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的家庭教育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分析大学生人格特点与家庭教育缺失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与建议
引言: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学校和家庭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作为根本的——人格教育。于是,-系列人格缺陷导致的问题频频出现。2002年以来出现的“伤熊事件”,“大学生杀人事件”等等事件就充分暴露了人格缺陷带来的危害。在我们正视人格缺陷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1、人格分析
1.1 人格的定义
《人格科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致性)。它像身体-样,包含结构和过程,并反映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它还包含对过去的影响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记忆。
这-定义中指出了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天性和教养,包括过去的影响、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1.2 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出生时就带有某种气质,但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除遗传、身体方面的因素外的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社会实践的作用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2、大学生人格现状
大学生人格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想信念空虚。一些大学生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他们的观念中, 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些大学生没有理想, 缺乏精神支柱。生活感到空虚无聊, 认为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信仰危机, 甚至相信命运。信仰缺失已成为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惘。
2.2 意志薄弱。心理是行动的先导, 意识是行动的明灯, 不正确的心理必然导致不正确的行为。一些大学生遇到挫折就退缩不前, 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 受到外来刺激就激动愤怒。经受了挫折和失意后就心灰意冷, 心理变态, 产生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 2.3 个人主义突出,团体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择手段, 缺乏社会责任感, 公德意识模糊。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 只讲权利, 不讲义务。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缺失
1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3.1 情感教育的缺失
2004年媒体非常关注一封特殊家书——《辛酸父亲的来信》。这位大学生家长的来信反映某些大学生与家长情感淡漠、关系生疏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究其本质是暴露了当今大学生在情感教育上的缺失。其实,情感教育的缺失溯源应在大学以前, 只是集中、突出表现在大学阶段而已。15—20岁的孩子处于快速的青春发育期, 需要第二次“断乳”, 即把自己和父母隔离开来, 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去寻找自己,寻求独立的生活。这是全世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国外孩子真正的叛逆是在14岁左右,但中国的高考制度人为地将之推迟到18岁以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的孩子迫于升学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自我。父母对孩子唯一要求是好好读书,其它一切包办,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子女上大学后, 父母认为其已成人, 理所当然地懂得关心并且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可是他们却感受不到子女的回馈。孰不知,生活上多年的大包大揽和只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 已严重限制了青少年情商的发展;立刻要求上大学的子女有情感表达似乎不太现实。另外, 21世纪的电视与网络挤占家庭教育的时间,大学生难得回家一次, 沉迷于电视与网络, 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加剧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冷淡。其实, 青春期大学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 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不应该被过分指责。而有些大学生在被学习、人际关系和恋爱苦闷等问题困扰时, 不和父母交流,是不愿父母担心, 报喜不报忧, 或者是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没必要知晓。
3.2 心理教育的缺失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 16. 5% 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一般说来,女生心理健康差于男生, 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突出; 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攀富珉教授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由于过去我国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心理健康问题才在大学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健康弥足珍贵, 其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学校和家长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 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实际上,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真正关心子女心理健康的家长并不多, 许多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得到过度的满足, 却在心理过分地饥渴。
4、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缺失的对策
4.1加强情感教育。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培养家长树立现代家庭理念和家庭意识,通过开讲座或影视作品等等途径让家长认识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现代家庭理念和家庭意识,形成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改变以往把分数当作孩子命根的错误教育理念,重视子女的情感需要,建立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思想交流, 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发现其心理的细微变化。
4.2 加强心理教育。 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父母除了为子女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家庭的心理环境。,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子女,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健康人格的榜样。再有父母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避免专断、紧
2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张、经常有冲突的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另外,父母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社会实践,使子女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丰富子女的社会经历,锻炼子女的意志品质,这对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429
[2] 人民网青岛视.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J]. 2004. (10).
[3] 答会明,李梦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000,
8(4):385——387. [4] 唐 莹,张静平,余晓波.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M].西北医学教育,2005 13 (3) :224-226 [5] 析大学生家庭教育[N].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9月第5期.第18卷(总第83期) [6] 王铃铃.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与心理教育[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21(6):44
-48
[7] 李润.人格教育:基础教育亟待重视的一个话题[M].江西教育研,2005 ,(2):6-8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