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必修一语文要点汇总
要点是常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通常指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常识的泛称,多用于口语化,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常识。下面是我们收拾的高中一年级必修一语文要点汇总,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到大伙。
高中一年级必修一语文要点汇总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国内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讲解《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要紧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要紧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刚开始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字,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国内散文具备要紧的地位。
3、《史记》是国内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止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时候史书,同时又是国内古时候史传文学收获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收获。
第 1 页 共 10 页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
1.夫人
2.行李
3、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既东封郑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
第 2 页 共 10 页
5.烛之武退秦师
6.共其乏困
7.与郑人盟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望洋向若而叹
第 3 页 共 10 页
以为莫己若者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及郡下,诣太守,说这样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告辞,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微:
第 4 页 共 10 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中__,但微颔之
人微言轻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语文答卷公式及方法
第 5 页 共 10 页
某句话在文中有哪些用途: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臵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概要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
它本身有哪些用途;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卷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质。2、排比:有气势、加大语气、一气呵成等;答卷格式:强调了+对象+特质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考虑;
答卷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质的注意和考虑反问:强调,加大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大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
如此的题目,句子中总是有一个词汇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办法。答卷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好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何?动词:不可以。由于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可以。由于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不可以。由于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状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第 6 页 共 10 页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何?不可以。由于:
与大家认识事物的规律不同。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部分词是递进关系,一环扣一环,不可以互换。
段意的概括总结
1.记叙类文章:回答了解什么人干什么事。
格式:+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了解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有哪些。格式:说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3.议论类文章:回答了解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看法如何。格式:用什么论证办法证明了+论点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1、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非常从容
在考场上通常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常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如此怎么样合理借助时间,提升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学会的方法。第一就是平常就要培养如此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题子。
第 7 页 共 10 页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什么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若是记叙文,则应该注意其人物、情节等,若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点。知道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地区定目的,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办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常训练要培养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地区,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卷地区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知道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大概形成较强剖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有关的内容,答卷时就无需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重要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哪个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非常重要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部分题目在文章里是可以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肯定可以直接用,还需要依据题目需要进行加工,或摘取词汇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素或重新组织。即便是总结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需要充分借助原文。
4、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大家平常写文章,有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其他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部分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其他人写文章也会使用如此
第 8 页 共 10 页
的办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总是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扫尾。能借助原句的答上原句,不可以写出原句的,掌握概括和谈源于己内心的感受。如此答的点就会全方位深入。这一点尤为重要,过江龙常常犯如此的问题。
5、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离别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入门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与用途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母亲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办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常见。在理解词汇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需要把它放到这个词汇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如此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需要理解词汇在上下文中包含的意思和用途。这种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状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判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用途,更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离不开句子作单独讲解。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剖析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段,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假如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哪种地方。
第 9 页 共 10 页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离不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可以偏离文章的中心。不然,对语段内容或用途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不过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和办法,它只不过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常很多的阅读和考虑,小孩,就让大家从平常做好。如此,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