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文东
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3期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蔡文东
【摘要】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至关重要,低年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我们应抓住低年级这一关键时期,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为他们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境驱动;多元描述;有效合作
一、问题情境驱动,激发探究兴趣
低年级科学教学应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这里的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感兴趣,不仅仅是觉得有趣好玩,更重要的是能够催生学生内在的兴趣,能对学习内容形成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提高科学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习行为的持久性。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怀疑是动力之源,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真正动力,对科学问题的神秘感与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内驱力,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推动学生踊跃思考、积极探索,并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生发更大的学习动力。笔者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催生学生探究兴趣,点燃学生内驱力,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例如,在教学《认识感官》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老师刚才还看到同学们都在教室外面玩耍,怎么一下子都跑进教室来了?”“上课了呀!”孩子们都嚷嚷道。“你们怎么知道是上课了呢?”笔者故意追问学生。“我们听到了上课铃声呀!”孩子们回答。“你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上课铃声的?”笔者继续提问。“当然是用耳朵听到的呀!”孩子们是有问必答。“原来同学们是用耳朵听到铃声的,你们还会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呢?”“用手。”“用眼睛。”“用嘴巴。”“用鼻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以显示自己的能耐。“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这下可难住了孩子,他们一言不发,边摇头边望着笔者,显然是想从笔者的口中得到答案。“身体的这些部位到底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看黑板,一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笔者边说边出示了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感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好吗?!”“好!”孩子们齐声说好。问题情境自然引入学习主题,激发起学生对“感官”的探究兴趣。
二、引导细致观察,润泽观察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于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触角,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学会观察非常重要,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低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比较显浅,观察不怎么得法,如观察没有目的,观察没有顺序,观察方式单一,观察片面粗浅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观察,习得
正确的观察方法,润养学生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感官》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笔者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材料,而且精心指导学生观察,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学生在“看图片认动物”“听声音辨识动物”“闻香味猜物品”“尝橘子品味道”等活动中,学会抓住物体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掌握了“挥扇法闻气味”的方法。笔者通过观察训练,使学生懂得观察方法具有多样性,知道眼睛是观察的重要器官,但不是唯一的观察器官,用眼睛看是观察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观察方法,观察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触摸。笔者通过观察指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观察,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逐序细致地观察,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历练操作规范,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是科学之父。”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许多现象与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和解释,科学的真理从实验中得以提炼。实验操作能力影响着实验的质效,实验操作能
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他们的实验兴趣虽然比较浓厚,喜欢动手操作,但实验操作却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强,不能按要求按步骤实验,对一些实验器材的结构、功能与使用方法不熟悉,操作方法不当,影响实验效果。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学会操作,给学生讲解示范,教给他们规范的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常用工具和器材的使用,给他们提供自主操作的机会,充分锻炼实验基本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在教学《借助工具观察》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听诊器、简易显微镜这几样观察工具,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并适当进行演示讲解,教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并让他们反复练习,以提高操作技能,增强实验能力。
四、引领多元描述,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必备素养,好的想法要靠好的口才表达出来。表达能力强的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能速成,而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慢慢训练出来的。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在科学课堂中爱说话,若不让他们讲,他们还不高兴,但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描述方式单一,以口头描述为主,口头表达不完整,语言缺少逻辑,甚至词不达意。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精心指导学生口头表达,要引领多元描述,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会用画图、文字、拍照、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描述表达。例如,在教学《石头》一课中,笔者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等不同角度观察石头,引导学生用口头描述、画图等方式记录描述石头的特征,帮助他们习得各种描述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积累表达经验,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让我们充分发挥好主导价值,立足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科学”地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科学素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飞.科学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 (07).
[2]李龙.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0 (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