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美育书简》:是德国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本书从完整人性和完整人格出发思考美育问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美育理论,对美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作了空前深入的阐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学专著,也是现代美育学的奠基之作。
2、美育(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进行教育。
3、“陶冶”说:陶冶的原始意义是按一定的模子来铸造,后来引申为培养、娱情养性等,这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主要学说。
4、“解放”说:解放说强调美育的功能在于使本能欲望在审美活动中,有压抑而获得释放和宣泄,这是西方传统美育思想的主要学说。
5、《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家朱光潜的一篇主要美学文献,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系统分析了美育的解放功能,提出美育具有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自然限制的解放等三种主要功能。
6、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过程对受教育者应具有的吸引力,使他始终对审美的创作与欣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7、艺术素质:主要是指欣赏和创造艺术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既是艺术文化影响的结果,又是个体收纳与整合新的艺术文化的条件。
8、艺术表现力:是指运用艺术手段传达个体内心体验和观念意识的能力。
9、审美形式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可以被界定为审美形式感,并由此与一般的情感相区分。审美形式感具有特殊的含义。首先,“审美形式”主要不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或外表特征,而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与结构关系。同时,审美形式感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审美对象形式意味的特殊感受力。审美能力的又一特征是创造性。审美表现是对象化和形式化的创造性表现。
10、知觉力:知觉力可以说是一种把感觉材料加工组合为整体性表象或经验的能力。
11、注意力:注意力是使心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
12、记忆力:记忆力是人脑储存和重现以往经验的能力。
13、情感力:情感力既是一种心理动力;也是一种体验能力。情感力是审美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情感力,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动力,是主体方面的创造源泉。
14、想象力:想象力是大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15、思维力:思维力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能力。
16、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有别于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它主要是指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当中的观念意识成分,主要涉及审美的判断与评价。
17、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他以喜爱或不喜爱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
18、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是审美判断与评价的最高范本和最根本的主观依据。
19、《心理类型》:心理学家荣格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外倾与内倾两种基本心理类型为基础,配合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基本心理功能,确立了八种基本心理类型。
20、个体审美类型:个体审美类型是指不同个体在审美方面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21、审美外倾型:个体审美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心理能量的流向是由主体到客体的外向型,审美注意、审美冲动、审美兴趣等总偏向客体。做为一种审美倾向,外倾的客观性态度并不是无主观情意的科学态度,而是指审美的心理动力、注意指向、兴趣中心倾向客观方面。
22、审美内倾型:心理能量的流向是由客体返回到主体的内向型,审美注意、审美冲动、审美兴趣等更偏向内心。
23、审美氛围:审美氛围是由具体的美育过程中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等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场。
24、审美的个体差异:所谓审美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最突出的体现在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上。
25、优美:优美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审美形态。从对象上说,优美具有完整和谐的形式特征。
26、崇高: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一种矛盾冲突的审美形态。从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上说,崇高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抗拒与反抗拒的关系。崇高感是一种过渡性的、动态的和充满矛盾冲突的审美体验、具有痛感与快感双重品格。
27、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不是一种戏剧样式也不是可悲的或不幸的事件,而是崇高的高级形式。悲剧源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无限性与其特定条件的有限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8:净化:是悲剧的另一个教育作用之一,主要是指通过激发情绪,使生命能量得到充分宣泄,导致情绪的缓和,恢复心理平衡。
29:景观: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和景物。
30、人文景观:从美学的角度讲,人文景观蕴含了多重意义,又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化综合体。
31、历史文化景观:作为人文景观类型之一,历史文化景观是指以历史文化遗迹为基础形成的。
32、园林景观: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奇石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品。
33、校园文化:就是把包括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视做学校的整体文化。
二、简答题
1、审美超越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转化,试简析其基本内涵?
答:①在物质世界方面,审美超越主要体现为克服物的实在性和自在性,亦即非人性,把它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②审美超越还体现在对人与社会的某些现实关系的超越。
③审美超越最终归结于个体生存的自我超越。
2、审美超越最终归结于个体生存的自我超越,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对生理自我地超越。②对道德自我地超越。③对理智自我地超越。
3、美育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①过程即目的。②面向整体人格。③美育的趣味性。
4、朱光潜提出的美育的解放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指出美育有三种解放功能:①首先是情感的解放。他写道:人类生来就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怜、惧之类,这些本能与情感实际上只能暂时受压抑,却不能永远消除,而且这些压抑会带来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然而,美育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使之得到解放。②其次是眼界的解放。他指出,美育能使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神奇的美,获得新鲜的审美经验,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的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的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③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朱光潜认为,美育可以使人从有限的自然、物质世界中超越出来,摆脱单纯的物语和情欲,脱离低级趣味,在审美的世界里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
5、你如何认识美育的面向整体人格这一特征?
答:①美育的这一特征亦有审美活动本身的特征所决定。审美是一种高度复杂而综合的活动,它介于感性实践和理性认识之间,兼有二者的性质又克服了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因此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生理心理领域。②美育既以感性为基点,有涉及理性方面。③美育的主要领域是心理方面,但又涉及到生理方面。④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审美主要是促进个性情感生命的成长,然而,个性的成长离不开其社会性方面的发展。⑤美育的全面性还体现为它不仅在意识的层面,而且在无意识的层面广泛深入的促进个性的发展。⑥美育涉及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广阔领域,具有全面性特征。
6、美育培养的感性的自我是怎样的自我?
答:①美育培养的感性的自我是真诚地自我。②美育培养的感性的自我是普遍的自我。③美育培养的感性的自我又是一种自由的自我。④美育培养的感性的自我又是一种充满创新精神的自我。
7、美育促进创造性地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解放无意识,保障自发性。②发展心灵的独创性。③促进心灵综合能力的发展。
8、简要分析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答:①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它偏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梅雨则是一种偏重于发展个性的教育,具有心理解放的特点。②德育过程经常是一种说教,是一种灌输,他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美育是一种诱发,它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是他的个性情感得到自由表现和升华。③德育偏重培养社会人格,通过磨练意志力养成人的自觉性和遵从意识。美育偏于培养个性人格,它通过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发展个性情感,养成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因此德育和美育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侧重,前者偏于社会尺度,后者偏与个性的尺度。德育偏重于现实的原则,他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环境,而美育则偏重于超越的原则,它不可能帮助受教育者从现实环境中获得实利。
9、美育与智育的关系如何?
答:①一方面,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②另一方面,智育的任务是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为核心。
10、从爱情教育的角度谈谈美育的作用?
答:爱情教育主要涉及德育和美育,就美育而言,审美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情感的释放和升华中,形成对内心世界的审美态度,而且可以在优秀艺术作品中,体验他人健康,美好的爱情经验和和高尚的爱情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高尚的爱情观。美育在这方面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①为日益丰富的内心情感提供健康的释放途径。②是生理层面的性情感发展为与心理和精神层面相互协调和渗透的爱情。③在性意识中渗入审美意识促进高尚爱情观的建立。首先,审美的爱好是他们注重到异性的美,这种美不仅是外表的,而且是内心的。其次,审美的追求使青少年注重异性之间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内在价值,而把陈腐的门第观、商品观从爱情中排除出去,使与异性的交往真正成为人与人的关系,而
不是人与物的关系。
11、体育过程中的美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体育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美育的因素。①一方面,体育作为身体的教育,具有促进人体健美的功能;②另一方面,体育作为身体协调自由的活动,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12、学校艺术教育的特殊任务是什么?
答: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抓住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两个基本环节。①艺术素质教育。艺术素质主要是指欣赏和创造艺术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既是艺术文化影响的结果,又是个体收纳与整合新的艺术文化的条件。这项任务又可以具体分为发展艺术形式感、丰富艺术想象力、培养艺术表现和体验能力,提高艺术知识和制作技能水平等方面。②艺术文化教育。
13、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的各发展阶段有何不同的作用?
答:审美能力作用于审美活动全过程,在审美活动的发生阶段,首先,敏锐迅速地抓住外在世界中的各种审美信息,并以审美特有的方式加以加工处理。外来的审美信息主要是事物富有特征性的感觉刺激材料,但有时却是某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和暗示。
在审美活动的发展阶段,审美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知觉形式基础上,调动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丰富和完善审美知觉形式,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象。其次,情感随记忆和想象的展开而发展,并移植于对象之上,使审美意象
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审美主体情感表现的产物。再次,在对象建构和主体表现过程中,产生情感畅达舒展的体验,意识到对象建构的方向和主体表现的程度,对这个发展阶段进行有意识地或自动的控制。
在审美活动的完成阶段,审美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审美意向进行体验式的理解 ,领悟其深长的意味。第二,由于审美领悟是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所以,领悟到对象的意味便产生全身心地情感自由愉悦。第三,使对象的潜在价值得以实现。
14、审美注意力有何主要特征?
答:审美注意力有两个相互关联着的特征,即无利害性和以事物的外观为直接兴趣对象。
15、如何理解审美想象力的创造性地根本意义?
答:①审美想象力的创造性,不是简单的创造现实中没有的新形象,它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把一些表象加以拼接组合,而在于实现由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由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创造性转化和飞跃。②审美想象力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一种合乎审美需要的心理时空,是心灵达到自由畅达的状态。③想象力的创造性往往体现为对对象的补充、或调整、或变形。
16、审美知觉力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知觉力的基本功能是在信息加工中,建构与内心审美图式契合一致的知觉形式,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创造性和表现性。
17、审美思维力不同于逻辑思维力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答:审美思维力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它与理论思维力不同,不是从感知表象中抽象地概括事物的某些本质方面,而是在不脱离表象的情况下,对表象进行加工,深刻地把握对象的内涵。
审美思维力不同于逻辑思维力的另一个特征是直觉性,它不使用感念做逻辑推论,而是往往跳过思维的惯常步骤,在直观中直接达到对事物的某种深入的领悟,揭示真理。
审美思维力不仅是一种认识和理解的能力,而且又是一种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实现审美价值、获得审美自由状态的能力,因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实践功能。情感体验是审美思维力的又一特征,它使审美思维成为“物我交融”式的、分享的理解过程。
18、为什么说审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具有感性、情感、评价性和理想性等特征。审美意识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历史的形成的。
19、应怎样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趣味?
答:①培养审美趣味的基础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趣味良好的基本标志体现为质与量两个有机联系的方面。②也要充分考虑到审美趣味养成的质与量两个方面。③特别是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是它的人格、人生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④特别是审美趣味的教育,更应充分尊重和爱护个性的独特倾向。
20、简述外倾知觉型和内倾直觉型的特征?
答:①外倾知觉型倾向于对象的形式结构,审美表现性不强,而构成对象的能力突出。内倾知觉型偏向于内心意象的构造,有较明显的审美表现能力。
21、简述外倾想象型和内倾想象型的特征?
答:①外倾想象型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出类比联想的特征,往往由对象的知觉特征,唤起一系列类似的记忆表象。②内倾想象型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出观念联想的特征,往往从对客体的知觉表象出发,引发一系列观念性表象的运动、组合与再造,具有较突出的创造性想象性质。
22、儿童审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游戏精神。②好奇心。③主观化。④鲜明性。
23、青少年审美趣味发展的特征是如何?
答:①趣味范围扩展与聚合相结合。第一,从儿童情趣想承认趣味发展。第二,从纯艺术向生活艺术和自然景观的审美趣味发展。第三,从优美向各种审美形态的审美趣味发展。②审美趣味二重化。如果说儿童审美趣味的形成较多受家长或学校影响的话,那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则受到教师与社会双重影响。
24、目前青少年审美观念发展的趋向是怎样的?
答:①青少年审美观念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是从自发需要到自觉意识,逐步开始自觉确认审美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在通过文艺活动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上,呈现出逆向发展的趋势。②当代青少年审美观念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趋向是从个体到社会,随着年龄
的增长,他们的个性意识趋于独立,审美需要也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25、简述以活动为中心的的原则的涵义?
答:①美育活动与美育的过程性、全面性等特征是相一致的,它是指学生身心参与的、积极的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以及有关的知识学习和技巧训练等过程,操作性与体验性的有机融合是美育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促进审美发展,在制作中学习与训练是美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的基本意义。②美育的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也适合受教育者的生理与心理特征。③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也是与儿童身心尚未完全分离,各种心理功能也尚未分化发展的状况相一致的。
26、怎样理解审美氛围创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①首先,教师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以及工作态度与方式,对美育课的审美氛围的创造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该情绪饱满,言行举止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他应该象合唱指挥那样,用手势、姿态、表情等来感染和调动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②要特别注意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③校内教学环境要有利于审美氛围的创设。③教师应以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地关注。
27、为什么说优美是一种主要的、基础性的审美形态?
答:在整个美育活动中,优美的教育是一种主要的、基础性的形态。首先,优美是最普遍地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的审美形式,所以,人的一生中接触的最多的是优美。其次,完整和谐的审美形式与人类的生命形式有着最原初的适应性,优美感那种自由和谐
的心理状态与人类生命追求或趋向协调平衡和完整一致的本能内在一致。因此,优美的教育能广泛地适合于不同心理水平和个性特征的人。
28、优美的教育有何主要作用?
答:①优美的基本教育作用就是使人获得全身心地松弛舒畅,使个体的内心趋于平和。②优美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基本的审美价值观。
29、你如何理解崇高这种审美形式的含义?
答:①与优美具有完整和谐的形式不同,崇高的对象往往是残缺、无须,甚至无形式的。②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说,崇高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抗拒与反抗拒的关系。③崇高感是一种过渡性的、动态的和充满矛盾冲突的审美体验,具有痛感与快感的双重品格。
30、崇高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答:①崇高的基本教育功能是发展主体性,高扬主体精神。②崇高的教育发展着人们的精神力量,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视野得到扩展。崇高的另一个教育作用是使心灵得到激励,精神得到振奋,超越麻木、消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从发展个体的情感来说,优美是发展着人的柔情,而崇高则激发着人的激情。
31、悲剧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答:①悲剧的教育是最高及最深刻的美育形态。它具有人生观教育的性质和功能。②悲剧的另一个教育作用是心理净化。使情绪从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转化。③悲剧教育对提
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悲剧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往往追求“团圆之趣”这种团圆不是以正视现实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前提,不是以奋斗和反抗为过程,也不以挫折和牺牲为代价,而是通过对矛盾的调和回避来解决。④真正的悲剧能使人惊喜,使人激动,使人崇高,因此,悲剧教育发展着深刻的审美教育,提高人生志趣,塑造坚定顽强的民族性格,进而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和作用。
32、自然景观美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①自然景观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对象,对它的欣赏涉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多方面知识,所以,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中必然包含着相应的多学科知识。②通过艺术来学习观赏自然景观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然景观欣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③学习自然景观欣赏方法的最简便途径应该是前人描绘自然景观的艺术作品。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断追求,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机会也多起来了,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他们的观光往往是“走马观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体验不深,这不利于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旅游观光过程中用画画、写诗等方式记下当时所见景观的特征和感受,或是在旅游观光之后再回忆对自然景观的印象,写游记或画画。
33、你怎样理解喜剧的矛盾结构?
答:①喜剧的矛盾结构有两种主要的构成形式。一种是生命力已到极限,已无价值,但它仍以生命力的形式表现自己,充当价值,也就是说,假恶丑以真善美的形式表现自己。②喜剧矛盾结构的另一种构成方式是,生命力受到某种本来可以克服的界限的束缚,失去了它的完整性,影响到它的活力。
34、人文景观的欣赏不同于自然景观、艺术品欣赏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文景观本身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特点,所以人文景观的欣赏即不同于自然景观的欣赏,有不同于单纯艺术品的欣赏。首先,它是对人类文化创造及其成果的欣赏。其次人文景观的欣赏既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又办含着对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认知和评价。
35、审美文化有何主要特点?
答:审美文化是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情感文化,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36、应如何进行校园环境的美化?
答:①校园环境的美化应该以整洁为基础,这虽然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但许多校园却离这个要求还有距离。②校园环境的美化还应该坚持实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应该提倡师生共同参与。
三、论述题
1、分析中国传统美育观的主要内容?
答:①中国的美学侧重人生问题,特别关心通过审美、艺术等活动来达到对人格的陶冶,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美育陶冶论。②由于美育被主要纳入道德教化的范围,所以,中国传统美育注重的是教育者由外而内的向个体内心输入规范,而不是侧重于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和升华。③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美育陶冶论高度概括、浓缩了这种美育观的内涵:美育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体的感性情感进行规范的教育,它与伦理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体的。
2、分析美育对个体的功能?
答:①促进感性自我的成长。②促进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③促进创造性地发展。
3、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
答:①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个逻辑规定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②只有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真正形成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充分的实现。这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二个逻辑规定。
4、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美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立中的作用。
答:⑴促进心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协调。工业化、科学化的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使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和谐,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重视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①审美文化的中介功能体现在更深刻和更广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②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③由此,美育体现了另一种文化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5、为什么说美育是普通教育的基础?
答:①如果从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这个意义上来考虑,那么,美育为受教育者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协调提供了基础。②如果从感知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这个意义上来考虑,美育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了感受力的基础。③如果从教育是开发每一个人的各种潜能,使之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意义上来考虑,美育则以其开发潜能
的直接性和全面性成为教育的基础。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因此充分的强调美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把美育渗透到各类教育中去是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④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创造和更新自我、自觉和自由的发展其个性的活动的话,那么美育以其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征而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6、分析审美能力的基本特征。
答:①审美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受和表现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确定审美能力性质和特征基本依据。审美能力作为从事审美活动的基本心理特征,也具有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性质从而区别于其他的各种心理功能。②审美能力的又一特征是创造性。审美表现是对象化和形式化的创造性表现。
7、试述审美思维力的主要特征。
答:①审美思维力不同于逻辑思维力的另一个特征是直觉性,它不使用概念作逻辑推论,而是往往跳过思维的惯常步骤,在直观中直接达到对事物的某种深入的领悟,揭示真理。②审美思维力不仅是一种认识和理解的能力,而且又是一种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实现审美价值、获得审美自由状态的能力,因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实践功能。情感体验是审美思维力的又一特征,它使审美思维成为“物我交融”式的、分享的理解过程。
8、分析说明个体审美的主要类型。
答:①外倾感觉型和内倾感觉型。外倾感觉型倾向于对象的感觉印象,能迅速而直接的唤起情绪反应,但情感反应却不稳定, 也不深入,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感受方式。内
倾感觉型则较注重感觉的表现性。② 外倾知觉性和内倾知觉性。外倾知觉型倾向于对象的型式结构,审美表现性不强,而构造对象的能力突出。内倾知觉型偏向于内心意象的构造,有较明显的审美表现能力。③外倾想象性和内倾想象性。外倾想象性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出类比联想的特征,往往由对象的知觉特征,唤起一系列类似的记忆表象。内倾想象性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出观念联想的特征,往往从对客体的知觉表象出发,引发一系列观念性表象的运动、组合与再造,具有较突出的创造性想象性质。④外倾情感型与内倾情感型。外倾情感型的审美情感冲动直接由对象唤起、引导和决定,所以是一种受特定情境制约和规定的具体情感。内倾情感型的审美冲动虽亦由客体唤起,但主要不是由客体规定的它不仅偏于自主性和内心化,而且有较明显的原发性因素。⑤外倾思维型和内倾思维型。外倾思维型注重于对客体本质特征的体认,善于直接抓住对象的内部关系,作出较客观的理解和评价。内倾思维型注重于对内心感受的深入反思和判断,善于对审美经验作哲理的体悟。
9、试分析美育的个性化要求。
答:①要使美育过程充分个性化,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等诸多环节,注意给个性的自由表现留出充分的空间。②美育的活动也要让个性有表现得余地,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进行创作、欣赏和评价。③美育教学的评价也要尊重和鼓励审美个性的表现,对于有独创性的制作与理解要给予充分的奖励,甚至要适当鼓励在制作与理解上的标新立异。④美育的个性化原则还意味着对于有特殊艺术才能的学生,应该给予特别的指导。
10、校园审美文化的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①建立对话原则。师生之间对话关系的建立应遵循审美交流的原则。②丰富艺术生活。③发掘公共艺术教育资源。④美化校园环境。
11、分析说明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审美文化是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情感文化,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四、分析体
1、鲁迅认为,中国传统的悲剧往往表现“团圆之趣”追求凡事总要“团圆”的结局,这固然体现了乐观的性格和善良的愿望,但也表现出对人社会缺乏“正视的勇气”。请你从悲剧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作用的角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①悲剧是最高级最深刻的美育形态,悲剧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②中国传统的悲剧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往往追求“团圆之趣”,这种团圆不是以正视现实中不可调和矛盾为前提,不是以奋斗和反抗为过程,也布以挫折和牺牲为代价,而是通过对矛盾的调和回避来解决。②真正的悲剧能使人惊喜,使人激动,使人崇高。因此,悲剧教育发展着深刻的审美教育,提高人生志趣,塑造坚定的顽强的民族性格,进而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和作用。
2、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里用黑体字标示的“更高的教养”、“教养”、“完整性”分别指什么?
答:“更高的教养”是指美育。“教养”是指造成人格分离的社会现实。“完整性”是指人在本性上说应该具有的全面性。
⑵、请你根据这段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对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认识。
答:①席勒从批判近代社会弊端入手,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审美活动中人格的分裂才可以得到融合,美育是恢复人格完整性的唯一途径。②席勒美育观的出发点及归宿是人格的完整性,其侧重点是感性方面的发展。这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生存理想和教育策略。③目前我国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同样存在人格分裂,人性完整性遭遇破坏的危机,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通过美育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格,提高民族的审美素质。
⑶、有人说“艺术是纯粹自我的表现”,这个观点正确吗?请你结合自己的艺术鉴赏或艺术创作实际,并通过分析美育的社会功能说明你的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①美育能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一种极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是纯粹自我的表现,这当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论则强调:“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也是片面的。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美育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促进着分享式的情感理解力的发展。审美理解正是这种共享的理解,作为一种共享的理解,审美理解力与理智的认知理解力有着重要的区别。③发展爱心和爱的能力。爱情教育主要涉及德育和美育,就美育而言,审美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情感的释放与升华中形成对内心世界的审美态度,而且可以在优秀艺术作品中,体验他人健康、美好的爱情经验和高尚的爱情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高尚的爱情观。
3、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审美观念是对“美的规律”的自觉意识,请你回答:①从审美角度看,“美的规律”在这里指什么?
②审美观念的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