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相结合培养体系研究

2021-07-05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相结合培养体系研究

作者:丁纯

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

摘 要 巴西世界杯的结束使得我国足球从业人员再一次看到了我国与世界足球高水平国家存在现实的差距。纵观本届世界杯比赛,足球节奏越来越快,前场压迫越发激烈,更为明显的是各国在本届比赛中很好的完成了新老接替换代,这些新人的出现归功于各国科学系统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国外足球青训营培养模式并与我国校园足球相结合,使得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展与青训营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可持续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校园足球 青训营 培养体系 一、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足球发展来看,校园足球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储备最大的群体之一,我国近几年在校园足球开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但足球青少年的培养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协调配合共同去建立发展的,因此我国现阶段校园足球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校园足球开展初期,体育与教育之间冲突较为明显。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来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基础,从学校到家长对于学习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进行足球运动,其实足球运动所带来品质方面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因此,协调好教育和体育关系,改善人们对于体育观念,对于足球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校园足球发展的前提。

(二)校园足球开展中需要完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校园足球的开展不应该是简单的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比赛,对于青少年在从事足球学习同时或者学生今后个人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能力保证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青少年进行校园足球参与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球员管理制度,对每一名参与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于有良好足球天赋的球员或对于足球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长期跟踪监控。与此同时,在进行校园足球联赛中严格制定比赛管理体系,大力倡导足球联赛文化,杜绝一切负面问题出现在校园足球开展之中,使校园足球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校园足球开展中教练员,师资水平能力有限。优秀青少年的成长与优秀教练员科学严格的训练指导分不开的,但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园中有过专业足球训练经历的教练员数量仍非常的少,国家对于这些基础教练员的业务培训的普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二、我国青少年训练营开展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相比较国外足球发达国家青训营开展程度,目前我国青少年训练营开展方面比较缓慢,形式比较单一,并且在青训营开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1.青训营发展规划,培养方向不明确。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发展规划方面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2.传统的青训营培养模式过于陈旧。我国的青训营模式过于老化。俱乐部梯队培养,足球学校,业余体校等培养方式依然被我国青训营所采用;3.青训营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4.青训营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学生选材,年龄注册,文化教育,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严重不足;5.青训营发展规划建设中社会资金力量不足,缺乏青训营与商业模式的结合;6.青训营缺乏精神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结合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足球管理体制及现状来看,校园足球与青训营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将会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途径起到一定的影响。具体从几个方面开展:1.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体教结合问题.学生利用每周课余时间或假期的时间到训练营中进行正规系统的强化训练,将足球训练开展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弱化,使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职业规划;2.完善青少年培养管理系统,使青训营与校园足球之间存在的问题相互弥补,并且通过训练营可以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选材和运动员注册管理;3.通过青训营和校园足球的结合,为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搭建更多的展现平台,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4.将青训营中高水平教练与足球指导员引入校园,为校园足球作指导,解决校园足球中的师资水平问题;5将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有效结合,使青训营的专业足球氛围融合到校园足球之中,更广泛地让足球在校园中的传播。 四、结论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完成的,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青训营培养模式很好的协调。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培养体系对于我国更好的发展青少年后备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具备庞大的青少年足球基础后国家的足球水平才能够与世界高水平差距渐渐的减小,我国足球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丹.球类项目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Basic Training[M].德国足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徐金山.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81-84. [4] 刘广迎.黑白足球:关于中国足球的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65. [5] 袁野,孟宁,魏亮.中国足球的改革与未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 [6] 马成全,颜中杰,娇洪申.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理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7] 顾晨光.软约束与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成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2(3):158-160.

[8] 毕进杰,梁进.中国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0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