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
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荆葱兰史泽源
内容提要:为尽早完成恢复工业生产能力的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初 期东北局领导城市国公营企业开展了一场以增产和节约为主题的大规模工 人生产运动。运动中,城市国公营企业通过深入宣传动员、鼓励技术革 新、制定规章制度及完善福利待遇等举措,不仅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建设热情,做足了计划性生产准 备,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了学习榜样。运动最终奠定了东北的新中国工业 基地地位,并对东北城市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工 业基地
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便做出了 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指 示,并强调“关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问题,必须确定:第一是国营工业的 生产”。®从全国范围看,中共最早实现了对东北城市的解放与接管,恢复 和发展东北国公营企业生产,不仅是东北的首要问题,对于全国亦具有重 *
* 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家培育项目“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城市发展
与社会转型研究(1949 ~ 1957)”(1706)、大连理工大学新思想专项“*新
MLMJA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①
以东北城市振兴为视角”(
DUT18RW50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8页。
1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要示范作用。同时,由于近代东北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党中央很早 便提出了率先把东北建设成新中国工业基地,并通过东北支援全国实现工 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然而,由于久经战乱,1948年东北工业产值已锐减 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五分之一。加之国公营厂矿人员尚未完成从战时状态向 正常生产状态的转变,产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这种状况下,东 北工业自身发展已是困难重重,更不用谈承担起党中央赋予的历史重托。 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东北局在城市国公营企业中开展了一场以增产和 节约为主题的大规模工人生产运动。经过这场运动,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 不仅大幅提高了自身生产能力,而且成功奠定了东北的新中国工业基地地 位。目前学界关于增产节约运动的研究已为数不少,然而多是从全国角度 或以上海市为例进行梳理与反思,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发 源地”东北地区却鲜有关注。®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 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剖析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总结这场运动对东北城市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肩负的
重任与面对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东北工业,尤其是城市国公营企业给予了极高期 望,希望通过东北的率先发展,为全国做出榜样,并待东北工业基地建成 后,支援全国工业发展。然而,东北当时的实际工业面貌,却表现得同这一设想相去甚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承担着建设新中国工业基地的历 史重任
依靠大力发展城市国公营企业,把东北建设成新中国工业基地的设想
①李志英:《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双面相——
基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考察(1949 ~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业企业的
1966)》,《晋阳学刊》2017年第2期;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初探》,《中 州学刊》2005年第6期;林超超:《生产线上的革命一径及特点——
劳动竞赛》,《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朱婷:《1950年代上海国营企业技术发展的路
以国营纺织企业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等等。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7月,时任东北局副书记的李富春 便提出了在经营好国公营企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引领者的基础上,“有 步骤地使东北地区实现工业化,从而推进全国工业化的进程”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访苏归国,途经东北参观城市国公营企业后, 更是在东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直接指出:“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 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出专家。”®
党中央之所以如此看重东北,并将其视作巩固全国工业化的重要基 地,首先缘于当时东北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地位。“东北地区是 当时唯一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大工业基础的根据地,是当时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由于受战争的影响,东北的钢、铁、酸碱、纺织等工业品产 量,比起1940年前后的最高点虽有了大幅度的缩减,但在全国仍处于举足 轻重的地位。”®其次得益于东北的政治经济环境。从全国范围看,中共率 先实现了对东北各大城市的解放与接管,为其更早把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解放前东北地区日伪、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众 多,在中共将其没收后,国公营经济已在东北占据重要地位。中央迫切希 望东北能够发展好代表新社会的国公营经济,为全国做出表率。正如毛泽 东在参观哈尔滨车辆厂时所强调的,“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 这个厂又是全市最大的厂子,所以应给全国做出好样子”。®最后,地缘政 治及国际环境等因素,也是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东北的重要原因。中国作 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特别是“一边倒”外交方针基本确定后,东 北地区由于背靠苏联,在接受苏方援建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优势。同时,考虑到资源、军事等因素,东北地区也理应被作为优先发展 区域。®
(二)战后东北工业的衰败状况亟待扭转
然而,当时东北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久经战
①②③④⑤
《李富春选集》,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第6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一九七六)》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3,第99页。
房维中:《李富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353 ~354页。《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一九七六)》第1卷,第96~97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298页。
3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事的东北工业已是满目疮痍,不复当年盛况。“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 由于经过战争的摧残和敌人的有意破坏,几乎所有的工厂、矿山都陷于 瘫痪,设备残缺,人员流散。电厂停工,煤矿停产,交通中断。据不完 全统计,仅机器就损失了四万零二百六十九件,发电能力损失一百五十 三万千瓦。据国外的统计,抗日战争以后东北地区工业机械设备的损失 达八至十亿美元。”®除了工业设备的大量损失,技术人才也流失严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侨在东北技术人员中居于主导地位。战后,“日 侨中的技术人员大部分走了,留下的技术人员在土改中又没有注意保护 和使用,反而受到侵犯,使这一部分人中又走了一些;再加上战争环境 的动荡不安,造成东北地区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流失了”。®新中国成立 初期主管国家财政的陈云也意识到了东北的技术人员流失问题:“鞍 山、本溪钢铁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但技师只占全国百分之二十五; 关内钢铁产量占百分之二十,但技师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五。煤、电工 业也以东北为多,但技师也是关内多东北少。”®这些问题必然导致企 业产能大幅下降。如以铁矿生产为例,1940年,东北铁矿石产量便已 达到300万吨,而1949年,东北、华北各全国重要矿场预计合计产量 仅为50万吨。除此之外,煤、石油、铁、钢、铜产量均缩水严重。据 统计,1948年末东北全境解放时,东北工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仅为1943 年的20%。®
另一方面,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尚未实现由战时状态向正常生产状 态的转变,产销过程中存在的浪费问题甚是惊人。在战时条件下,一切 工业生产均以支援战争为中心,各工厂实行供给制,生产成本及利润问 题常被忽视。然而在战事基本结束后,随着经济建设日渐成为城市的中 心主题,工矿生产也必须实现由供给制向工资制、经济核算制的转变, 并走上企业化的发展道路。东北局早在1948年7月便预见性地注意到了 这一重要问题,王首道在该月召开的东北局城工会议上提出:“我们要
①②③④
房维中:《李富春传》,第354页。房维中:《李富春传》,第363页。
《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56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 ~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
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第11、848页。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管好工业,必须坚决改善经营与管理工作,实行管理民主化与贯彻企业 化的原则,达到‘原料足、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销路广’的目 的。企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经济核算制度,就是要制定精密的生产 计划,实行从管理原料、材料、生产到成品推销的全过程的经济核算制 度。”® 8月,陈云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强调:“管 理工厂,经营工厂,第一要企业化。工厂不是机关,也不是部队,开 工厂就要像开工厂的样子,一定要有经济核算,考核成本,计算原料 和机器消耗。” ®
然而,在这一任务提出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离执 行经济核算的目标仍相去甚远,显著地体现为产销过程中暴露的一系列严 重问题。如吉林省二道甸子金矿在检查后发现,在建设、生产与购置器材 方面浪费竟逾100亿元,占总投资的1/8。®原材料浪费问题绝非个案,而 是普遍地存在于各城市国公营厂矿之中。除此之外,质量不过关,冗员现 象普遍,资金周转慢,因漏水、火灾导致的意外损失现象也比比皆是。这 使得1949年7月末东北工业部在对各局厂矿进行广泛调查后,不得不得出 “目前在国营工业存在着严重的、普遍的惊人浪费,造成国家财产莫大的 损失”的严峻结论。®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东北国公营企业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尤其 是在其他工业主产区生产能力日渐恢复,全国交通运输线逐渐畅通的背景 下。“东北的重工业,钢铁工业虽已开始恢复一部,但制成成品适应市场 需要还做得很差,以致制成的钢块、铁块堆存,资金不能周转;东北的 煤,产量虽大而质量尚未完全解决,因销路不大,现已堆积很多。”®这般 窘境表明,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自身发展已是困难重重,更不用谈承担起 成为新中国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
①②③④⑤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黑龙江人 《陈云文选》第1卷,第366页。
吉林省档案馆编印《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第1册,1985,第560页。《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192页。
民出版社,1988,第76页。
辽宁省档案馆等编《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第 121 页。
5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
发端与主要内容
1949年下半年,国公营企业产销过程中暴露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立刻 引起了东北局的高度关注。东北局在掌握基本情况后,确定了问题的根源 所在,并决定通过广泛发动国公营企业工人参加增产节约运动的方式,扭 转生产困局。
(一)运动的发端
经过深人调研后,东北局将问题的主因归结为企业中经济核算制的缺 失,即“产生以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除客观上因为技术人员缺乏,设备 器材原料来源困难,及我们缺乏经验外,主要是由于我们许多领导干部没 有真正认识到经济核算的重要性”。®然而在生产中建立经济核算制绝非易 事。所谓经济核算,“简单理解就是计算、统计、算经济账的意思,借此 达到用最少投人获取最大产出的经济效果”。®列宁最早把这一思想运用在 社会主义生产中。他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实现“依照经济核算的原则 来进行有利而不致亏损的经营”,®并在实践中收效明显,加速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在之后的苏联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币制、信贷制度、税制、工业 辅助金制度、经理基金制度、工人奖励制度等各种制度建设及斯达汉诺夫 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开展,经济核算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实质上已 经成为苏联有计划地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方法。
可以看出,实行经济核算制要取决于不少条件,而首要的是确定生产 定额。在东北地区,最早实行普遍定额管理的是伪满企业,解放前也称 “伪满定额”或“旧的所谓‘标准定额’”®。然而,由于长期战乱,多数 生产资料已经丢失或残缺不全,同时在解放后继续沿用“伪满标准”,也
①③④⑤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195页。
林超超:《苏联经济核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史林》2016年第1期。吴君实:《经济核算制概论》,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1,第8页。
雅•科伦诺德:《经济核算制原理》,杨敬年译,十月出版社,1953,第2页。《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255页。
②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难以反映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优越性。除此之外,通过工程师和专家对机 器状况的准确测度,也是确定定额的基本方法,但当时东北地区的专家人 数及结构也难以承担起确定全部厂矿准确定额的任务。
在东北局因定额问题无法解决而难以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时候,国公营 企业中自发的创造生产纪录事件引起了领导者的关注。1949年8月,沈阳 第三机器厂工人张尚举和赵国有在生产中大幅缩短了车床划线和车“塔 轮”时间,“张、赵二人的新纪录象春天响了一声雷,全厂立时都传遍 了”。®在厂矿的宣传下,立即涌现了一批新纪录。次月,东北工业部提 出:“我们要各式各样的新纪录,经过创造新纪录,发动群众性自下而上 的制定各种定额,以便把我们经济核算制打下初步基础。”®
这一方法很快得到了东北局的高度肯定。9月发布的《东北局关于贯 彻工业部“继续贯彻经济核算制的指示”与“开展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 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我们要求产品多、质量好、资 金周转快、成本低,我们要求突破现状,创造经济建设中各个部门的、各 式各样的新纪录,以便在这个基础上达到定额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并改 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为经济核算制与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打下初步基 础。”®《决定》明显反映出东北局的増产节约意图,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 要途径,就是在创造新纪录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并为经济核算制的实行打 下基础。同时,《决定》的发布也标志着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 动的正式启动。
(二)运动的主要内容
为把增产节约运动发展为一场大规模的工人生产运动,同时在建立经 济核算制的基础上,持续把运动推向前进,并最终实现增产和节约的目 标,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在东北局的有力领导下,在深入宣传动员、鼓励 技术革新、制定规章制度及完善工人福利待遇等方面投人了巨大精力,并 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①②③
《燎原的火焰一
创新纪录运动烈火是怎样点燃起来的》,《人民日报》1949年12月22
日,第3版。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255页。《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222页。
7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1.深入宣传动员,发动工人参与运动
运动开启后,一部分厂矿工人积极参与并涌现出不少生产新纪录,然 而绝大部分企业却没有发动起来。“没有形成广泛群众运动的厂矿,这类 厂矿为数最多。” 一些领导干部和大量工人对“创造新纪录运动的重大意 义还认识不足,而且对于这个运动有着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如看不到新 纪录运动同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教条地认为“伪满定额”不能打破等。 此外,相当一部分工人担心,创造了新纪录,劳动效率提高后,自己将难 逃被裁掉的厄运。由于思想上存在诸多疑惑,不仅大量工人没有参与到运 动中来,他们还对创纪录者冷嘲热讽。“ ‘老赵这小子真光荣,咱二十多个 钟头干的活,他两点二十分就干完啦!这不是打掉咱们饭碗么?’还有的 当面说:‘老赵快快干吧!干死有劳保金。’”®为解决工人思想上存在的疑 虑,使工人在普遍认识到增产节约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踊跃地参与到运动 中来,东北局领导各城市国公营厂矿开展了广泛而深人的宣传动员工作。
具体工作中,东北局首先组织各厂矿主要负责人学习增产节约运动文 件,使他们率先深刻认识到运动的重大意义,并详细了解工人思想上存在 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厂矿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各行政部 门、工人、青年团及工作骨干迅速组建起宣传动员队伍,反复地通过访 问、上课、座谈等形式消除工人群众存在的种种疑虑。其次,为了增强宣 传效果,厂矿多采取集中宣传的方式:“车间所有的宣传力量、宣传工具 都集中使用,统一宣传支部规定的内容。”“在车间里造成一种浓厚的空 气,使工人们所见所听都是这件事,这样对工人的感染力就很强。”®再 次,及时大力宣传典型。争取在第一时间,对运动中出现的杰出模范、先 进工作经验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宣传中还采取正面宣传与反面宣传相结 合的方式,在推介先进经验的同时,避免某些失误反复出现。最后,在宣 传内容上力求通俗。如为使对数字不甚敏感的工人切实了解到增产节约的 重要性,宣传者会特意将数字兑换成实物。当工人看到宣传材料反映,因 废品浪费的2亿9900万元能盖580平方米的一座二层小洋楼时,才认识到
①②③
《东北各企业全面开展创新纪录三个月来创造各种新纪录七百件》,《人民日报》1949 《东北创造生产新纪录的模范赵国有》,《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0日,第6版。宣传员手册编委会编《增产节约宣传经验》,东北人民出版社,1951,第5页。
年11月13日,第2版。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浪费这么多呀!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呀!”®
在宣传媒介方面,口号标语、讨论会、报刊、广播、黑板报、漫画 及文艺表演,均是宣传报道运动发展状况及典型经验的重要方式。尽管 形式多样且各具特色,但在内容上,它们都尽力使用工人读得懂、看得 清、听得明白的方式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 员,工人们在普遍了解增产节约运动的重大意义及其同自身的密切关系 后,踊跃地投身到运动中来。据统计,仅1950年,就有160万工人参与 增产节约运动,并涌现出大批生产模范。®再者,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 一线宣传工作者发现:“在去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动员,今年只用 了二十天的时间就动员起来了。”®这为运动的顺利快速开展,创造了有利 条件。
2.鼓励技术革新,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增产节约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之所以说 它是群众性的,是因为普通工人始终是运动的创新主体。如在1950年2 月,东北工业部奖励新纪录创造者的活动中,“在个人受奖者中,工人占 百分之七十七,生产管理干部占百分之十三强,技术人员占百分之九 强”。®同时,由于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普通工人,这种创新多半是经验性 的,即通过工人在生产线上的反复试验得来。如创纪录运动的代表者赵国 有,就是通过改良车刀样式,大大提高了削塔轮的生产效率。这类技术创 新的优点是便于学习传播,且由于处于经济恢复期,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缺 陷较大,只要认真钻研,多数职工都能在改进生产技术上有所斩获,从而 使多数职工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来,加速了运动的推广。缺点则是工人在试 制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且等到工人技术普遍娴熟后,便失 去了经验性技术革新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开拓技术革新空间,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在运动中采取了 其他两种途径。一是广泛学习苏联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在
①②③④
中南工人出版社编《 增产节约运动经验汇集》第3集,中南工人出版社,1952,第46页。 《去年一年工会工作获成绩全国工会会员近五百万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生产建设事业》,
《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第1版。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第3册,第170页。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奖励新纪录创造者》,《人民日报》1950年2月3日,第2版。
9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接受苏联专家指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50年苏联在华专家120 人中,东北就有92人。®实践中,苏联专家在技术方面的帮助颇为显著。 如困扰了第一玻璃厂半年之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泡切线”问题, 在苏联专家具体帮助之下,五天就解决了。®二是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与 培养。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政策照顾下,东北城市国公 营企业从关内抽掉了大量科学技术人员。仅1949年8月,便从关内招聘到 4000多名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对东北工矿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东北局还加紧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通过签订师 徒合同、加强车间技术学习、成立业余技术学校等方式,提高现有产业队 伍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则通过建立正规大学、技术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 才。如新中国成立头三年,东北地区已经恢复和开办了3所大学、4所专科 学校、16所中等技术学校,其中仅中等技术学校已毕业的技术干部就有2500 多名。®这为当时及后来东北工业持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宝贵的人才基础。随着技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东北工业技术明显提高。如大连油漆 厂改进产品制作工艺后,不仅在8天的时间里增产节约了合17. 4吨粮食的 价值,而且使一等品质量提高了 37. 5%。⑤沈阳工程处制材厂通过改良工 具,使木材加工效率提高了一倍。®类似的例子普遍发生在各东北城市国 公营厂矿中。依靠技术创造,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仅1951年、1952年便 増产节约了分别相当于1600万吨和1131万吨粮食的物资(不包含基本建 设生产)。
3.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生产秩序
在城市国公营厂矿中推行经济核算制是增产节约运动的中心主题,而 落实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通过创纪录等方式确定定额,同样也要求建立各
①②③④⑤©
房维中:《李富春传》,第388页。
陈云涛:《必须虚心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改进工作苏联专家解决第一
玻璃厂“泡切线”问题给我们的启示》,《东北工业》总第97期,1952年。
房维中:《李富春传》,第366页。
《东北工业部决定培养大批工业建设人材昆明电工器材厂提拔的工人干部迅速学会生产 张树棠:《钻研技术改进操作方法八天增产节约粮食十七吨大连油漆厂碳酸钙车间的
管理技术》,《人民日报》1952年4月19日,第1版。成绩》,《东北工业》总第乃期,1951年。
工业部基建处工程室:《集合工人阶级的智慧改进工具沈阳工程处制材厂提高了木材 加工效率一倍》,《东北工业》总第94期,1952年。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种制度,使生产进人规范化、责任化与持续化的发展轨道。实践中,东北 局工业部为从整体上加强生产责任制,在深刻总结运动开始阶段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于1950年2月28日发布了关于“生产责任制”的决定,从计 划、会议、设备、技术、原材料及安全检查等12个方面,对如何建立责任 制做出了基本要求。®其后,东北局又陆续颁布了《对国营企业所属厂矿 建立独立会计制度的意见》《东北人民政府关于公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 指示》《东北工业部基本建设工厂暂行包工条例》等一系列指导生产建设 的基本法案,为各企业实现制度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照。
为了使工人严格依照制度进行生产,仅通过自上而下颁布指令的方式 还难以奏效,还需要从下到上地使制度规章落实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使广大工人掌握和自觉认同制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工矿企业在签订集 体、联系合同,制定技术规程和检验制度的过程中,会广泛发动职工参与 进来,甚至细致到“技术员一条一条念下去,念一条解释一条,仔细询问 每个工人,让大家发表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直到工人实在没有意见了, 才举手通过。在规程通过审核后,再制成正式文件,镶人相框,并举办隆 重的规程颁布仪式,作为全厂的典型示范。®除此之外,为从整体上增强 生产计划性,1949年春,李富春还领导东北财政部编制了东北地区的第一 个国民经济计划,并成立了东北经济计划委员会,从全国范围看这亦是首 例。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一直严格按照经济计划进行 生产。®以上规章及计划的制定,为经济核算制在广大工人中的初步建立, 提供了制度保证。
4.完善福利待遇,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在整个增产节约运动中,东北局一直把发展生产与提高工人待遇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提高工人待遇是发展生产的目的之一,而工人待遇 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实践中,提高工人待遇的具体手段主
①②③
《东北国营工矿加强企业管理普遍建立生产责任制东北工业部发布决定要求所属认真
执行》,《人民日报》1950年3月17日,第2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某厂制订技术操作规程的经验》,《东北工业》总第75期,
回顾李富春同志在经济战线上的卓越贡献》,《江淮论
1951 年。
顾卓新:《谦逊朴实楷模永存——坛》1980年第2期。
11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要包括奖励金和改革工资制度两个方面。运动明确规定:“凡创纪录者, 或者在生产工作上有所改进与创造者皆应给予物质奖励。一般奖励金,目 前暂定为工资2%至3%,如有重大创造者应说明事实报告工业部。”®在 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通过改善职工待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东北局对 工资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50年6月19日颁布的《东北人民政府关于 调整公营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工薪及改行八级工资制的指示》,将过于繁 杂的39级工资制改为8级,同时规定“在去年实际平均工资的水平上平均 提高百分之八”。后又在1951年4月17日颁布了《东北区公营企业计件工 资制度暂行规程》,进而为贯彻“按劳付酬”的原则提供了基本依据。®初 步估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北国公营企业职工薪资在不计竞赛奖励的情 况下,年增长逾1〇%。这在整体物价稳中有降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了职 工的物质待遇。®
在普遍提高物质待遇的基础上,有效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则是全面提 高工人工作热情,使其感受到新民主主义经济优越性的基本举措。在改善 工作环境方面,一方面,东北局通过增设安全设备、严格安全检查、增加 医护人员与医疗设施等工作,大大降低了职工的患病率;®另一方面,东 北国公营企业还先于全国实行了劳动保护制度。1950年上半年,东北“实 行劳动保险的职工,已达五十五万余人,占东北国营公营企业职工总数百 分之九十强。职工直系供养亲属有一百五十万人获得劳动保护的保障”。© 除此之外,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广大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因生产的发展而获 得了改善。如吉林省“从50年代起,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2. 5%作为福利 补助费,还从企业超产所提的企业奖励基金(亦称厂长基金)中拨交一定
①②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222页。
《东北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公营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工薪及改行八级工资制的指示》,《东北
曰报》1951年6月22日,第1版;《东北区公营企业计件工资制度暂行规程》,《东北曰 报》1951年4月18日,第1版。
《高岗在东北局城市工作会议上号召高度发挥国营企业潜在能力加强政治工作实行统一领 导》,《人民日报》1951年7月3日,第2版;《一九五二年东北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 公报》,《人民日报》1953年5月6日,第2版。
《东北工矿卫生工作去年有重大进步平均八十四个职工有一个卫生人员:全年职工发病
③
④⑤
率减为百分之三十一》,《人民日报》1951年1月19日,第3版。
《东北公营企业实行劳动保护五十五万职工福利改进部分工厂忽视安保已引起领导上 注意》,《人民日报》1950年4月9日,第2版。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比例的福利费。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用于解决职工宿舍、食堂、浴 室、理发室、医务室、哺乳室、托儿所、营养食堂、疗养所、俱乐部等集 体生活福利事业费的补贴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整个东北地区在1949 年仅有4座职工疗养院,到1952年5月,已扩建至12处,各厂矿的职 工业余疗养所共有123所,托儿所有209处,图书馆有1729处,俱乐部 有4000多个。®这极大地丰富了广大职工和普通市民的物质精神生活。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
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经过增产节约运动,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不仅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人建设热情,做足了计划性生产准 备,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了学习榜样。
(一)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注意:“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 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 来。”®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东北基本完成了恢复和发 展城市生产的任务。1952年底,东北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历史最高点1943 年水平的23%。®同时,煤、发电量、钢材、水泥、原油及平板玻璃等重 要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东北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已 初具规模(详见表1)。由于国公营企业蓬勃发展,在东北地区,以重工业 为代表的国公营经济已在整体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952年底,工业占东 北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57.6%,©当时全国平均水平则为
①②③④⑤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吉林省志》卷15《经济综合管理志•劳动志》,吉林人民 出版社,1998,第375页。
《东北区各公营厂矿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上海工人生活福利和安全卫生显著改善》,《人民
日报》1952年5月4日,第2版。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8页。
《一九五二年东北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公报》,《人民日报》1953年5月6日,第2版。《一九五二年东北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公报》,《人民日报》1953年5月6日,第2版。
13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41. 5%①,而国公营工业占东北工业总产值已高达84. 82%。这意味着新中 国和人民已经牢牢掌握了东北的经济命脉。除此之外,增产运动期间,东 北城市国公营企业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承担了艰巨的军备生产任务。据时 任东北军区副政委、负责解决志愿军所需军需问题的张秀山回忆,“东北 的军工厂担负着为朝鲜前线生产武器和弹药的任务,工厂工人提出:前线 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间给”。东 北工人在生产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而抗 美援朝的最终胜利,为新中国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东北工业基地,创造了 重要的外部条件。
表1 1943年、1949年及1952年东北主要重工业产品产量
1943 年东北产量
煤(万吨)
发电(亿千瓦小时)钢材(万吨)水泥(万吨)原油(万吨)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2539.8150.851.9150.3
1949 年东北产量1251. 3517.2811.4633.505.1169.76
东北产量2210. 4334.8659.06131.4224.03117.02
1952 年
占全国比例(%)
33.4947.7555.7246.0054.6159. 10
资料来源:根据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31-1945》(1949) 第1~5页和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 - 1989》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第18、230、262、295页计算整理后编制。
(二)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工人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情
一方面,增产节约运动期间,随着国公营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职工工资也接连大幅增长。同时,东北局及国公营企业还通过办理职工保 险,兴建大批工人宿舍、图书馆、俱乐部等举措,切实改善了城市工人及 其家属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使工人自觉地将努力生产同改善生活紧密地联 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通过劳模评比等宣传活动,东北城市工人的高大
①②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第18页。
张秀山:《抗美援朝中的后勤工作》,《百年潮》2005年第10期。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光辉形象日渐树立起来。在1950年9月末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届 全国劳模大会上,各地共推选208名工业模范代表,其中50名来自东北地 区,位列各大区首位。同时,这50名东北代表中,多达38位是因为在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供电、改进技术、合理化建议和护厂”等方面做出 突出贡献而获此殊荣的普通一线工人。®除了全国劳动模范外,增产节约 运动中还涌现出大量先进生产者。据统计,仅运动前5个月,便出现了5 万余名新纪录创造者,他们的名字及先进经验被广泛宣扬在各厂矿中。® 同时,在各种媒介中,旧社会工人落魄、肮脏的形象被一扫而尽,他们现 在是新纪录的创造者,是打破伪满定额的英雄,是国公营企业的管理者。 这进一步激发了工人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情。
(三)为东北城市转入计划经济体制轨道做足了准备
首先,在増产节约运动期间,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积累了大量生产资 料,这是东北进行计划性经济建设投资的主要物资来源。据有关资料统 计,1950年东北工业内部积累投人再生产的资金已占全部国家投资的 67.4%, 1951年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 38. 8%。③其次,增产节约运动为即 将开启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从总量上 看,1949年5月东北各种工业职工人数仅为116250人,® 3年后已迅速扩 展为近255万人的产业大军。®同时,各企业抽调了大批得力干部和技术 工人支援基本建设,“仅东北煤矿管理局从生产部门抽调到基本建设部门 的干部,就有八百名”,迅速提高了东北地区的基本建设能力。®最后,增 产节约运动期间,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还积累了大量计划性生产经验。以 吉林省为例,1949年吉林省工业厅统计的产品生产计划仅包括42种产品,
①②③④⑤⑥
《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华北五省代表全部选出东北选出工农业劳模代表》,
《人民日报》1950年9月14日,第2版。
《五个月创新纪录近二万件涌现先进生产者五万余名》,《人民日报》1950年3月17 日,第2版。
《东北国营企业为国家工业化积巨额资金三年来国营企业收人已成为财政收人首要来 源》,《人民日报》1953年1月7日,第1版。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222页。
《一九五二年东北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公报》,《人民日报》1953年5月6日,第2版。《19明~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851页。
15
城市史研究(第4〇辑)
而1952年2月编制的《工业产品产量计划》已迅速扩展到17个门类,377 种产品。®同时,运动中各工矿企业普遍建立了责任制,“为所有的施工单 位今后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奠定巩固基础”。®
(四)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树立了榜样
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増产节约运动的发起者, 而且在整个运动中也一直作为典范,接受全国各城市模仿学习。首先,东 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 肯定。毛泽东曾于1951年底在《关于工矿企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报告》 上批示,东北增产节约运动经验“应在全国一切工矿企业中传播,并按自 己的条件适当地仿照实行”。®其次,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 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宣传学习。以《人民日报》为例,从1949年10 月13日到1952年底,有关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报道多达 398例。在如此长时间内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事件进行这般大规模集中报道, 在整个《人民日报》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同时,在各地出版的有关如何开 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宣传册中,也多对东北经验进行了重点摘录与总结,以 供各地职工学习参考。®这大大增强了东北城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贯穿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 动,是东北乃至新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幕。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 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广大工人投身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火热场景。同时,运 动取得的成绩获得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从1950年3月周恩来对于新中 国成立初期苏联贷款的绝大部分用于东北建设的说明不难看出,这同“先 解放的东北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在本地区经济恢复工作中的成绩”有直 接关联。同时,他还强调,“东北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全国影响是很大
①②③④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吉林省志》第15卷《经济综合管理志•计划制》,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0,第62、631页。
《1949 ~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第85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第574页。 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编《怎样开展厂矿增产节约运动东北先进经验介绍》,西南人民出
版社,1951;西南区委员会宣传部编《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是贯彻爱国增产节 约运动的主要步骤》,西南区委员会宣传部,1951;西南人民出版社编《开展增产节约运 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西南人民出版社,1951。
,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
的,有局部然后才能有全国”。®两年后,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 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 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这标志着优先建成东北工业基 地,并使其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的战略部署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而这一战 略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增产节约运动的多重奠基。此后的东 北城市发展正如我们所经历、看到的那样,鞍山、沈阳、大连、哈尔滨、 长春等城市高度执行贯彻了计划经济体制,而实际上其中不少做法,早在 增产节约运动期间已熟练掌握。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城市一直走在 时代前列,并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惯性。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历史惯 性,使得东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历经了比其他地区城市都要长久的挣扎与 反复的痛楚。如此观之,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 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城市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且对东北城市后来的 发展道路,亦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荆蕙兰,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史泽源,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任云兰)
①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年谱1949 - 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第 2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第 311 页。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