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宫秋》的选本传播特征
2020-03-06
来源:易榕旅网
第30卷第1 1期 2 0 1 0年1 1月 成宁 学 院 学报 Vo1.30.No.11 NOV.2O1O Journal of Xiannin 文章编号:10(36—5342(2010)11—0061—02 论《汉宫秋》的选本传播特征 王 欣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9传媒系,安徽 淮南232001) 摘要:选本无疑是戏曲文本传播中极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我们通过分析《汉宫秋》的入选形式和频率,可以对 《汉宫秋》的传播和流动轨迹作历时性把握,进而掌握《汉宫秋》流传与演出的真实形态。从传播角度看,《汉宫 秋》的众多选本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戏曲资料并使文本质量一步步有所提高,这都为《汉宫秋》的传播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难得条件。 关键词:选本;数量;集中;提升 中图分类号:I206.2 一文献标识码:A 般说来,一部优秀成熟的戏剧必须要有优秀的文学 皆删。再如,题目正名有的为二句,像《元曲选》是“题 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孤雁汉宫秋”,题 剧本为其依托,利用文字来保存传统文化,记述民族历史。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文本传播一直伴随始终,与舞台传播、 现代大众传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文字的记录使许多 目正名有的为四句,像《古名家杂剧》是“正目——毛延寿 叛国开边衅,汉元帝身不自由;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孤 雁汉宫秋”。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是戏剧文本的特殊 中国古典优秀戏曲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发挥社会影响。 而选本无疑是戏曲文本传播中极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汉 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的杰作。该剧创作 于马致远早期,作者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和亲事件为背景, 融入自身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创作而成。我们通过分析《汉 性,那就是一个戏剧文本只有经过演员的扮演,其艺术生产 才算最终完成。而演员的扮演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存在 加工改动几乎是必然的。二是由于在古代,戏曲相对于诗 文的正统地位来说只能算“小道”,编选刊刻者在删改成册 时心理上的禁忌较少,特别是在《汉宫秋》选本大量涌现的 明代,朴学刚刚兴起,对待典籍重视存真的观念还未成为一 种严格的学术规范,编选刊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加工改动 宫秋》的入选形式和频率,可以对《汉宫秋》的传播和流动 轨迹作历时性把握,进而掌握《汉宫秋》流传与演出的真实 形态。 选本在选录时是要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择优选精, “使荞稗咸除,著华毕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集部 总叙》)既传播了作品又提升了质量。从古至今,戏曲选本 的编辑体制、编选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元杂剧在不同选本 中表现形态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说来,选本中的元杂剧有 全本、单折两种基本形式,又由于古代戏曲曲文具有相对独 立性的特点,选本的收录实际上有以“曲”或“剧”为基本单 元的区别,因此,全本可以分为全本曲文、全本剧文两种,单 现象。总的说来,《汉宫秋》的选本传播主要有以下特征: 选本数量较多 据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统计,从现存剧目 一、看,元杂剧为六种以上选本所收者仅有14种。其中《汉宫 秋》竞有8种之多,成为明清时期重复率最高的选本剧目之 尤其在印书风气极盛的明代,《汉宫秋》在当时元杂剧 选集的人选率仅次于白朴的《梧桐雨》和乔吉的《两世姻 一。折也有单折曲文、单折剧文之分。就《汉宫秋》而言,以全 本的形式收录的选本所占比例最大,如《古名家杂剧》(明 缘》,位居第三。究其原因,这与明清剧选家对社会生活,风 俗人情的细致思考和深刻洞察关系甚深。一方面。《汉宫 秋》作为叙事文学必然专注于情节的曲折,历史传说,人情 事态的描绘,另一方面,社会之中的大量文人涉足通俗文学 所带来的文人情趣与市井爱好相糅杂的审美风尚也使《汉 宫秋》成为备受戏曲选家关注的题材。郭英德曾经统计传 奇勃兴期(明万历十五——清顺治八年)传奇创作题材类 型,其中风情剧有288种,占总数的45.6%,而戏曲选本大 陈与郊)、《阳春奏》(明・黄正位)、《元曲选》(明・臧懋 循)、《顾曲斋元人杂剧选》、《酹江集》(明・孟称舜)、《童 ・云野刻杂剧》(明・童云野)、{g-乐府选》(清・姚燮)。今 人还有顾学颉《元人杂剧选》本、徐沁君《元曲四大家名剧》 本、王季思等《全元戏曲》本、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本、萧 善音等《马致远集》本等。有的则是选辑整部戏中的折子 或部分曲子,如《盛世新声》(明・戴贤)、《词林摘艳》(明 ・多也产生于此段时期,(《明清传奇史》)《汉宫秋》在一定程 度上适应了选家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征。 张禄)、《雍熙乐府》(明・郭勋)等。 应该注意的是,选家此时虽热衷选录情感剧,但也有特 定标准。《阳春奏》特地说明:“兹特取情思深远、词语精 工,泊有关风教、神仙拯脱者。如《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各本在选录《汉宫秋》时,剧名皆作“破幽梦孤雁汉宫 秋”,总体而言各本差异不大,仅部分地方存有差异。如第 一折【混江龙】一曲,有些本子就有增句。又如《古名家杂 剧》本结尾有“法正天心顺,官请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 父心宽”四句打散诗,由于与剧作内容无关,《元曲选》等本 《玉清底错送鸳鸯被》,率皆淫奔可厌,故不入录。”既要“情 思深远”,又要“有关风教”,实际反应了明后期文人面对个 性解放的思潮与物欲横流的污浊社会之问无所适从的两难 收稿日期:20104)9-21 62 成宁学院学报 第3O卷 选择,“风流节义难兼擅”指明了中间的取舍矛盾。马致远 正是从现实的意义把握历史的精神,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 爱情放在民族屈辱的大背景下展开。王昭君已不仅仅是汉 这些选本虽然深深烙上了选家所处时代的印记,但这 些保留下来的剧目,都是《汉宫秋》中较为优秀的段落又都 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适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观 赏要求。这就为其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它能够大大激 发人们阅读、欣赏、研究《汉宫秋》整部作品的渴望,推动 《汉宫秋》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传播,从而能使《汉宫秋》经 受历史长河的筛滤和淘洗,又经过历代艺术家不断精雕细 琢和移植改编,成为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艺术精品。 三、提升文本质量 元帝的妃子,而是众多在金元时期遭受异族凌辱的汉族女 子的复合形象。当她弹奏琵琶诉说苦闷之时,巧被元帝发 现,从而被受恩宠。但她不忍以色事敌,“借一杯酒,望南浇 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纵身一跃,跳入黑江,从而使王昭 君这一形象闪耀出永恒的光辉,超越了历史上众多仅仅从 个人得不到宠爱的小我上书写的王昭君,而是把她写成了 具有民族大义的巾帼英雄,大大提升了这一形象的历史品 元代是杂剧极度繁荣的时代,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优秀 味。王昭君在国难当头之时,不畏强敌,誓不辱身,以自己 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又突破了中国传统观 念中的“女人误国”的思想束缚,闪耀出超时代的思想光 芒。王昭君的形象,正体现出以马致远为代表的封建文人 面对历史变迁是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感慨,《汉宫秋》 中情与理的处理方式在某中程度上为当时文人提供了一个 新的视角。 正因为《汉宫秋》适应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审 美情趣,众多选家在作品的取舍上作出了一致的选择。从 传播角度看,《汉宫秋》的众多选本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戏 曲资料,这为《汉宫秋》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难得条 件。众所周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鄙视、禁毁等原因,许多 比《汉宫秋》更为杰出的剧本部散佚者不在少数。如明代 传奇的存目当在千种以上,至今有传本者竟不足两百种。 相对于众多中国古代优秀戏剧作品,《汉宫秋》要幸运的 多,可以说,没有众多的选本就没有《汉宫秋》的顺利传播。 二、出目选择集中 这是《汉宫秋》选本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除全选 本外,曲选《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基本上都 是选择“【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装”、“【中吕・ 粉蝶儿】宫殿凉生”两出。按常理,由于编选者思想观念的 不同,不同地区舞台演出剧目的差异,各家选本的出目不应 完全一样,但为何《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的 选择如此一致呢?除了所选的这两出都是能够代表《汉宫 秋》艺术价值的精彩段落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盛世新 声》等选本的编辑的相承性。《盛世新声》成书于正德十二 年,流传甚广。仅现存明刊本就有三种之多,《百川书志》、 《古今书刻》、《脉望馆书目》等各家书目无不具载。后出的 《词林摘艳》称“……《盛世新声》,固词坛中之快睹,但其贪 收之广者,或不能择其精粗;欲成之速者,或不暇考其讹衅。 见之者往往病焉”。因此,“正其鲁鱼,增以新调,不减于前 谓之林,少加于后谓之艳,更名日《词林摘艳》”。《词林摘 艳》可以说是《盛世新声》的改编,并且编写体例与《盛世新 声》亦基本相同。再后出的《雍熙乐府》所收戏曲80%与 《盛世新声》相同,有的直接以之为稿本。再者,明代后期, 随着元杂剧逐渐衰微并渐为传奇所取代,剧本缺失现象愈 演愈烈,选者的选源只能局限于一些广为流传的剧本和出 目。嘉靖年间,李开先就已慨叹“元词鲜有见之者”,《顾曲 斋元人杂剧选・序》则明确指出:“而独元之曲,类多散逸, 而世不尽见。国以初犹及以北曲名家者,而百年来率尚南 之传奇,业已视为当狗;即有其传之者,而浸假废阁,终无传 也。”这样看来,曲选《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 府》不约而同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品不断涌现,作品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历史上是 绝无仅有的。据李修生《元曲大辞典》统计,现可知的元曲 剧目有736种。然而,由于戏曲历来受到正统文学观念的 排斥以及单本传播自身的弱点,如此巨大的一笔文学财富, 今天保存下来的却仅有150余种,只占总数的1/5,非常令 人遗憾。而在这150余种中,有140余种剧本是因分布于 30余部元杂剧选本而获保存,《汉宫秋》便是其中之一。不 仅如此,在传播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典范性的选本不只局 限于简单的照录,还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在《汉宫 秋》中,被历代曲家赞赏的第一折中【混江龙】曲,《古名家 杂剧》本和《古杂剧》本记录相同,《元曲选》则与它们不同。 孟称舜选编《酹江集》时则又不同于臧本,他认为“吾意古 本非甚讹谬,不易轻改。该本有胜前者,始不妨稍从之耳。” 他舍弃了臧本中的【混江龙】曲,指出原由“吴兴本率多删 改,反不若原辞迢递,今改仍旧。”再如《古名家杂剧》本和 《古杂剧》本中《汉宫秋》结尾处都是元帝唱【尾声】曲后下 场,然后上来一位丞相,通过他的一段独白,告诉观众番国 已经送回毛延寿,两国愿意和平相处,皇帝也已下令斩首毛 延寿以祭明妃等等。《元曲选》中却改为在元帝唱完【随 煞】曲后,一位尚书禀报番国已经送回毛延寿,并希望两国 和平一事,于是元帝下令斩首毛祭王。此外《古名家杂剧》 本和《古杂剧》本中都有一首丞相所念的下场诗:“正是,国 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首五 绝格律规范,但语言粗俗。故王骥德《曲律》中就说:“元人 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于是在 臧本中就改为由皇帝念的一首下场诗:“叶落深宫雁叫时, 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娥眉斩画师”。这 首近体七绝显得文雅多了。孟称舜则取二者之长,采用“古 本”收场,同时改那首俚俗的五绝为这首文雅的七绝,得到 了后世文人的赞同。 《汉宫秋》第四折【叫声】曲末句“怎做的吾当染之轻”, 《古杂剧》本、《盛世新声》和《词林摘艳》均同。由于此曲首 句是“高唐也梦难成”,于是臧本就将那末句改为“偏不许 楚襄王枕上云雨情”。语言变得清晰而生动。盂本也采用 了这一改法。究其原因,后世认为“怎做的吾当染之轻”句 令人费解,是臧本更改的原由。 由此可见,许多选本在收录《汉宫秋》时不但对其进行 文字上的修改润色,更是做到了弥补缺漏,订正讹误,将原 来略显粗糙古拙、情节不够明白顺畅的若干剧文变得关目 清晰,规格整齐、划一,字句流畅而富于文采,使文本质量一 步步有所提高。从传播学角度看,文本质量的逐步完善提 高将会使作品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