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
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断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从中心思想的表达人手。 文章由段落构成,每个段落表达一定意义,这样段落就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段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单独成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XXX崇敬和赞美之情,如杨朔的《荔枝蜜》,从“我”过去总不太喜欢蜜蜂的原因写到“我”看到荔枝林,吃到荔枝蜜,不觉对蜜蜂动了情,再写看到蜜蜂酿蜜的情景,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至此文章完成了对蜜蜂的描写赞美。按常规写法,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下一段落,由蜜蜂酿蜜推及到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建设新生活,从而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
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这一段实际上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段,那文章的主题仅仅是赞美蜜蜂而已,主题肤浅,意境也不开阔。有了这一段,文章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可见,有的段落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深化主题服务的。
二、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入手。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较为完整的意义段组成的,段落如何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仅是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是作者构思的结果。因此段落体现在结构上的功能主要有: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如冰心的《小橘灯》开头一段:“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表明追叙开始,结尾一段:“但是从那个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表明叙完往事,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严谨。又如,《松树的风格》第2段先强调作者对松树的敬佩心清由来已久,再概括古人对松树的赞美,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松树风格的赞颂,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
三、从文章的感情抒发入手。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比如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短短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交代了写作缘由、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用“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首段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也表达了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文章最后更是这种感情的升华。不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尽忠民族和人民,尽忠共产主义来报答母亲的决心,读来不能不令人感动,这正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四、从文章的内容需要入手。 作者有时特意安排一些段落,来使文章表达的内容更完整更丰富。如《一个女市长的遗愿》,作者在叙述女市长遗愿时,特意用3个段落补叙了女市长原来的身体情况、年龄、两年多来的政绩和操劳,其目的是交代女市长早逝的原因,渲染了凝重的气氛。又如《松树的风格》,开头用一大段文字交代写作原因、写作目的,一方面是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段落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某一个段落来说,其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既是为了主题的表达,也是为了结构的需要,理解时切不可取其一点而忽视另一点,要全面综合分析。比如魏巍同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以议论、抒情起笔,中间以议论、抒情过渡,结尾又以议论、抒情结束,在段落的安排上可谓独具匠心。开头以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写在朝鲜的深切感受,以激发读者共鸣,在内容上点明题意,在结构上提纲挈领,在感情上奠定基调;文中每叙述一个事例后的一段议论、抒情把感情逐步推向高潮,在结构上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最后又有一大段的议论。抒情,不仅深化了主题,又呼应了开头。这样的段落安排不仅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和伟大精神跃然纸上,就是作者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尊敬之情也令人感动。当然理解的功能,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理解最主要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