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解决

2023-07-10 来源:易榕旅网


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解决

摘要:通过对信阳部分中学的学生的情况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前言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一.调查资料

据调查表明仅有4%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6%属基本正常范围,58%低于正常水平,还有22%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在造成心理问题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在中学生心理问题中,情绪方面高居首位,占62.32%,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易冲动,过度焦虑、紧张,急躁、爱与人争执等。人际交往以53.37%紧居其后,心理闭锁,与父母关系不协调,关系紧张,故意远离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是其表现。学习方面占32.53%,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多起源于求学初期的心理创伤。由于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的“恐书症”、“恐校症”,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厌学等症状。

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在哪里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如果孩子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孤僻和抑郁心理状态

少数学生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其中以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两种情况最为典型,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教师要主动找这些学生谈心,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意调动其参与,并告诉他, 产生此种环境并非自身的错误引起的,而是家庭和教师错误对待的结果,教育其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消极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2、对抗和逃避心理状态

在管理中,时常发现有极少数学生,长期由于家长或教师对其要求过分严厉,使其感到精神上或自卑上受到伤害,一种情绪上变得烦躁、抑郁、狂燥,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伤人;另一种情况是逃避,诸如离家出走等。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这就是要求家长和老师必须彻底反思的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注重平时教育,不要等问题发展到很严重时采取过激行为。同时,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不至于采取极端行为。

3、恐惧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紧张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旧压力等因素引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要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

全面提高。

4、嫉妒心理状态

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红眼病”,这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尤其在女同学中更是如此。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决克服其不良心态。

四、施行原因

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容忽视。这是原因之一。

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而在现在的中学当中,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第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而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必然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五、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例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性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 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在心理卫生教育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教师应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消除因家庭、社会等因素所造成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 ②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这里所指的个性,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聪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娱、体育、科技、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振奋精神,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④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

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积极疏导,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