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夏商周秦汉的政治制度精讲

2023-03-28 来源:易榕旅网


本学期高三年级已进入复习阶段。针对明年的高考范围,我们将对三本必修与两本选修(战争与和平、著名人物评价)五册书进行整和,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关系分为 33 个专题。上学期的内容是 18 个专题。 上学期的十八个专题为

一.夏商周秦汉的政治制度 兼评秦始皇 二.隋唐北宋元的政治制度的变革 兼评唐太宗三.明清专制主义政权空前加强 兼评康熙 四.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特点五.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学艺术成就 七.西方民主、法制制度的起源(希腊、罗马) 八.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九.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十一.美国独立战争、1787 年宪法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十二.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 1875 年宪法 十三.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十四.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十五.十九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十六.辛亥革命及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国民大革命) 十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十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由于新教材的专题性,一些历史知识发生的原因、结果及产生的影响在教材中叙述不清楚,同时一些内容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中相互交叉、重叠,因此在复习中我打破了五本书的限制,尽量依据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去叙述,以减少重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把阅读教材与专题复习相结合,做到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清楚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线索,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在学习中同学们应自觉作一些读书笔记,笔记应尽可能简明扼要,如能以线索的形式来表达更好。还应作一套练习题,通过练习题纠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和存在的知识漏洞。 1.新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列举两汉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 分封制 宗法制 秦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秦的各项制度 秦末农民战争 两汉时期政治制度

2 / 9

3.教学难点: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标志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秦汉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然性。4.知识要点:

禹建立夏朝 武王伐纣 分封制 宗法制 商鞅变法 秦朝的统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末农民战争 秦始皇 西汉的建立 刺史制度 封国制的形成及演变 察举制度

1.夏禹建立了军队、官职,我国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设置了中央和地方官吏,西周形成了较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商、西周时期,我国同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家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奴隶制国家。2.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秦的统一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秦的疆域幅员广阔,疆域内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5.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东汉在秦朝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7.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开创了农民战争的先河,为后世的农民战争树立了榜样。秦末农民战争也为后代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建立的西汉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西汉初年还形成了布衣宰相的局面。 8.两汉的地方管理制度经王国制与郡县制的并存后,统一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巩固中央集权,两汉还建立了刺史制度。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1、建国:前 2070 年,由夏禹建立。都阳城。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反映了夏都的情况。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 商汤建国:前 1600 年,定都亳。

商时中央设置了相、卿士、祝、史、师等地方设置侯、伯等官吏。3.武王建周: 时间:前 1046 年

战役: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时,纣王的奴隶倒戈,引导周军攻占商都,商灭亡。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3 / 9

1.夏:五位世袭制

2.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4.西周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的统治

(1)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它的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的统治

②分封的主要内容:土地、人口。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④分封的方式:周王将土地和民众封赐给诸候(这是分封制度下最主要的

主要内容

分封),在诸侯国内,诸候将本封国的土地和民众封赐给卿大夫,卿大夫还可以继续分封,从而形成各个等级之间的主从关系。

⑤受封诸侯的义务:朝觐周王,向周王述职,捍卫王室,镇守疆土,奉命征伐,缴纳贡物。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影响:周王对诸侯的分封,确定了周王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各级奴隶主之间的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从而确定了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在分封制下,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目的: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情况:周天子是地位最高的宗子,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君臣关系,宗法制主要表现了贵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财产方面则为继承关系。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4 / 9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 1.主要历史条件

秦的实力: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其他六国。

秦的策略:秦王赢政对内取消“逐客令”,对外采取了远交近攻、灵活正确的战略策略。2.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灭六国――统一西南――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击败匈奴,取得黄河河套地区。 3.秦的疆域:

①要求按照秦朝疆域图指出秦朝疆域的东、西、南、北四至区域。

长城 北

陕西西部 大海

南海 ②秦朝的人口有两千多万。 4、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为各族人民的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主要目的:巩固秦朝的统治。

2.主要措施和内容:专制主义指君主专权,其主要矛盾是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控制地方,其主要矛盾是中央与地方,这一概念针对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而言,西周推行

5 / 9

“分封制度”,造成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与战乱。秦吸取这一教训,决定废除分封制度,把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权利都集中于最高领导者――皇帝手中。以此防止分裂、巩固统一。它的措施: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大权,皇帝一词由此开始。

②中央机构设“三公”“九卿”。“三公”帮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是皇帝的辅佐,其中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三公之外有九卿。 ③对地方的统治,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而用郡、县制、基层设乡、里。郡县长官和乡里官员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收兵徭。“三公”“九卿”、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 免。乡、里小吏由郡县长官任命。

④颁行《秦律》,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沿用二千多年,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框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秦朝各级官吏与皇帝的关系图示为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2、主要人物:陈胜、吴广,后有刘邦、项羽。 3、总结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①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③迫使汉初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四)秦始皇的历史评价: 1.一生主要作为:

政治上: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颁行繁杂、残酷的 《秦律》;

经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修筑了沟通全国的驰道。文化:统一的文字;采取了愚民政策;焚书坑儒。

民族关系:打败匈奴,修筑长城;打败越族,修筑灵渠。在已征服地区迁移人口,设郡管理。

众多工程:长城、灵渠、阿房宫、骊山墓、众多六国宫殿、打匈奴、打越族、修驰道等。2.评价:完成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6 / 9

众多制度建树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但他滥用民力,实行暴政,破坏了秦朝正常的生产秩序,埋下了秦朝短命的隐患。 两汉政治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西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2.东汉:尚书台 (二)地方政治制度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1)原因:秦设郡制是统一国家的需要,是历史的趋势。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后,为稳定全国的统治,分封同姓子姪为王,形成封国。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2)封国制的危害性:封国有政治、经济等独立权力。文景帝时,封国内自任官吏,铸造钱币,统辖军队,形成抗拒中央的割据势力。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景帝派兵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方法”解决了诸侯王的割据问题。2.刺史制度

(1)刺史:刺为刺探,了解之意,刺史初为汉武帝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而设立。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

(2)作用: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东汉与西汉的不同:

①西汉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则有。 ②西汉时刺史不掌握军队,东汉刺史掌握军队。

③西汉时刺史级别不高,东汉时刺史变成统郡职能的长官。即州牧 (三)察举制

1.“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2.汉代的选官制度,相对于分封制和世袭制,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3.察举制的弊端: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它们控制乡里和地方政权、使国家行政组织瘫痪。门弟族望成为选官,举荐的依据,出现了累世公卿世袭官职的腐败现象。

1、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

(1)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7 / 9

(2)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关宗法制的有关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1)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2)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 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魏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唳,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类。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询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问题: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分封制的局限性,郡县制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及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指分封制危害国家统一。

(2)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的,与郡县制无关。

(3)指西汉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权利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七王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王国无法对抗中央。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 分)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

8 / 9

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 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6 分)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5 分) 材料三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3)材料三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法律、民情、环境”三个因素,按照这一说法分析, 民主政治为何在 19 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6 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 分)

答案:(大多出身布衣。(19 分)(2 1分)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4 分)

(2)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1 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任答两点 4 分)

(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 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

3 分)

中国:《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遭破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占比低。(3 分) (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