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儿童关爱现状及志愿服务路径探讨
作者:曹静雯 潘毅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2期
本文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党建和思政类立项课题(2014ZC001);校级学生工作专项研究立项课题(2014XGYB02);校级重点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
【摘 要】 本文针对残障儿童的关爱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要扩大宣传,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构建全员志愿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将志愿服务做久做实;系统推进,构建志愿服务大格局。 【关键词】 残障儿童;关爱现状;全员志愿服务;路径
残障儿童是指在心理、生理和人体结构方面有残疾的儿童。残障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障6类。据法制网报道,截至2010年6月,我国共有残障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其中视力残障儿童18万,听力残障儿童116万,肢体残障儿童539万,智力残障儿童62万,精神残障儿童1.4万,多重残障儿童80万。[1]占全国残障人总数的15.8%,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2]
残障儿童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公众的关爱。而目前社会上对残障儿童的了解程度和渠道有限,关怀活动参与人群层面较窄,关怀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导致众多残障儿童还缺乏关爱。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构建完善的全员残障儿童关怀体系为基础,从加强志愿者服务理念宣传、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构建志愿者组织体系、构架志愿服务大格局四个方面探讨建立针对性体系,为进一步构建社会全员关怀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一、残障儿童的关爱现状
以扬州地区为例,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2000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以及不同职业的市民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残障儿童关爱目前还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公众了解程度和渠道有限
根据调查,如图1所示。大多数市民对残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关注程度较低,仅22%的市民关注残障儿童的生存现状,而78%的市民表示对这一群体仅有一般了解,数据折射出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宣传普及力度、广度和深度还亟待提高。 图1 公众与残障人士融合程度的调研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图1中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市民认为与残障人士交朋友存在困难,这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因此心理上还存在疏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关爱残障儿童志愿服务的参与。[3]外界环境对残障儿童沟通的缺乏,不理解,难悦纳也使得残障儿童惧怕与外界交往,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对于公众对残障儿童了解的主要途径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公众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了解残障儿童,亲朋好友占比25%,网络占24%,报纸占24%。另外还有18%的人是靠政府宣传得知,比重偏小。选择其他方式的受访者基本为较近的生活圈子中存在残障儿童。[4]由此可见,口耳相传、媒体宣传都是公众比较便捷的了解途径,因此创新宣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宣传的受众较窄,因此政府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形象参与关爱残障儿童的宣传也值得思考。
图2 公众对残障儿童了解的主要途径的调研结果 2、关怀活动参与人群层面较窄
我们针对公众从事关怀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的意向性进行调研,结果如图3所示。25岁以下的人群,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热情最高,他们当中有接近37%的人十分愿意当义工,明显领先于其他两组。虽然这一群体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但他们表示,如果志愿服务与学业、兼职不冲突的话,将非常愿意前往,这说明大学生对关爱残障儿童的公益事业热情较高,并且较容易被动员,是潜在的志愿者人选。然而,在45岁以上人群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他们表示自己精力有限,生活压力较大,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显而易见,不同的年龄层次对参与关爱残障儿童志愿服务的态度是有较明显的区别。 图3 公众对从事关怀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的意向性调研
调研团走访了扬州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也了解到,超过80%的志愿者都来自高校,关怀活动的参与主力军是大学生,人群层面较窄,社区的依托作用以及民间组织的介入还有待充分发挥。
3、关怀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
纵观扬州目前的残障儿童志愿服务,存在分散性、临时性的特点。参加人群基本以各高校二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单位,人数有限,规模较小。志愿服务的时间往往集中在每年三月的志愿服务月和暑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呈现出某些时段志愿服务“一窝蜂”,其他时段志愿服务遇“寒潮”的局面,缺乏长效机制。[5]这种小范围,临时性的志愿服务会走入“重形式 轻内容”的误区,对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全面帮助残障儿童很难起到实效。 二、推进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扩大宣传,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理念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力量根源。政府应大力弘扬“帮助他人 提升自我”的理念,将志愿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将针对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因为对残障儿童的关怀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针对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借助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电视平台、户外媒体广告等方法全方位塑造浓厚的全社会关爱残障儿童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对残障儿童的关爱服务,其中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在当地政府官方网站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论坛开辟“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专题,对残障儿童群体、福利机构、志愿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并与网名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开展志愿者的在线招募,志愿活动的在线征集。
(2)举行“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服务项目的启动仪式,各文明单位、民间组织、社区与残障儿童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定详细可行的帮扶对策并完成时间进程表,由残联负责指导。
(3)召开“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地残障儿童的基本情况、关爱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公布政府制定的关爱残障儿童服务方案。定期举办座谈会,汇报志愿服务进程,讨论如何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志愿活动。 2、整合资源,构建全员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是关爱残障儿童志愿服务的关键。按照“统筹资源,统一管理”的思路,在市文明委的领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将各类型、各部门的志愿者纳入统一管理。打破各单位、组织间的界限,有效整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各类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服务大队,统一调配、统筹管理,形成强大合力,调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全员参与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
关爱残障儿童志愿队伍建设可以遵循以下四个主要路径。一是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队伍,该队伍的建立将确立志愿服务的官方地位,并做好一定的后勤服务;二是联系社区、街道等居委会组织,发掘社区中志愿者和热心人,组建服务队伍;三是以团体组织为依托组建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青年服务队,妇女巾帼服务队,企业家服务联盟等团队,这些团队的建立将给志愿服务提供专业保障;四是由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如“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乐活公益社”等。 3、多措并举,将志愿服务做久做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将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做久做实,就必须要具备有力的资金支持,充分了解残障儿童的精神需求,根据残障儿童家庭的实际困境,多措并举,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开展。 (1)依托境内外慈善组织,以项目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为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提供经济保障。例如,中国残联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的“长江新里程”项目,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实施聋儿语训教师培养、中西部盲童入学、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实施普及型假肢服务及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五个子项目,在培养相关师资、专业志愿人士的同时,也为残障儿童提供了教育和设施保障。再如,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嫣然基金,为大批的家庭贫困的唇腭裂儿童提供了医疗救助服务。筹集充足的公益基金,能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残障儿童的质量和水平。
(2)丰富残障儿童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对残障儿童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残联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残联发﹝2012﹞7号)[6],强调了给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残障人士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因此,鼓励、组织文艺工作者、体育爱好者等相关人士为残障儿童提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音乐、书法、美术、运动项目的培训等志愿服务,可以较大地满足残障儿童对文艺、体育、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残障儿童家庭面临的巨额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长期照料孩子带来的身心负担以及社会中部分人对他们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带来的社会压力,都使残障儿童家庭在经济、身心以及社会融入方面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持体系。这使得残障儿童家庭很难融入社会,并且产生“过一天,算一天”的负面情绪,使家庭陷入逆境,严重地会酿成家庭悲剧。2012年2月,河南省鹿邑县“慈母”武文英把农药瓶递给20岁的脑瘫双胞胎儿子,致二子死亡的悲剧令人痛心。为了杜绝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组织志愿家庭与残障儿童家庭进行结对,开展“大手牵小手 小手拉小手”等一对一帮扶的志愿活动为残障儿童家庭提供经济帮扶,心理支持等帮助显得尤为必要,在帮助残障儿童家庭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和谐。 4、系统推进,构建志愿服务大格局
中央文明委要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要把握志愿服务是道德实践活动这一定位,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总体设计,打造“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抓住重点时段和重点场所开展工作;依托党组织、文明单位和社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由青年向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广泛的社会力量,依靠党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加强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构建志愿服务大格局。将志愿服务真正做久做实,从而切实受益残障儿童及其家庭,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杨洋.残障儿童生存现状及福利服务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2(3)43-46. [2] 赵川芳.残障儿童保护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5(2)69-78. [3] 杨瑞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大格局[J].县域治理,2015(4)37-43. [4] 张锋.国外志愿服务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4)147-148.
[5] 林红纯,王芳.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6-18.
[6] 曾炎,陶倩.志愿服务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及其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8)52-56.
【作者简介】
曹静雯(1988-)女,江苏镇江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