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班级:09美本4班
姓名:王玺文 学号:200950440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但发展到今天,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被放大;本文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着重从人力资本因素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希望能够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马克思对劳动力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是会有损耗的。因此,必须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它重新恢复生产出来并提高升级。所谓劳动力再生产,是指劳动者通过个人消费把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劳动能力重新生产和恢复起来。它包括劳动者自身体力和智力的恢复和更新、劳动技能的积累、以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一代一代不断更替的培养或补充。它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的恢复和更新,劳动技能的积累;一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一般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劳动力的简单恢复和数量上的简单补充(通过人口增长);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力质量或素质的提高己构成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核心。在当今中国,城市劳动力由于长期受到政策保护,不仅收入高并且享有许多特权;而农村劳动力则长期处在低收入、无保护的状态中。从人力资本因素考量农村劳动力低于城市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1、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体制,在教育投入上城乡存在极大的差别。 (1)国家基础教育投入,政策是偏向城市。农村拥有80%的人口,却只占全国义务教育经费的55%左右。城市义务教育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却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据统计,1995~1999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财政拨款的比例为53.5%,教育费附加、集资、学杂费(包括按规定的和违规收取的)约占经费总投入量的40%;而在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中央财政支出仅占1.5%~2%,省级财政投入约为11%,一般不超过20%,乡镇一级高达78%左右。然而许多基层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甚至出现数额可观的赤字,这必然导致城乡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显著差别。
从师资质量来看,城市普通小学教师总数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为40.94%,而农村只有20.25%,城市比农村高出一倍以上,普通中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则超出更多。除此以外,其他的一些软硬件因素,如图书馆藏书、体育设施等等,城乡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2)农民家庭收入水平,限制了农村家庭对教育进行的投资。近年来,受教育费用日益上涨,学费占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例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居然高达164.6%,有的家庭往往倾尽一年的家庭收入也不够支付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就连中小学教育的费用也难以承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与受教育费用的日益上涨必然威胁到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 2、教育投资不足影响城乡居民的挣得能力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将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挣得能力从而收入的差异,如此反复形成一个恶性循
环。微观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将根据边际原则支付各种要素报酬,劳动力的劳动报酬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尽管实际不严格相等,但至少反映了这种趋势。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单位时间的产出越多,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即报酬越高。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已经成为影响他们收入的重要因素。首先,无论是在农业部门还是非农部门工作,无论在农村劳动还是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教育都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率;其次,教育也会影响农民移民到城市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劳动力的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年。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上升为5.8和9.5年,两者的差距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再次,教育的提高,也能得到显著的回报。据资料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3.5%至5.5%。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时间增加4年,达到城市的水平,则城乡工人的收入差距将会减少15%-20%。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在农业活动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上学的回报将会增加。 3、教育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可能性
“人力资源显然既有量的方面又有质的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质量投资,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劳动力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以及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这在中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往外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决定了他们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种进行工作,而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种。大量的低层次劳动力也易造成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在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处于劣势,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
4、城乡教育差距导致了现代文明成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断层
种种现象表明,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城市文明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轨。一方面,农民成为与现代经济格格不入的族群。他们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对于现代文明成果也持排斥态度,社会上出现了“民工是城市的农民”的说法,就是说即使让农民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并不清楚,甚至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要么蛮干,要么默默承受。在保障自身权益方面,我国农民长期没有“话语”。不是他们不想要自己的权益,而是不懂权益是什么,不懂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权益。更谈不上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理念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等这些高级问题了。
因此说,教育不平等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教育等人力投资方面的不平等状况若得不到根本性改变,那么在今后几年中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可能在所难免。如马歇尔所强调的,“这种祸害是积累性的。一代儿童的吃得愈坏,他们到了成年所赚的工资愈少,而适当满足他们子女的物质需要的能力也愈小,如此相沿,一代不如一代。此外,他们的能力发展得愈不充分,则他们对发展他们子女的才能愈不重视,因此,他们这样做的动力也愈小。”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从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或者说农民劳动力价值)出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谋生能力。一是要加快农业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二是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