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2023-01-15 来源:易榕旅网


影响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及方法,还要了解影响探究学习的因素,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与形式主义。

一、学生因素

(一)学生的基础储备

奥苏泊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对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欲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每个老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学懂、学扎实。有了基础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而不要像目前有的课堂,完全舍去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整节课搞什么自由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简直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并不会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不带强制性,完全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它必须以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兴趣)为前提。试想,让学生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问题去自主探索研究,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探究兴趣对实施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对探究问题不感兴趣,就会自我失控,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到课堂以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否则这种表面热闹的课堂只能是流于形式。

(三) 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体潜能的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发展,并把学生的差异性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但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部分干脆一言不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最终那部分学生将被边缘化,使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下移到小学。这将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探讨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的讲授相对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需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参与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以及何时介入等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那只能是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范文澜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如同歪嘴和尚念经,念一句歪一句。”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指导时机的把握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注重事物外观的表象性的东西,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

看准时机,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问题的实质。更何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不仅能保持学生思维的新鲜感,更有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相反,教师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清,对于何时介入,何时“放手”一蹋糊涂,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引不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我国中庸的哲学历来把“度”看得非常重要,强调恰到好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介入的时机和程度,既不能过早介入,指导过多,又不能完全放手,使学生处于放任和无助的状态。所以,要特别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这方面要做到适时、适度。

(三) 教学的组织形式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在现在的中小学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的分布基本上是为同一格局(秧田型的空间形态),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问题教学组织形式的设立。因为教师一般习惯于把学生按空间分布成块状,即前后相邻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小组成员往往比较固定,这样不利于更广泛深入地相互启发。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改变组织形式,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

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的情境和方法。而探究的问题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和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来解决。比如有些问题必须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获得信息,通常的方式是看书、上网或向其他人请教。而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前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农村学生的人均图书的拥有量严重不足,上网更是遥远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存在,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条件施教。

观念改变行为,当我们带着新课程理念满腔热情地投身教学时,一定不要忘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