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021-06-21 来源:易榕旅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后两个阶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而六年级正是迈入中学的一道门槛,如何做好中小衔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朗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等多种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品质;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自鲁迅的侄女周晔之手。本单元让学生多角度感受鲁迅,了解鲁迅,鼓励学生继续发现鲁迅,研究鲁迅。

此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主要通过周晔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从这四件事

的叙述中反映伯父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好例文,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设下了重重困难。经过前测,全班33人,只有一人看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除外),对文章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30.3%的学生有一定理解。93.9%的学生能够概括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得高尚品质,教学时应重在感受,但爱憎分明全班都无法提炼出来,因为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其实高年级学生对评价人物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了解,致使对鲁迅先生的一些语言不能正确揣摩。

(三)、我的思考

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即是小学阶段的一个总结阶段,又处于即将步入初中的一个启蒙阶段。语文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强调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由浅入深,由近到远。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可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在大学,有许多的专家读者对鲁迅进行研究。但是考虑到鲁迅离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很远,且文章又耐人寻味,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能深刻领悟鲁迅文章的主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定: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 教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等多种学习方法学习本课。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2、能够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随机插入课外阅读内容,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发阅读兴趣,同时为中小衔接做有效铺垫。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朗读,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情景视频,配音解说,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重点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观后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情景的创设,“未定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鲁迅先生的事迹中。】

(二)、理清脉络,找突破口

1、在学生自由谈感受之后,我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爱戴?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书本文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问:文中的“别人”指哪些人?板书:亲人、车夫、女佣。

3、我再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设计意图: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

(三)、品味探究,指导学法。 救助车夫

1、请你画出描写伯父动作神态的句子,读一读。(读课文---画句子)

预设1:动词描写

A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

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B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品句子---谈感受) 3、你为什么认为给钱就是为别人想得多?(从给钱中你看出了什么?) 4.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神态描写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

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伯父“变得那么严肃”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什么有这样的神态?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

(鲁迅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2.出示资料:(图片+文字)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百姓穷苦不堪,受到清王朝和在中国境内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从生活来说,受战乱影响,颠沛流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而人们的思想愚昧,麻木,守旧,这就是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鸦片战争开始,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等,造成社会的大动荡。

3.问:此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忧国忧民,爱憎分明)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救助车夫事件,还有关键的环境描写,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预设3:环境描写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1.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天气的寒冷?(悟写法)

2.从救助车夫这件事中你看出了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显品质) (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忧国忧民,爱憎分明)

(2)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设计意图:我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显品质”六步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逐步总结,用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六步学习法, 这样教给学生方法,体现帮扶的过程。时代背景的巧妙植入,抓关键词语,抓人物言行神态,多问为什么,用朗读,想象的形式来感悟,都对学生突破难点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学生用六步学习法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谈《水浒传》”、“谈碰壁”、“关心女佣”段落。达到理解重点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有感情朗读重点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的目的。相机出示课件中的重点句,板书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词:含蓄、幽默、风趣、顽强、乐观、平易等词语。

【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用六步学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凸显特点,总结全文

1、我说: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生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读此句。

2、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从不同的侧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以小见大”,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写人的文章。文章结构也有特点,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提炼课文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六)、资料链接,螺旋上升

摘自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为革命者高声呐喊,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有《野草》《呐喊》《彷徨》等著作,成为了现代文学第一人。有机会希望大家来读一读。

出示: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拓展:

本段文字就是选自散文诗合集《野草》中的《风筝》一文,也是七年级上要学习的课文摘选内容,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什么呢?欢迎大家课下去阅读和理解,在中学我们还将学习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推荐大家读一读。

【设计意图:语文是需要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因此多方面的去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他的作品开始,语文课文就是抛砖引玉,课堂的拓展,多方法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做好中小有效衔接,为学生升入中学对语文学科继续保持积极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写一写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的话。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立足课标,瞻前仰后,关注中小衔接,有效引导。

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本课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奠定基础,有意渗透中学内容,使各学段之间有效贯通,相互联系,螺旋上升。

2、课内外阅读巧妙安排,推动整书阅读。

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大力提倡阅读的今天,部编教材的改革,无不说明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这种阅读潜力,激发阅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目,指导有效阅读方法。本节课中也加入课外阅读内容丰富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也让学生投入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立德树人,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能力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学科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最好的契机。本节课学生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并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