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经济人假定”的修正与拓展

2022-10-02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经济人假定”的修正与拓展

作者:钟茂初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在讨论现代经济学 “经济人假定”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之间矛盾的基础上,以“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人类需求层次划分为逻辑前提,对人类行为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经济人”只是“物质需求者”的行为方式,描述的只是“物质需求者”之间的行为关系;“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且相互之间呈现着各不相同的行为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方向是,将单一的“物质需求者”拓展为“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将单一的“物质需求者”间的行为关系拓展为“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之间的系统关系。 关键词:经济人假定;物质需求者;生态需求者;人类行为关系

基金项目:[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我国合理分担国际环境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与量化研究”(71073085)

作者简介:[F]钟茂初,男,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中图分类号:F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605收稿日期:[F]01300

“经济人假定”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假设之一,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构架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其内涵提出质疑,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出现,对“经济人”这一经济学基本假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人假定”及其面对的挑战 (一)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假定”,即是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作出这样的假定: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行为人从利己的动机出发、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亦即假定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面临的一切机会、目标、手段进行最有利的选择。“经济人”概念是把“人”从经济社会活动中抽象出来,“经济人”实质上是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人格的资本化、反映的是资本的职能和本质。经济人假定是现代经济学建立的逻辑基石,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最大化原理(消费者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生产厂商使自身利润最大化等)实质上就是经济人假定的不同表述方式。新古典经济学以经济人假定为前提并认为:微观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其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个体利益最大化,其行为准则就是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进而作出优化的行为选择[1](P1-10)。

显然,“经济人”概念把经济活动中的人类行为归结为:只追求物质利益、而不考虑物质之外的其他利益,只考虑自身的个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体之外其他主体的利益,只考虑经济活动中物质形式的成本—收益、而不考虑非物质形式的成本—收益。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抽象,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相对简单的情形下,较好地刻画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及其机理。但是,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复杂之后,这一简单的抽象就与现实状况越来越偏离,经济学也就面临着必须对“经济人假定”进行修正的局面。 (二)“经济人假定”内涵的扩展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人假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日益暴露出其作为经济学逻辑起点的不足,对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解释。面对诸多的矛盾,经济学界对“经济人假定”不断地进行修正(或对“经济人”原有内涵的范畴进行扩展)。

“经济人假定”面对某些无法解释的现实问题时,一个修正方式是在“经济人”最初内涵的基础上扩展其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体现为:(1)“经济人”由单一生产要素——资本的人格化扩展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人格化;()“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一行为动机,扩展为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利避害的行为动机;(3)“经济人”作为个人的利益体,扩展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经济人”通过市场机制相互发生联系,并通过追求个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利益;(4)“经济人”从朴素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准则,发展到能够从预期、规避风险、对策博弈等复杂而具体的“计算”中去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5)“经济人”并非是完全的“理性人”,并非完全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某些经济行为和目的并非单纯取决于利益原则。例如,消费者并非完全机械地遵从最大化效用,他们也可能选择满足“次优”或“遗憾较小”的消费。企业也并非完全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它们也可能追求创新、市场份额、社会责任、稳定发展等间接的利益目标[1](P55-56)。 (三)“经济人假定”面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过度经济活动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劣化等现象的出现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经济人”这一经济学基本假定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钟茂初: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经济人假定”的修正与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P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ZW(][BF]简言之,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经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生态可持续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不被突破条件下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参见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意涵、误区与生态文明之关系,《学术月刊》008年第7期。[BFQ][ZW)]。“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基本内涵就是:人类发展利益应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利益、当代人利益应兼顾未来世代人利益、个体利益应兼顾人类整体利益[3](P5)。这些认识与“经济人假定”的内涵是相悖的,“经济人”不存在去考虑个体利益以外的生态利益、后代人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的动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其实就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质疑和一定程度上的否定。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生矛盾,这就必然要求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的探究和必要的修正,以使经济学理论能够对现实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更加贴切的体现、更加准确的描写、更加有效的解释力、更加贴近现实的指导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3]对人类行为关系分析的扩展

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不难得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包含这样一些基本认识:人类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还有人文需求和生态需求[4](P115);人类所追求利益不仅体现为个体利益、而且还体现为群体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要素投入不是只有物质投入,而且还有人文投入和生态投入[4](P136)。这些认识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认可这些前提,才能得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论断,而且只要认可这些前提,就能够得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论。上述认识之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人类需求由物质需求、人文需求和生态需求构成,这一认识或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参见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释——物资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相协调的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004年版,第130-145页。。 (一)对“经济人假定”深化的修正与拓展

为了使经济学理论基础更为切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现实,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基础,对“经济人假定”进行深化的修正与拓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利益主体的行为目标,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拓展为需求的多样化(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利益主体的抽象,从单一的人格资本化拓展为人格多样化(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3)利益的形式,从单一的个体利益形式拓展为多层面利益形式(私人利益、群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人类行为利益并不仅仅体现为个体利益,不同利益分别体现在个体活动、群体活动和人类整体活动之中,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按照人类利益的不同,可将人类利益主体划分为“私人”、“群体”、“人类整体”三个层面。“私人”指个人或企业, “私人”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个人或企业的财富利益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之间是非协作性的竞争关系;“群体”指团体或国家,“群体”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团体或国家利益最大化,相互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人类整体”是指人类利益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体,“人类整体”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内在构成者之间形成协同关系。“私人”、“群体”、“人类整体”三者分别作为人类活动的行为者以及人类活动的承受者所产生的一切关系,都是人类基本动机下的行为的反映,也是分析人类活动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一个重要角度。;(4)成本—收益核算,从单纯物质成本拓展为成本认识的全面化(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ZW(][BF]人类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在其社会经济活动中,无非是通过一定的投入、以得到一定的产出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中一定的需求,这就是“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的经济学对资本、劳动、土地以外的投入并不予以考察(或者认为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的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技术”、“制度”等新的投入要素逐步纳入经济学家的视野,这也说明经济运行中的投入成本应当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分析,应拓展为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物质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本设备、劳动等,这些投入都是与物质的直接消耗相关联的; “人文投入”包括:个人的精神思想、人类文明积累所体现的人文需求、知识(技术、教育、管理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等;“生态投入”即指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生态功能。当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并不是无限供给的、生态系统有其独立的价值,必须把“生态功能”作为一种单独的、重要的投入来讨论,“生态投入”是有价格的,其价格是由“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的。引入“生态投入”概念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人类成员普遍的行为影响、历史上人类行为影响的延续与累积、无法分清责任的外部性影响等因素都会对经济活动及其效果产生影响,可把这些综合影响因素归入“生态投入”之中,这种“投入”带来的是“负产出”,这是经济分析中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

对上述拓展出来所采用的基本概念——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阐述如下: 1根据生态哲学思想[5](P1-5),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仅追求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利益,而且也追求精神满足、追求人类成员间的和谐、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由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和自然性决定的。由此可把人类的行为追求划分为:物质需求(Material Needs)、人文需求(umane Needs)、生态需求(Ecological Needs)。物质需求指的是,出于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类个体对物质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占有与使用,如出于生存目的的衣、食、住、行以及出于规避风险和保障预期的物质储存等;人文需求指的是,出于人类个体的精神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既包括个人对非物质产品(如文化、艺术、教育等)的精神需求,也包括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如个人社会地位、个人社会价值、团体利益、民族自尊和利益等);生态需求指的是,出于对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关系、人类作为自然中一员的追求(如对人类整体利益、后代利益、地球生态利益所承担的责任)。 作为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满足是递进式的,而不是叠加式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文需求和生态需求才有意义。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同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处于不同的需求阶段,而每一种需求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也不同,所以在同一社会中必然会同时存在多种基于不同需求目的的人群及不同的行为方式。简言之,可以将一个社会中的成员划分为三种不同行为特征的“人”: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和生态需求者[6](P5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质需求者”,是指以个体生存和发展为主要目的、以“物质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物质需求者”主要体现为“利己”、“个人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物质需求者”通常可采取“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人文需求者”,是指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以个体精神满足和融入社会关系为主要目的、以“人文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人文需求者”主要体现为“互利”、“集体理性”、“群体利益最大化”等行为准则。“生态需求者”,是指物质需求和人文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以人类整体的传承发展为主要目的、以“生态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生态需求者”主要体现为“利他”、“人类理性”、“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等行为准则。

可见,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的划分,是对“经济人”抽象归纳的拓展,使人类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方式得到更全面的描述。

(二)人类行为关系的多样化:“经济人”只是人类行为关系的一种

社会成员对需求的追求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在传统认识中,人类追求的主要是物质需求,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就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物质利益通常是排他性的(即一般表现为私人利益),因而人们的行为特征就是“经济人”假设所描述的特征。应当说,在人类社会各群体的主导性需求均为物质需求的阶段,“经济人”假设的描述是适当的。然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需求满足是物质需求、人文需求和生态需求三种不同层次需求,社会成员行为追求的目标就是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等多种利益有机组合的最大化,所以应对“经济人”假设认识作出相应的修正。

由于每一种需求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社会成员在不同的需求阶段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由于物质需求一般体现为“私人利益”,所以“物质需求”的追求者更多的是体现出“利己”、“个人理性”、“个人主义”的行为准则;而人文需求通常体现为群体利益,所以“人文需求”的追求者则更多的是体现出“互利”、“集体理性”、“群体利益优先”等行为准则;而生态需求则体现为人类整体利益,所以“生态需求”的追求者则更多地体现出“利他”“利他”的行为,往往是“利己—利他的转化”,即,从对方角度来看是有利于对方利益的,而从本方角度来看则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人类理性”、“追求人类整体利益”等行为准则。在同一社会中客观上存在着不同行为方式,社会成员活动中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而是存在多种的、适应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类型。

在同一社会中,处于不同需求阶段的群体的成员之间,也会因他们间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而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处事方式。如以“物质需求”为主的追求者面对着以“物质需求”为主的追求者、以“人文需求”为主的追求者、以“生态需求”为主的追求者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以“人文需求”为主的追求者面对不同需求层次的人也会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行事,以“生态需求”为主的追求者面对不同需求层次者也会采用不同的行为准则。逻辑很简单,博弈者面对不同目标的博弈对手,必然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从比较“物质需求者”之间、“人文需求者”之间、“生态需求者”之间的行为关系的角度来看:“物质需求者”认为交往的对方是不会合作的、相信对方必然会不利于自己,“人文需求者”则认为与对方合作是可能的、通常是有利于双方的,而“生态需求者”则认为相信对方与对方合作是必然、不与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合作根本无法实现自身利益。“经济人假定”所描述的基本上只是“物质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和行为特征,并不能反映人类行为关系的全部形式。

针对同一社会中不同需求群体成员之间行为动机的不同特征,可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群体间将形成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如表1所示):(1)以“物质需求”为主的追求者之间,由于双方各自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两者间的交往会形成“囚徒困境”式的博弈,这是物质需求者之间最显著的行为方式,也是“经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显著形式;()以“人文需求”为主的追求者之间,由于双方都具有“集体理性”的理念,所以两者间交往的行为特征是以联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合作博弈”(博弈体现为双方对最大化了的总体利益的讨价还价);(3)以“生态需求”为主的追求者之间,由于双方都具有追求人类整体利益的目标,行为目的是一致的,即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各

物质需求者:个体利益最大化、不考虑不可分的整体利益人文需求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前提下,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可通过交易去实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生态需求者: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整体利益体现了不可分的个体利益 物质需求者:个人理性的“经济人”“囚徒困境”博弈

人文需求者:集体理性的“社会人”帕累托改进合作博弈(联合利益最大化)

生态需求者:人类理性的“生态人”“智猪博弈”(利己—利他转化)整体利益上的帕累托改进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协同

个“生态需求者”都无条件地服从于这一共同目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博弈、而是协同。也就是,在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决定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4)“人文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一方是“集体理性”、另一方是“个人理性”,双方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情形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相当于“帕累托改进”;(5)“生态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一方“利他”、一方“利己”,双方博弈的结果类似于“智猪博弈”采用“智猪博弈”,可以类比“物质需求者”与“生态需求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其博弈情境是这样的:“物质需求者”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不可能去考虑自然生态等人类整体的利益,他们认为:不顾及生态环境时可以获得最大化的物质利益,而如果顾及生态环境必然会减少其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而另一方面,“生态需求者”则认为:任由“物质需求者”去获得其最大化的物质利益,就必然最大程度地损害人类整体的生态利益,只有从自身转移一定的“物质利益”给“物质需求者”,才能使人类整体的生态利益受到较少的损害,也就能够使自身所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得到较大的保护。此时博弈的均衡结果是:“物质需求者”接受“生态需求者”的补偿后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而减少自身的行为活动,“生态需求者”则向“物质需求者”支付补偿而换取其较少地损害代表人类整体利益的生态环境。这和“智猪博弈”的情境与结果是极其类似的。,此时实现了“利己—利他的转化”;(6)“生态需求”者与“人文需求”者之间,一方是“人类理性”、一方是“集体理性”,双方交往的行为方式是“整体利益上的帕累托改进”(即在不损害“群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可见,在同一社会不同的群体间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经济人假定”所描述的只是人类行为关系的一种,并不能反映所有人类行为关系的全部。所以,“经济人假定”是需要修正和拓展的,而且在现有的认识上进行修正和拓展也是可能的。 (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人假定”修正拓展的经济学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经济人假定”进行修正与拓展,这是基于人类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理论前提而形成的,其对经济学理论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此作一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1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定”,只适合于表征“物质需求者”的行为特征,而不适合于表征“人文需求者”和“生态需求者”的行为特征;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定”,只适合于讨论“物质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的行为关系,而不适合于讨论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在处理其他行为关系时必须予以修正。“人文需求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以联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合作博弈”、“生态需求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协同、“人文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帕累托改进”、“生态需求者”与“物质需求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利己—利他的转化”的“智猪博弈”、“生态需求者”与“人文需求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整体利益上的帕累托改进”。

人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体现在人类的“生态需求”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在人类追求“生态需求”的阶段,其所采取的行为才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而在“生存需求”之类的“物质需求”的追求阶段,其所采取的行为必然是“经济人”式的。关于各种扩展的或修正的“经济人假定”是否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个体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并没有改变,“经济人假定”的任何扩展都只能外在地对“不可持续”行为稍微有所抑制,而无法内在地根本地解决问题。个体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修正要体现在:不只是个体利益而是包括群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不只是物质利益而是包括人文利益、生态利益,不只是最大化追求而是包括合作、协同。只有当“生态需求”成为了社会成员内在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才有可能得以普及。对于现实及未来,除非承认人类有“生态需求”的内在追求,否则“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

3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在“经济人假定”得以修正和拓展的条件下,经济学理论将有所改变。具体体现为:宏观经济规模是由生态承载力先行决定的(生态承载力,亦可看作是人类整体的“生态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既有约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都是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优化决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由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构成的,消费者行为是由三种需求有效协调而决定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总量,每一个消费者必然也存在一个可消耗资源环境的限度,这一限度就成为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第二预算约束条件”);在生产者行为中,生产函数是由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构成的,生产者行为是由在宏观环境规制、微观消费者生态需求背景下的利润最大化决定的,迎合消费者在双重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行为,是生产者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意涵、误区与生态文明之关系[J]学术月刊,008,(7) [4] 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释:物资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相协调的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4

[5] 余谋昌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诠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01,(3) [6] 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006[Z)][BFQ]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