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字词优势效应

2021-10-01 来源:易榕旅网
字词优势效应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何玉杨 重庆400715)

摘要: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单字词识别中的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发现并未出现字词优势效应,并且在字母类任务中有较好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母语为汉语而不是英语,且被试对英语和对汉语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水平不一样。

关键词:字词 优势效应 单字词

1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

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Reicher在1969年的实验,略有简化。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2方法

2.1被试

84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本科生参加了实验,其中有男生14人,女生70人,分别来自师范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根据对实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删除了3个标准差以外的被试数据。因此实际进入实验分析的被试有74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60名。

2.2实验设计与程序

该实验为多因素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都做三种不同的任务。即材料为字词类、非字

词类、字母类,每次材料呈现完后被试随即对任务作出反应。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选项是2个字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3 结果与分析

图1 三种任务类别的正确率

图2 三种任务类别的反应时

(1)通过对三种不同任务正确率的均值分析(图1),字母类正确率为62.80%,字词类正确率为59.04%,非字词类正确率为58.11%。字母类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字词类,非字词类正确率最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三类任务的正确率均值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该实验中字母类任务有较好的回忆率,可能存在优势效应。

(2)通过对三种不同任务反应时的均值分析(图2),字母类反应时为1090.78ms,非字词类反应时为1185.00ms,字母类反应时为1214.27ms。可以看出对字母类任务的反应最快,非字词类次之,而对字词类的反应最慢。三类任务的反应时均值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该实验中被试对字母类任务进行了较好的记忆加工,可能存在优势效应。

4 讨论

该实验是基本重复Reicher的实验,目的在于验证字词优势效应。但是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并没有验证字词优势效应,而得出了字母类任务可能存在优势效应。可能原因有:(1)Reicher的实验被试母语为英语,所以才会对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而该实验被试母语为中文,英语只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所以对同一材料的熟悉度不如英语母语者高,因此并没有在中文母语被试身上发现字词优势效应。(2)从三类任务的性质来看,对非英语母语者而言,可能对字词类任务的加工比较复杂,需要上升到语义加工阶段,即不仅要认清是哪些字母,还要回忆该字母的意义或读音,因而耗时较多,在60ms的短时呈现内没有能被很好的加工。对非字词类任务的解释相同。对于字母类任务,由于只有靶子词,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视觉加工,不必进入语义加工等深层阶段,只需要记住呈现了哪几个字母即可。由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中得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个组块,而4个字母处于短时记忆容量内,所以在60ms的刺激呈现内被试对字母

类任务进行了短时记忆,任务较为简单,所以正确率和反应时较好。(3)从三类任务的准确率数值来看,都在60%左右,而且每次材料呈现时间为60ms,可能是由于呈现时间太短,而且被试对英语材料不熟悉,因此不管三类材料中的哪类材料的加工水平差距不大。所以对材料的反应可能是由于猜测得出,才没有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5结论

该实验并未验证字词优势效应,反而得出了对字母类任务完成更好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65-69页

[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认知心理学实验课讲义和实验报告 1998年

[3]陈宝国, & 彭聃龄. (2001). 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 33(4), 300-304.

[4]彭聃龄, 邓园, & 陈宝国. (2003). 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

35(5), 569-5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