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总课时)。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声律启蒙》(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早教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
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二)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翻译诗歌(略)
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
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9页 六、拓展活动: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8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3页 六、拓展活动: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九课 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 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交流搜集的对联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三、朗读指导
1配乐朗读。(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 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 /×××”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第十课 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 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
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 (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 (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11.谚语与歇后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 2. 认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 3. 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谚语和 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
重感悟: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去领略歇后语的魅力
重积累:有机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重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 重迁移:有机实施迁移策略,让学生有效实现运用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迁移,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
2.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二、出示歇后语、谚语,朗读指导,感受语言的特点 1.谁来说一说,我们这次的语言属于什么呢? 2.说说谚语、歇后语的特点 3.读好歇后语,首先得会读 (1)指名逐条练读。(2)齐读。
4.如果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读,就会读出味来 (1)引路:芝麻开花--------节节高 a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练读。
B谁来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C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条歇后语
(2)自由练读: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味来
(3)反馈效果: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 (4)集体练读。
5.读了这么多遍,你感受到歇后语还有哪些特点? 三、创设情景,课内积累运用 (一)积累所学的歇后语 1.比一比,谁背得快
2.同桌合作背诵。(一人背前半部分,一人接背后半部分) 3.谁愿意接受考验? (二)运用所学的歇后语
刚才积累的歇后语你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吗?下面进行情景填空
四、语文活动,拓展运用 实践
(1)分发纸条 (2)看谁写得多 (3)限时答3分钟 (4)反馈与激励 (五)看谁说得好
五、课后迁移,促进积累运用 1.小结
2.提供“作业自助餐” (1)我会背
(2)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 (3)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四单元 古代都城 12、北京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了解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3、使学生了解北京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观看后请你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观看升旗仪式录像后的感受。
师:每当五星红旗伴着一轮红日升起时,首都北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到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很多,只要是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仪式,因为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做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天安门广场去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板书课题) 2. 新授
师: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都有谁去过北京呀?这么多同学去过北京,那谁愿意到前面来找到北京的位置呢?
师: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由于每天都要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因此,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如果我们乘坐直升飞机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课件演示)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能按我们以前学过的可平面图方位的知识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这几大建筑物的方位吗? 学生介绍。
师:天安门广场白天鲜花如海,夜晚华灯齐放。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要迎接数以万计的游人到这里观光游览,除了天
安门广场以外,你还想了解北京哪些方面呢? 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出板书。 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改革新貌历史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来讨论,带着你手中收集的资料,自己选择讲座内容,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确定汇报方式,讨论后老师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方式最新颖,开始吧。 自己到各自小组去。
师:好,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同学们这么踊跃,积极性非常高,教师感到很高兴。那么我们先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先请历史古迹这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给大家当一次小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帽和小旗。
生:同学们请跟我们一起乘坐旅游号去逛北京城吧。 生:介绍历史古迹(历史名胜,顺口溜,歌曲等形式)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小导游当得称不称职呀?大家鼓励一下。 师:昨天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板书,悠久的古城) 师:今天首都北京又以展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下面哪小组
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来汇报北京政治方面的情况。派出二名代表发言。 生: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师:通过你们小组的汇报,教师看出你们小组在课前收集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汇报的非常好,给予奖励。 师:下面哪一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对文化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师:通过你们查找的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你们小组在查找资料方面真有方法,课余时和其它同学互相切搓一下你们的好方法。 师:下一组。
生:我们是某某小学记者站的小记者,我们小组对北京的国际交往方面进行了考察。
生:我们的考察到此结束,课后我们将把北京国际交往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做一下详细的报导。
师:通过同学们对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汇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方面与全国各城市相比都比较突出,所以被称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板书)。由于这三个方面在全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人们称首都北京为祖国的心脏。
师: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北京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 师:下面就请最后一组同学汇报。
生:由于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变化很大,我们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汇报。
师:老师这有一段关于北京改革开放后的录像,请大家来欣赏。 师:通过同学们新颖汇报形式,老师看出同学们又掌握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师: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北京,使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1年7月13日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好消息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录像)
三、总结:我们申奥成功了,人们欢呼,人们喝彩,为申奥成功喝彩,为北京喝彩。新世纪的北京正为自己规划着明日的蓝图。 四、课堂检测: 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13、西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体味文章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通过解说,我们也初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那么西安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我要说的是:“不到西安,不算
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西安看看。 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一下西安的魅力所在。 二、探讨西安的古城魅力
1)气派不倒,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2)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3)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小结: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2、作者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西安呢?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供参观游览的古迹吗?阅读文章第五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的原因?也就是说西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 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是有道理的。
在西安有象征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结晶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在西安有蕴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
——西安碑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荟萃之地。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乾陵无字碑;还可以参观现已失传的世所罕见的绝活——“乾陵文物三绝”:石雕、壁画、唐三彩。
还有被称为中国文化大印的大雁塔;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见证地——华清池;吸引着一切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外游客。 14、杭州 教学目标:
1、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培养学生热爱古都文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 教学难点:
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了解西湖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能读图说出杭州的地理位置和西湖概貌。 3、初步培养学生看图填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杭州西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 教学难点:了解西湖的形成,填西湖游览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城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你知道是什么?
2、出示课题:问你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哪些知识? 二、杭州概况:
1、出示“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杭州城区图”说出杭州及西湖的位置。
2、读“杭州简介”的资料。
3、归纳:杭州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三、西湖概貌:
1、出示“西湖鸟瞰图”了解西湖的概貌。 (1)电脑模拟测量西湖的环湖周长及水域面积。 (2)在图中查出西湖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三面云山一面城。
(3)西湖的内部分布着什么?
A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五湖、四岛、二堤。
B学生根据杭州西湖游览图,查出“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C学生汇报,电脑显示。
D在空白地图中填写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2、归纳:三面云山一面城,两条长堤分五湖,四个小岛居湖中。 四、名胜古迹和博物馆:
1、引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杭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西湖风景中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2、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去过哪些地方?并在杭州西湖游览图中找到它的位置。
3、录像——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几个主要景点。
4、在西湖游览图中查找杭州主要的博物馆。请学生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博物馆情况。 五、西湖的形成
1、提问:西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2、根据电脑的动画演示,讨论西湖的成因: ①7000多年前,西湖周围是怎样的? ②推测:浅海湾怎么会变成一个湖泊呢? ③西湖水为什么会由变咸变淡?
3、汇报概括:
西湖成因:浅海湾→咸水湾→淡水湖 4、说说治理西湖中,哪些人功不可没?
5、今天的西湖来之不易,我们在游览西湖中应注意什么? 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让西湖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六、总结延伸 1、课堂检测:
回顾、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西湖?
2、认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哪些工具? 3、建议学生课外亲自去西湖走走看看。 15、南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南京“六朝古都”、“十朝京都”的来历;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的历史
难点: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像资料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南京的文物古迹: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朝天宫……,使学生认识到南京是一座拥有了辉煌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城中处处留有历史的足迹,进而激发学生对南京历史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南京概况、“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向学生指出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提问学生“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理概况 合地图,指明南京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认识到:南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地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先秦时期的南京
向学生简要介绍先秦时期南京的历史发展情况。理清这样的线索: 1、五六千年以前,南京已有人类活动,形成“北阴阳营文化”。 2、公元前570年“衡山之战”,南京地名首见于历史记载。 3、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修筑冶城,南京第一次出现了城堡。 4、公元前472年,越灭吴,修筑越城,揭开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 5、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上筑新城,“金陵”之名自此而来。
三、从秦到唐南京的繁荣与衰落 1、秦汉之际的南京
(1)秦:实行郡县制,南京设秣陵、江乘和丹阳等县,属鄣郡和会稽郡。
(2)西汉初年,郡国二制并行,南京分置丹阳、湖熟、秣陵等侯国。 (3)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筑城,号曰石头城。
2、六朝时期的繁荣
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迁都建业,史称东吴,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今南京,其名称也由建业更名为建邺,后又因避讳而改称建康。在这三百多年间,南京凭据其政治中心的优势,以及三吴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成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商业大都会,享有六朝金粉之称。
3、隋唐时期南京的衰落
隋灭陈后,统治者担心有人再度雄踞江南,因此对建康采取压抑政策,南京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唐代以来,南京的政治地位继续被贬低,一个时期甚至被取消州一级编制。但文人骚客仍对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留下了不朽诗作。这里可以结合李白等诗人有关南京的名作进行讲述,如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建议把国都建立于南京,可见其对南京的感情之深。
第五单元 饮食文化 17、茶文化 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养成检朴的优良品格。
2通过实物观看,观看茶艺表演,动手冲泡茶叶的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世外桃源的特征和茶文化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和模拟表演的能力。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上一阶段的实践,我们已经知道了茶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同学们,你们想当一回茶博士吗?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有关茶的知识。(板书课题:茶文化)
师:课前,老师看到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茶的精美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且准备了茶具,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内容,组成了四个小组,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说一说,你们小组调查研究的是茶的哪方面知识?课前每个小组都制定了小组活动计划和方案,用了很多办方法,以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得了有关茶的资料。今天,我们就从茶的起源、十大名茶、茶与健康和茶艺这四方面来研究茶。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茶起源,欢迎茶起源小组来告诉我们茶是如何起源? 1、茶的起源小组 生:
茶,是中国第一国饮,想了解这几千年历史的国饮,您来对了地方!茶叶由植物而成饮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
中国传入。
师:茶起源小组详细的介绍了茶是如何起源的,说的很棒。中国的茶叶,世界闻名,你们想认识我国的十大名茶吗?掌声欢迎名茶小组给我们介绍中国的十大名茶。 2、十大名茶小组
师:名茶小组准备的可真充分,不仅搜收集了精美的图片,而且还采集了十大名茶,介绍的很精彩,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十大名茶的特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名茶小组的同学表示感谢。我们已经了解了茶的起源、认识了十大名茶,茶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请茶健康小组的同学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科学道理。 3、茶与健康小组
生:经分析鉴定茶叶内含化合物多达500种左右。这些化合物中有些是人体所必需的成分,称之为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类、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及矿物质元素等,它们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有一部分化合物是对人体有保健和药效作用的成分,称之为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饮茶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还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元素
以茶以养生,健康长寿,茶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这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
喝茶好处很多。有说饮茶“有百益无一害”,有的说饮茶有十大功能,有的说茶是万病之药等等
实事求是地说饮茶至少有如下几大好处:(1)抗氧化作用(2)解毒作用(3)降脂作用(4)抗癌、抑癌作用,绿茶可防感冒,红茶暖胃,青茶减肥,黑茶消滞最好,花茶花香扑鼻,白茶消暑清热
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分,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的。
生:1、有助于延缓衰老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3、有助于预防和抗癌4、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5、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6、有助于美容护肤7有助于醒脑提神8、有助于利尿解乏9.有助于降脂助消化10、有助于护齿明目
师:听了茶健康小组的研究汇报,我们知道了,茶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怎样才能冲泡一壶好茶、怎样品茶呢?最后,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茶艺小组为我们做资料汇报。(板书:茶艺) 4、茶艺小组
生: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杯并提高茶具温度乌龙入宫(放茶)
按茶与水1:20的比例放茶,可根据个人爱好的茶的浓淡,适当增减茶量悬壶高冲(冲茶)把开水壶提高冲入茶具,使茶叶转动春风拂面(刮泡沫)用瓯盖或壶盖刮去漂浮泡沫关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三分钟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一点点倒到各杯里,使茶水浓淡均匀赏色闻香(看茶)观赏杯中茶颜色,闻茶的香气品啜甘露(喝茶)先嗅茶香,后尝茶味,边啜边嗅,浅杯细饮师: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汇报,我们了解了茶的起源,认识了十大名茶,知道了茶与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了解了一些冲泡茶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冲泡一壶好茶,来品尝呢? 5、冲泡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冲泡一壶好茶,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品尝中国的名茶,要求:首先,请同学们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品尝哪种名茶,想好后到名茶小组取茶,然后,在我这,取水,冲泡茶,最后,请同学们来品茶,也可以,把你们冲泡的茶送给听课的老师,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品尝中国的名茶。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现在,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冲泡的茶,味香、色佳、浓淡适宜?活动开始。(放音乐、学生活动) 师:老师和同学们都品尝了冲泡的中国名茶,味道很纯正。 师:今天的活动,同学们通过上网、翻阅图书、采集实物、询问有经验的人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听了同学们的资料汇报,老师和大家
一样知道了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同学们成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茶博士,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家里,能为爸爸、妈妈冲泡一壶味道纯正的好茶,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同学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茶 文 化 茶的起源 十大名茶 茶与健康 茶 艺
18、酒文化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史,及文人与酒的故事,及酒的种类和礼仪。教学准备;课下搜集关于酒文化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二、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一)、酿酒起源的传说
1、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 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 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 仪狄 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2 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 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
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发明创 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 证。
4 酒与天地同时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 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 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一发现表明: 我国酿酒 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 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文人与酒
1、李白一生以酒为题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可谓多矣。且看著名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作为同时代不相伯仲的两大诗人,杜甫似乎永远是一个与贫病交加、与穷愁潦倒为伍的倒楣诗人。譬如他写的《客至》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家中临时来了客人,可是杜甫家里菜肴熟食都没有多余的第二种。又远离市井,连残存的陈酒也是旧酿。仅仅两句诗,却活画出杜甫的潦倒和窘迫。所以杜甫在《逼侧行赠毕耀》里自嘲:“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醉时酒》:“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这首诗写的是杜甫与好友郑虔相互邀约,迫不及待地找钱打酒,彼此畅快一饮的情景。
3、唐朝不仅仅是只有李白、杜甫会喝酒。大凡能吟诗填词者,皆能豪饮。请看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于武陵的《劝酒》表达了同一层意思:“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 (三)关于黄酒与白酒
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
19、四大菜系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及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准备:
课下搜集关于四大菜系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在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中,菜文化更是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
二、在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每组只交流一个菜系)
二、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1、我国菜系有三种划分方法: 按省按划分四大菜系
有2种说法第一种:山东菜、四川菜、江浙菜、广东菜;第二种:山东菜、四川菜、淮扬菜、广东菜。 按省划分八大菜系
鲁、粤、川、苏、闽、浙、湘、徽 按文化流派划分
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2、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个菜系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源远流长,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1) 齐鲁菜系,齐鲁菜系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制汤,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着称。
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鲤鱼、宫爆鸡丁(鲁系)、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有:锅贴、灌汤包、盘丝饼、糖稣煎饼、罗汗饼、金钱酥
清蒸蜜三刀、水饺等。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2) 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 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江苏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为淮扬风味、南京风味、苏南风味、浙江风味和徽州风味。后来浙菜、徽菜以其鲜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东菜系的徐海风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扬、南京和苏南风味组成苏菜。以淮扬和苏南风味为代表
5、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
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地位仅次于川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粤菜以广府风味为代表。
第七单元 传统戏曲 24、京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对戏剧产生兴趣。
2.简单了解有关京剧昆剧的知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 课时教材分析:
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
2.简单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从而对京剧感兴趣,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欣赏青衣、花旦、刀马旦。并通过唱腔、人物性格、年龄、服饰等方面来区分青衣和花旦。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能区分青衣和花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我想问问大家,这个唱段是旦行里的哪个门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旦行。 二、新课:
1、花旦欣赏《霸王别姬》中花旦的一段精彩表演
提问:同学们认真观看,请你们为这段表演起个名字。学生说出花旦最主要的特点. 2、简介京剧:
京剧是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被称为国粹,京剧有哪些魅力?我们一起领略一下。 3、自读课文:
4、利用媒体,播放不同京剧角色,引导学生了解服饰及脸谱的不同特点。
欣赏脸谱和服饰,说说你对京剧魅力的感受,分组讨论。
青衣、刀马旦,学生说出青衣最主要的特点
旦行中,有一个门类,是把青衣的演唱、花旦的表演、刀马旦的五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唱、念、做、打的旦行。 刀马旦
(1)教师出示长兵器
提问: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师)在旦行中,穿长靠、顶盔贯甲、骑马、持有这种长兵器的就是“刀马旦” (2)介绍刀马旦
提问:刀马旦既然持有长兵器,那她擅长什么?(武功) 师:不仅武功精湛,她的做工、说白、工架也很重要。而且刀马旦的特点重在身段、工架。 (3)欣赏刀马旦表演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动作
三、总结:你知道哪些京剧名家,和著名剧目。 四、课堂检测:怎样区分旦角
25、昆曲 教材分析:
了解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修养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唱段,了解昆曲艺术特点
2、了解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修养能力。 教学重点:昆腔的特点
教学难点:昆曲音乐和身段的风格,韵味的正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除了“国粹”京剧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今天认识一种叫做“中国戏曲之母”的昆曲。 2、感受昆曲的魅力
媒体播放《牡丹亭》选段,学生欣赏 3、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昆腔的形成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
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2)昆腔的革新
元末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声腔,除昆腔外,还有产生于浙江海盐地区的海盐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地区的余姚腔和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戈阳腔。昆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合称四大声腔。 (3)小结昆曲音乐特点:慢,轻柔,婉转 三:学做“皂罗袍”身段
1.要点讲解:昆曲的身段都在节奏里。 手,眼,身协调统一 含蓄,婉约,稳重 2.学做并感受昆曲身段要点特点。 四:欣赏视频《牡丹亭》“皂罗袍”,
点读精彩片断,从歌曲的词曲中,感受昆曲的唱词什么样的?特点是什么?诗意般的抒发情感,行腔优美,缠绵婉转、以柔曼悠远见长
五:“皂罗袍”文学价值简析,还有那些著名曲目?孔尚任的《长生殿》,洪升的《桃花扇》
六:总结:昆曲的美主要在三方面:音乐美。身段美。文本美。 七:课堂检测:什么是昆曲?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整理昆曲更多知识,下节课交流。
26.山东地方戏
一、读文章,了解山东地方戏曲有哪些? 二、交流:
(1)吕剧, 流 行 于 山 东 以 及 江 苏 、 山 东 、 河 南 的 部 分 地 区 。 是 从 说 唱 的 琴 书 ( 坐 腔 扬 琴 ) 发 展 而 成 。 1900 年 前 后 搬 上 舞 台 。 基 本 腔 调 有 四 平 腔 和 二 板 , 后 来 又 从 柳 子 戏 、 茂 腔 吸 取 了 部 分 唱 腔 , 创 造 了 反 四 平 、 散 板 和 二 六 。 都 比 较 明 朗 轻 快 。 主 要 伴 奏 乐 器 是 坠 琴 、 扬 琴 、 三 弦 、 琵 琶 , 合 称 “ 吕 剧 四 大 件 ” 。 传 统 剧 目 有 《 王 定 保 借 当 》 、 《 小 姑 贤 》 等 。 解 放 后 大 力 培 养 新 生 力 量 , 艺 术 上 发 展 很 快 , 比 较 擅 长 演 现 代 剧 , 《 李 二 嫂 改 嫁 》 等 剧 目 有 较 显 著 的 成 就 。 影 响 很 大 。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 ,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
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山东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首创化装扬琴,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2)山东梆子 (1.)有关历史 (2.)著名曲目有哪些? (3)读书交流。 3.拓展活动:调查填表。
第九单元 科学技术 34、四大发明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巨大影响。 2、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进步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调查“纸发明之前,人们在什么材料上写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传统文化》课本,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传统文化》书。
老师:可是,在老师眼睛里,它却是两项伟大发明的结晶,知道是哪两项发明吗?生:造纸术与印刷术
教师:对,它就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中的两种:“造纸术与印刷术”“。
另外两项发明知道吗? 学生:指南针、火药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四大发明”,重点研究印刷术与造纸术。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四大发明》 二、探究活动
1、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你的头脑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课题上(板书课题: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
1.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读书写字感到非常方便,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在没有纸的古代,文字是用刀刻在龟平和兽骨上的。因此,我国最早的文字称甲骨文。以后,人们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简或者帛上。
2.教师提问:竹林简和帛是不是最好的书写材料,为什么?(板书:竹林简、帛)。 (1)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
①什么时候,谁改进了造纸术? ②这种纸的原料是什么?
③这时候的纸比起原来的书写材料有哪些长处? 教师板书(东汉蔡伦改进)
3.放录像“古老的造纸术”,学生们看完后说一说造纸有哪些步骤?
(二)学习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1.教师讲述:有了纸,也就有了书籍,最初是手抄,不仅费时间,还容易出现错误。我国人民在印章和拓碑的启示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板书(雕版印刷术) 3.学生读文思考回答: (1)雕版印刷术有什么缺点?
(2)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简便的印刷术。 (3)这种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北宋毕升发明活字) 5.录像播放:“印刷术”。
6.教师讲述:人们后来在毕升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先后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今人们已经使用电子排版印刷,古老的印刷术迎来了新生命。
7、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所了解到知识,你能填写下面的表格吗?
(教师可根据时机出示此表格)
? 中国发明的时间 欧洲出现的时间 相差时间 造纸术
公元105年 公元1276年 1000多年
活字印刷 公元11世纪中期 公元1450年 400多年 8、表格,谈感悟。
(三)讨论:(课堂检测)这两项发明在历史上曾经改变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对世界文明有怎样的贡献?
(四)拓展:今天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你们知道吗? 三、总结提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