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8-07T15:15:22.4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52期供稿 作者: 薛红香[导读] 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意识。
薛红香 甘肃省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730300
情境走进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为此,我们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例如教学“比多少”一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把它编成童话故事,在课堂上边出示主题图边讲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美丽的大森林里树木枝繁叶茂,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着,绿油油的草地上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听说小兔要盖新房子,小猪急忙来帮忙。瞧!小猪扛木头,小兔抱砖头,河里的小鱼也为他们加油!这时小朋友完全被有趣的故事和美丽的画面所吸引,显得异常兴奋。在小朋友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教师引导说:这美丽的图画和老师讲的故事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小朋友去探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的知识。这样从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美丽的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在教学中赋予了情感色彩,使孩子们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教学时,要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老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公式求面积的各种图形的组合体。学生们在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后,小组研究成果有以下七种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沿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梯形的下底中点向上底的两个角连线,分割成三个三角形;沿着梯形上底的两个角向底边作两条高,剪开,可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把直角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方法之多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增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用剪刀、三角板、两条硬纸条钉成的角做成了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真的没想到,我可爱的88双“小眼睛”竟然除说出了剪刀间的角、三角板上的角,老师从头到脚尖都成了他们的学习资源。 “老师,你的衣服领角是两个角(那天我穿牛仔服,线条比较多)。”
“老师,你胳膊肘子间是角,你的衣服上两条线间夹的也是角,衣服的小兜盖上有角,还有鼻子、眼睛、头发缝、裤缝等等。” 多么天真又实在的想法,不由地想:学习资源在哪里?在老师的身上、学生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发现了吗?挖掘了吗? 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能力。 四、创设实践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老师课前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了让学生画自己家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创设成功情境,增强成就意识
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成功效应”。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成就需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以满腔热情为学生积极创设获得成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探求新知、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时,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大都会读写10以内的数),给他们机会和充分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头带1至10中自己喜欢的数字卡片,一起去寻找生活中的数。他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有的说:学校有4层楼。有的说:一年级在1楼,2楼是三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在3、4楼。有的说:学校有6个大花坛,8个小花坛。还有的说:我们教室前面有10棵大树。也有的说:一星期有7天。看同学们那高兴的样儿,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在校园中找到了数,你能说说你平时还在哪儿看到了这
些数吗?同学们如数家珍:“我家有3口人。”“我爷爷70岁了。”“我家的电话是6418198。”……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句话,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