,如卷376说“凡官员 初到,置买动使器用或修茸仓库、廨舍、馆驿、亭堠、渡船 等……已后凡买置动使及修造官屋、桥堰、渡船之类,并逐一约 度入紧检计,方始支钱 ”卷3 8 5说“自点磨以来,明见欺隐情 弊及误支失陷者,钱约一万七千余贯,动使等物约三百余件。其 未见归着,己行取会者钱约四万四千贯,苏木等物约四十六万余 斤。”其卷5 07,章如愚《群书考索 卷6 0, 历代名臣奏议》 卷1 8 5等亦可见“动使”词例。 ⑤关于中古语音的具体情况,各专家说法有同有异,为免枝节横生, 本文采取以上简捷的论证方式。据郭锡良先生对中古音的拟音, “西”读为【Siei】,“使”为[5io】,“厮”为【Sie】,三者读音 相差不远。对中古音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力Ⅸ汉语史 稿》、沈兼士《广韵声系 、葛信益 广韵丛考 、郭锡良Ⅸ汉 字古音手册 等专著。 ⑥关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问题,语言学界也有许多讨论,基本意 见是“浊音清化”发生于唐至宋之间。可参见黄笑山《试论唐五 代全浊声母的清化》(古汉语研究,1 994(3)),陆华《<资 治通鉴释丈>音切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 004(3))等论文。 ⑦笔者对《四库全书 中所收元、明文人文集、《三言 《二拍》 及现存“宋话本”都做了仔细的检索,仅发现《宋四公大闹禁魂 张》《大宋宣和遗事》及Ⅸ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使用了“动使” 一词。明话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中的“动使家火”一词是宋 朝之后的孤例,应视为明话本作者模仿宋人语言的结果。而Ⅸ宋 四公大闹禁魂张》及 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指“器物”的‘‘动 使”一词,则应是宋话本原有的词句。笔者揣测,宋话本中“动 使”一词原来应该较常出现,但大部分已被元朝以来的传抄者改 去,只剩下未改净的少数几个。 引用注释: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l962,第11 8O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4,第66页. [3】郑张尚芳.东西探源三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07,(1 0). 【4】陈江.“买东西”考[J].历史研究,1996,(6). (吴朝阳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21。o97)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