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每年__B__为我国“防灾减灾日”。
A.4月20日 B.5月12日C.7月15日 D.9月1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__B__起施行。
A.2000年12月1日 B.1998年3月1日C.2003年5月1日 D.2007年8月10日
3.在街上遭遇地震,应抱头迅速到__B__。
A.最近的建筑物内 B.空旷地蹲下C.高楼 D.立交桥
4.发生地震时,在平房人员应迅速头顶保护物向室外跑,来不及可__B__避险。 A.倚靠鱼缸 B.躲在床下或桌子下C.倚靠书柜 D.站在房中央 5.闻到有浓烈的煤气异味,应立即__A__。
A.打开门窗,关掉煤气阀门B.开灯查看,确认煤气泄漏位置 C.打开抽风机,抽走煤气 D.打电话报警求助 6.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是由__A__造成。
A.建筑物倒塌 B.地震的余波C.地震引起的火灾 D.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 7.遭遇洪水袭击来不及撤离时,应_B___。
A.在身上捆绑重物,防止被洪水冲跑B.迅速向屋顶、大树、高墙等处转移 C.以静制动 D.把财物用防水布包裹起来 8.夏天高温天气,从外面大汗淋漓回家,应__B__。
A.用冷水冲洗降温 B.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C.喝冰镇饮料降温 D.将空调开到最大吹风 9.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__B__缓解症状。 A.用热毛巾敷脸 B.用冷毛巾敷脸
C.喂服汽水等冰镇饮料 D.喂服咖啡、红茶等热饮
10.当某位好心人\"有鼻子有眼儿\"地告诉您说\"某时某地要发生某级地震\"时,实际上可能是在散布地震谣言,您能信吗。请问:在以下有关临震预报的发布渠道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
A、来自权威专家 B、地震部门 C、北京市人民政府 11.2009年__A__是第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A.3月30日 B.4月1日C.5月12日 D.6月1日 12.外出旅游入住旅馆后,应该首先__B__。
A.了解附近的商场 B.留意察看逃生通道、安全门,最好试走一次 C.了解景点 D.了解周围的交通状况
13.溺水者被救上岸如无呼吸或摸不到脉搏时,应立即__B__。 A.进行“倒水” B.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 C.检查有无外伤 D.送去医院 14.发生地震时在学校上课,应__B__避险。 A.慌乱跑向教室外
B.迅速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C.蹲在地上
D.坐在座位上不动
15.在郊外遭遇雷电时,应该__A__。 A.及时躲避或尽量找低洼处蹲下
B.停留在空旷地
C.停留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旁 D.停留在广告牌下
16.火场中失去自救能力时,应__B__求救。 A.呼喊 B.敲击身边物品
C.等待 D.想方设法站起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17.辽宁省医疗急救电话是__C__。 A.110 B.119 C.112 D.122
18.辽宁省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刑事、治安案件、自然灾害等报警电话是__D__。 A.122 B.119 C.120 D.110
19.被狗、猫等动物咬(抓)伤后,应立即到医疗门诊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第一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抓)伤后的__C__小时内。 A.6 B.12 C.24 D.48
20.公交车上失火,车门无法开启时,乘客应该__A__。
A.用车上备用的专用铁锤或鞋跟就近打碎车窗,从车窗疏散逃生 B.哭喊
C.打电话给亲人、朋友,问怎么解决 D.挤向车门
21.发现自己家里着火,____C_____措施是不当的?
A、积极进行扑救 B、组织家庭成员及时疏散 C、先抢救财物
22.平时家庭最好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包上可写明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包内一般可放置手电筒、收音机、矿泉水、方便食品、常用药和外伤急救药品等物品。请问:在以下家庭地震应急包内一般应放置物品的三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必要的?(A) A、贵重物品 B、洗漱用品 C、绳索 23.在影剧院遭遇地震,应该__A__。 A.沉着冷静,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 B.乱喊乱叫
C.不顾一切向外跑
D.站在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下面 24.被困电梯内,应__C__。 A.立即扒门爬出 B.点火报警
C.保持镇静,立即用电梯内警铃、对讲机或电话与有关人员联系,等待外部救援 D.烦躁地上下跳动
25.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__A__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为3~15天。 A.蚊子 B.老鼠 C.苍蝇 D.蟑螂
26.禽流感病毒可通过__A__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都可以被感染。 A.消化道和呼吸道 B.空气
C.食用煮熟的禽肉 D.食用煮熟的禽蛋
27.大型活动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应__A__。 A.按顺序迅速撤离现场 B.争先恐后逃跑 C.围观看热闹 D.原地等待
28.行人不要在街上滑旱冰、__C__等,以免引起事故。
A.散步 B.逛街 C.滑滑板 D.聊天
29.遇险时发出的声音求救信号,是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间隔__C__分钟后重复。 A.3 B.10 C.1 D.5
30.如发现或怀疑伤员有脊柱骨折时,搬动应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伤情,应__C__。 A.使用软担架
B.1人抱胸、1人抬腿的方式搬动
C.由3人-4人托扶伤员的头部、背部、臀部、腿部,抬平放在平板上,然后用布带将伤员固定后搬送
D.不顾一切尽快送往就近医院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31.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通常有效的避险方法有_A_B_C_。 A.向屋顶转移
B.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
C.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 D.原地等待救援
32.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_A_B_C_D_。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33.为防止森林火灾,不要在林区_A_B_C_D_。 A.吸烟 B.烧烤
C.点燃篝火 D.上坟烧纸、燃放鞭炮 34.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有_A_B_D_。
A.十滴水 B.仁丹 C.保济丸 D.清凉油 35.手足口病个人正确防护措施是_A_B_C_D_。
A.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B.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C.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D.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6.行人横过马路时,应该_A_B_C_。 A.行走在人行道内,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边行走 B.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红灯停、绿灯行
C.有人行过街天桥或隧道的须走过街天桥或隧道 D.追逐猛跑、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 37.遭遇绑架,正确的应对方法有_A_B_C_D_。
A.保持镇静和清醒,不要惊慌,不要顶撞犯罪分子,防止事态激化 B.尽可能了解自己所处位置
C.观察形势,设法传递信息或留下标记,让情况传递出去 D.找借口离开现场,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逃脱 38.游乐设施出现非正常情况停机时,应该_A_B_D_。 A.保持镇静 B.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C.解除安全带 D.等待救援
39.野营时应_A_B_C_D_避免遭遇崩塌、滑坡。 A.避开沟壑 B.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
C.避开陡峭的悬崖 D.避开潮湿的、有裂缝的山坡 40.学校发生火灾时,学生_A_B_C_D_。 A.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不要推拉、拥挤、防止踩踏造成伤亡 C.利用衣、物等捂住鼻子、弯腰和匍匐前行
D.如果被困,要靠近走廊、窗口、大声呼救或挥动衣物等发出求救信号 防震减灾试题(一) 防震减灾方针政策
1. 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2. 我国地震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地震监测; (2)地震预报; (3)震害防御; (4)地震应急;(5)地震救灾与重建。 3.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
答: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中国地震局是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是辖区省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地、县地震局(办)是辖区基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4. 我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答:中国地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职责,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在“以中国地震局为主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下,统一管理和协调辖区防震减灾工作。地(市)、县(市)地震部门在“以地(市)、县(市)政府领导为主、上级地震部门指导”的管理体制下,管理辖区防震减灾工作。
5.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6. 我国第一个防震减灾示范区在哪里?
答:福建省闽南地区,包括福州、泉州和漳州等地。
7. 我国第一个进行防震减灾强化宣传的地区在哪里、什么时间?
答:甘肃省临泽县。1995年,甘肃省委和省地震局根据中宣部和国家地震局的指示,在张掖行署的指导下由临泽县委和县政府实施的。 8. 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作用。 9. 我国20世纪第5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 答:1988年。
10.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答: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11.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具体措施:(1)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3)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4)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5)努力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6)制定好地震应急预案;(7)增强地震后恢复重建能力;(8)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12. 为什么说城市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
答: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中地。城市地震灾害往往人员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广。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人们的生活、生产相互依赖性增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例如供水、供电、供气系统遭到破坏,就难以保证灾后人们的基本生活。 城市地震灾害具有连续性。易引起次生灾害和信息储备系统毁坏从而造成社会动荡。 城市地震也易于造成地震心理灾害,形成盲目避震、谣言传播,引起社会混乱。 13. 防震减灾的涵义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高度概括。
14. 为什么要搞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答: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去引起社会混乱;绝大多数公众或部分领导部门尚不知道震前、震时自己应做些什么才能对防震减灾作出贡献。而目前有关地震书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很强、公众很难理解的专家语言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大力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识的民众,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和抗御地震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有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减少无震损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行列,促进地震科技发展。
15.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 答: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16. 我国农村防震减灾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答:(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2)逐步改变农村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代替传统的对抗震不利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方法;(3)加强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使防震减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17. 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18. 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1)在遭遇破坏性地震时,能切实保障城市要害系统安全,保障震后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2)城市生命线工程应基本不受影响;(3)重要工矿企业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不致严重破坏或能够迅速恢复其功能;(4)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重要设施不致产生严重后果;(5)对量大、面广的居民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和指挥部门的建筑物不致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
19. 什么是地震对策?
答:地震对策是人类旨在减轻地震自然灾害、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战术。
20. 我国“十一五”阶段目标是?
答:到2010年,大城市及城市群率先达到基本抗御6.0级地震的目标要求;建成15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工作;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发展2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初步建立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生活和医疗救助;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地震科研与技术研发基地,完善中国大陆及领海数字化地震观测,并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实现密集台阵观测,全面提升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地震预报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1.把大城市和城市群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 2.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发展水平。 3.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21. 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加强基础信息调查,有重点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1.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 2.建立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 3.提高地震趋势预测和短临预报水平。 4.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
5.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示范力度。 6.强化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管理。 7.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8.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22. 我国“十一五”期间战略行动是什么?
答:“十一五”期间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将继续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落实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推动防震减灾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实施国家地震安全工程,实现“十一五”阶段目标。 23. 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是是什么?
答:在中国大陆建设或扩建测震、强震动、重力、地磁、地电、地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背景场观测系统,在中国海域建设海洋地震观测系统,在我国重要火山区建设火山观测系统,完善地震活动构造及活断层探测系统,建设壳幔精细结构探测系统,以获取地震背景场基础信息。 24. 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是什么? 答:在中国大陆选择两个地震活动性高且地质构造差异显著的典型区域,建设测震和地震前兆密集观测系统,建设地震活动构造精细探测系统,建设地震孕震实验室和地震数值模拟实验室,建设地震预测系统和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 25. 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是什么?
答: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地震健康诊断系统和震害预测系统,实施城市群与大城市震害防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国家灾害性地震、海啸、火山等预警系统,建设灾情速报与监控系统,构建地震应急联动协同平台,完善国家地震救援装备和救援培训基地,提升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能力。 26. 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什么? 答:完善中国地震通信和数据处理分析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震数据信息灾难备份,建设地震观测实验室,建设地壳运动观测实验室,建设国家防灾高等教育基地,完善国家和区域防震减灾中心,推进标准和计量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地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27. 我国2006—2020年的保障措施是?
答:1)、 加强法制建设。
2)、 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3)、 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4)、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8. 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目标是什么,何时提出?
答:“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这就是我国1994年提出来的未来的十年防震减灾目标。
29. 如何理解防震减灾十年目标中“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答:目标中提出的抗御能力是指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1)各级政府组织、指挥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2)社会各界群众承受地震事件的能力;(3)地震监测预报能力;(4)各类建筑物、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
30. 全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由谁提出,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防震减灾试题(二)
1. 抗震防灾对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 2. 抗震防灾规划有哪几个层次?
答: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规划;单位抗震防灾对策;人流集中场所及特殊行业的抗震防灾应急预案。 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区划、建筑工程震害预测及防灾对策四部分以及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前三者是基础性工作,是编制规划和对策的依据,抗震防灾规划的重点是防灾对策。 4. 抗震防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一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预做准备,减少损失”和“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二是突出“四个立足点”,即在指导思想上,要立足于平时和震时的结合,使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灾对策上,要立足于突发性地震和大震、夜震。做到有备无患,临震不乱,防患于未然;在应急措施上,要立足于自救和互救.争取最佳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在恢复重建上,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 5. 什么是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答:减轻区域地震灾害的对策是制定和实施“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超越行政区划界域的特定区域内减轻地震灾害的高层次的、战略性的综合对策,它的内容包括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管理的、科学技术的各项减灾措施,既有点、线、面相结合,又有“条块”结合,上下左右结合和远近期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6. 开展村镇抗震工作是第几次全国抗震工作会上提出来的?
答:是1986年月28日在唐山召开的全国第八次抗震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
7. 抗震防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多少? 答: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8. 抗震防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平震结合,全面规划,综合防御。 9. 抗震防灾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答:在遭遇地震破坏时,保障城市要害系统的安全,保障震后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应基本不受影响,重要工矿企业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不致严重破坏或能迅速恢复生产;对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的重要设施不致产生严重后果;对量大面广的居住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指挥部门不致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 法律法规知识
10. 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最高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由哪个机关制定颁布,何时开始生效?
答: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施行。
11. 关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如何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12. 什么是《防震减灾法》规定的重大建设工程?
答: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关于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是如何规定的?
答:《防震减灾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1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几级,分别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15. 防震减灾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六条关于地震应急预案是如何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17. 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并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五十条规定: 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并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和接收与救治;
(三)迅速组织抢修毁损的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四)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者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五)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六)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18. 哪些资料应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土地、气象、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和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复核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19.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具备哪些条件,方可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申请领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与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相适应的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震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条件。
20.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规定,哪些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防震减灾试题(三)
1.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分为几级,分别由哪些机关审批?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是全国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资质的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部门,负责丙级资质的审批,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2.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持有一级执业资格证书6人以上,其中地震、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必须各有2人以上; (二)具有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装备及地震安全性评价专用软件系统,并具备相应的实验、测试、分析能力;
(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
(四)具有独立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编写评价报告的能力; (五)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 (六)具有健全的质量、技术管理制度。
3.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持有一级、二级执业资格证书各3人以上,其中地震、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必须各有2人以上; (二)具有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装备及地震安全性评价专用软件系统,并具备相应的实验、测试、分析能力;
(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
(四)具有独立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编写评价报告的能力; (五)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 (六)有健全的质量、技术管理制度。
4.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持有二级以上执业资格证书4人以上,其中地震、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必须各有1人以上;
(二)具有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装备及地震安全性评价专用软件系统; (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6人;
(四)具有独立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编写工作报告的能力; (五)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 (六)有健全的质量、技术管理制度。
5. 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持证单位的从业范围是什么?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持证单位的从业范围是:全国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地震动参数复核及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鉴定、震害预测等有关工作。
地震安全性评价乙级资质证书持证单位的从业范围是:全国范围内除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以外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
性评价和地震动参数复核及1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地震安全性评价丙级资质证书持证单位的从业范围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的地震动参数复核工作。
6.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供哪些资料? 答: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单位所有制性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法人代表与技术负责人的有关证明材料; (四)主要技术人员情况; (五)主要设备; (六)单位资历。
申请甲、乙级资质证书,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审核。审核部门应当对申请单位的资质条件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供核实意见。
国务院部委的直属机构申请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供申请资料。
7.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供哪些资料? 答: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执业资格证书申请表; (二)工作资历和主要业绩; (三)所在单位的审核意见;
(四)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考试合格证书。
8. 地震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内容? 答:地震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法定职责的履行情况; (三)现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四)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的合法性; (五)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
(六)行政执法中违法行政行为或者失职行为的查处情况;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制监督事项。
9. 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地震行政复议?
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本规定申请地震行政复议: (一)对地震行政机关作出的赔偿损失、责令改正、恢复原状等行政决定不服的; (二)对地震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三)对地震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资格证、资质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地震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资格证、资质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地震行政机关审批、登记等事项,地震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五)认为地震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10. 地震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哪些事项? 答:地震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如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申请地震行政复议的主要请求和理由;
(四)地震行政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五)地震行政复议结论;
(六)不服地震行政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 (七)作出地震行政复议决定的时间。
11.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包括什么? 答:地震行政执法内容包括: (一)地震行政检查; (二)地震行政许可; (三)地震行政确认; (四)地震行政处罚; (五)地震行政奖励;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地震行政执法行为。 12.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二)地震活动环境评价;
(三)地震地质构造评价;
(四)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 (五)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六)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13.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那些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答: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 (三)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14. 《防震减灾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答:《防震减灾法》是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它主要调整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5. 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由哪一级领导批准,何时批准,国家地震局何时发布的? 答:由国务院在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发布。 16. 《防震减灾法》与公民有何关系?
答:制定和实施《防震减灾法》的根本目的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次序发展。它的贯彻实施与每个公民有关。 《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公民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对公民的规定主要有:任何个人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个人不得向社会散步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评审结果;国家鼓励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除了上述与公民直接有关的条文外,更多的是规范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为的条文。如果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按照《防震减灾法》规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可有效地提高我国防震减灾整体能力,达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17. 《防震减灾法》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是怎样规定的?
答:《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观测环境”。《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 18. 讲出《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目(1990)》适用范围? 答:(1)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2)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3)制定减轻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19. 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二作的工程和地区有哪些?
答:(l)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2)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3)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4)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20.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管理权限?
答:省、设区的市(地)人民政府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1.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是怎样设防的?
答:应当按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标示的烈度值进行抗震设防。
22. 什么样的工程建设场地和区域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答:(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23.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中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开发区及有关工程建设场地的区域、进场区地震地质,活动性评价、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确定、厂址周围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内容。
24.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涉及到的其他主管部门有哪些? 答:有计划、建设、规划、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门。
25.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须经什么机构评定?
答: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须经受理该行政许可的同级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定。
26. 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答:由省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
27. 工程建设场地的抗震设防标准由什么部门审定?
答: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一) 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 (三) 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
28. 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应在什么时间完成地震灾害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评定工作? 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29.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的纪律。
答:必须出示执法证件和佩带标志,使用省统一印制的执法文书、罚没收据。 30.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颁布于何时.何时生效?
答: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令第172号颁布,1995年4月l日起施行。
防震减灾试题(四)
1. 颁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的管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2.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地震应急、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的涵义是什么?
答:(1)地震应急: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行动。
(2)破坏性地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3)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对抗行动的地震事件。
(4)生命线工程:对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
(5)次生灾害源: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水坝、堤岸等。
3.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对地震临震预报有何规定?
答:地震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发布地震预报。
4.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规定的临震应急期为多长时间? 答: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延长10日。
5.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对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做了什么规定?
答:因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的需要,可以在灾区实行特别管制措施。特别管制措施不同于军事管制意义上的戒严措施,也不是一般的应急措施,这一措施体现了对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6. 发布地震预报法规的意义是什么?
答: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7. 我国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答: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发布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8. 地震预报的发布有什么具体规定?
国务院批准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张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首都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中国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9.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防震减灾发》施行以来,为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防震减灾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2008年12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防震减灾法》修订案,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经修订的《防震减灾法》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制度更加健全,必将为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地震基本知识
10. 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11. 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12. 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3. 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14.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15. 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16. 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17. 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8. 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9. 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20. 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21. 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震原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22. 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
答: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
23. 构造地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能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2)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
(3)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4)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24. 什么叫极震区?
答: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25. 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26.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答: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7. 什么叫破坏性地震?
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28.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 度、地质构造和岩石等因素有关。
29. 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有多深? 答: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
30.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
31. 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32.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近代的地震仪约在18世纪九十年代才制成,其原理与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33. 什么是震源、震源区、震中、震中区? 答:地球内部地震的发源地叫做震源。震源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也是地球内部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理论上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称为震源区。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与震源的概念相类似,实际上震中也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34. 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一是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宏观震中;二是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或仪器震中。由于受震源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宏观震中并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35. 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三大要素。
答: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数据,称为震源参数或地震要素,包括地震的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发震时刻(常用世界时或地方时间表示,我国用北京时间)、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常用千米表示)、地震能量和表示地震受力情况的震源机制等。前三要素是地震的三大要素。
36. 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37.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答: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或设想。的确,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还有待探讨,但已经认识到的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总是那里的岩石发生了破裂,特别是要把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产生震动。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最刚硬的部分--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层里面。那里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成为震源,震动从这里开始。
38. 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9. 地震时为什么地面先颠簸后摇晃?
答:地震时先颠簸后摇晃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另一类沿地表面和岩层表面传播,称面波。体波又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的快先到地表,在1—20公里间,速度为7—8公里/秒,而横波才4—5公里/秒,面波最慢只有3公里/秒。由于纵波行进时波形的物理特点引起地面物体上下颠簸,也就使人感到先是上下动。横波慢,后到之,它的波形特点是使物体左右摇晃。所以,人觉得上下动后,左右动,连贯起来便是地震来了先颠簸后摇晃了。
40. 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答: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