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2023-04-27 来源:易榕旅网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通过登临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对两首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思路走向。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掌握登临诗的特点。 难点: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关系,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思路设计:

一、诗歌疏通。【入手点:诗眼(关键字词);诗人(知人论世);诗题(内容形式)】

1、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2、主旨理解。(愁:忧国伤时) 3、背景介绍。(奸臣遮贤,作者被逐) 4、诗题理解。

——凤凰台(解读首联);金陵(解读颔联);登(解读颈联,总结全诗) 5、手法鉴赏。 诗眼(情感主旨)——愁

(缘何愁)

诗人(知人论世)——背景 (如何表现愁)

所想 传说 (古今对照)

(记事) 人世无常

诗题(内容形式) 用典(伤古怀今) (对比) 兴废由人

登 所见(写景) 江山永恒

所感(抒情) 忧国伤时

二、对比阅读,崔颢《黄鹤楼》。

1、 稍讲解诗意。(同样从诗眼、诗题入手理解诗歌) 2、 两诗异同比较。(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3、 评价两诗。 4、 背诵两诗。

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登临诗鉴赏方法。 四、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请学生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经典人物·各领风骚》之“李白”篇。 2、搜集有关黄鹤楼和凤凰台的景点地图。(课堂有需要的话,简单手绘) 3、课前播放《黄鹤楼》MTV,带学生进入情境。 二、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是按亭台楼阁意象编排在一起的古文和诗词。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大量诗文,同历史故事一起,不禁为亭台楼阁平添了文化底蕴,而且能引发我们对宇宙、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比如,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示唐统治者,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通过快哉亭命名的由来,阐发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的观点。黄庭坚《登快阁》,作者了却公事后登快阁玩赏,表达了归隐江湖的愿望。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看在这一首登临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 三、理解诗歌。

1、 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2、 看注释,疏通诗意。(点同学)

游:翔集、遨游;自:独自、徒劳; 埋:掩埋;成:变成;

中:从中间。(疏通语序:白鹭洲中分一水,青天外半落三山) 为:因为。(语序:不见长安) 3、 理解诗歌的主旨。 (1)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问: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答案:愁】(归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2)“愁”这个字,它在全诗是最关键的,即本诗的“诗眼”。那我们以后理解诗歌或文章,都要抓住“诗眼”(板书),因为它是全篇情感主旨所在。

a)缘何而愁(不见长安)【借代】

b)为什么见不到“长安”(浮云蔽日)【借代、比喻。】(准备:典故出处)

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为什么就因为浮云遮眼而愁呢(身份、地位不同)

(3)理解诗歌,还要了解什么(板书:诗人)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李白,看校本教材《各领风骚》之李白篇;背景:看课文注释1)

背景:“浮云蔽白日”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心雄万夫,本想大有作为,无奈得罪高力士等人,被流放,不得重用。登上凤凰台,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读了诗歌,我们知道作者登高的感受是“愁”,但是这个愁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凭空一下就出来的,总要有所铺垫,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愁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再读诗歌。

4、 鉴赏诗歌。

我们读诗歌,最先入眼看的是什么(板书:诗题)

本文的诗题是什么一个“登”(板书)字包含什么内容登临诗一般会涉及哪些方面——【登临所想,登临所见,登临所感】从表达方式看,分别以【记事、写景、抒情】为主。好,大家再读诗歌,找出本诗中分别照应的诗句。

(1)作者登高所想到的,是哪几联(前两联)

1)看首联,照应了诗题中的什么【“凤凰台”。】 看注释:凤凰台。这是借什么起诗【传说】

凤凰是什么的象征(吉祥、祥瑞),当年凤凰台上凤凰在此翔集,而今呢(“凤去台空江自流”。)先说用了什么手法【古今对照】

本联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你是通过哪些词感受出来的呢那本联的关键词是什么【空、自】有什么作用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通过“空”,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不再。】

好,时间流逝,难道变化的仅仅是“凤去台空”么还有什么呢【人事变迁】 2)写“人事变迁”的是哪一联(颔联)与诗题中的什么照应【金陵】

金陵:今南京,古又称建康、建业。六朝(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古都。

看注释: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用了什么修辞【借代。】另外联想古人的事迹,故事,这叫什么【用典】

大家说说,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如何表现出来的【关键词:埋、成】 心情:【吊古伤今。】

手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丘:凄凉景致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怀古伤今,叹息人世的无常。颔联其实是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前两联是作者登高时(所想)到的,从表达方式说是(记事),运用(传说)和(用典)手法,在(古今对照)中,(怀古伤今),慨叹(人世的无常)。 (2)前两联写到登高所想,慨叹人事已非,往下却笔锋一转,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由古转今。作者“登”高,(所见)的景物是什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向来为人所重,请你说说看它好在什么地方 (提示:所写景色有何特点对全诗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颈联写景,揭示江山永恒,前两联记事,慨叹人世无常,两相对比,暗寓【“兴废由人”】。如此,站在台上,看到金陵三山一水,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自然而然引出尾联,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 5、诗歌理解后,记忆就比较容易了,给2分钟时间,背诵本诗。 6、 当堂操练,加强巩固。

背完了诗歌,是不是真的就懂了呢我们检查一下。现在请大家试从关键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主旨情感的理解等方面(注意,请一定围绕一个角度集中展开)对本诗写一段鉴赏文字。(2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本诗首句通过想象写凤凰在此聚集,笔调清逸,但是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从空寂的台下无声地流过,一个“自”字,就有江山依旧,岁月难再的意味。颔联引发了作者的吊古之思,六朝古都繁华不再,“埋”、“成”,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人事已非的凄凉。

然而自然江山是永恒长存的。一个“半落”,写出了青天外三山若隐若现,弥漫于烟雾之中的雄伟,一个“中分”,道出了白鹭洲被两股水流环抱的景象,气象壮丽。然而半壁河山已落入胡手,原因何在一个“蔽”字,就把奸臣当道阻隔贤臣的黑暗点出,作者登台极目西眺,长安不可“见”,自然引发忧国之“愁”。

本诗用字看似随手拈来,却是字字锤炼,饱含作者之情,恰到好处地寄托了作者之意。 7、小结。

鉴赏诗歌,主要从那几方面入手,现在大家心中都有一点概念了吧抓诗眼,也就是关键词。抓住诗眼,顺藤摸瓜,把作者的思路理清,内容自然明了。

另外,像登临怀古这类诗,一般作者登高必远望,必有所联想,必有所感怀,所以,鉴赏登临诗我们可以抓诗题疏通思路。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另一首诗歌,看看用这个方法是否行得通。 四、对比阅读。

李白狂傲不羁,但是他也有感叹别人才华的时候。《唐才子传》记载,有一回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但见崔颢之作《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认为自己无法超越崔颢,就没有题诗。传说未必是真,但李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理解本诗。 (1)、抓诗眼。【愁】

(2)、缘何愁【日暮乡关何处是即“日暮怀归”】“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

(3)、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愁的

看诗题:登临黄鹤楼,作者是从那几方面着眼烘托愁绪的(传说和写景) 板书:

传说 景物 情感 触景 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1)、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伟在此乘鹤以登仙,故得其名。

2)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3)本诗和李诗前两联都着眼一个“空”字,二者有什么不同

李诗是借吴晋繁华湮没,抒发一种兴亡之感;崔诗则写白云黄鹤,给人一种渺不可知的感觉。 4)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韵律流畅,音节优美,朗朗上口。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当然,比较阅读,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3、评价两诗

方回《瀛奎律髓》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着有《沧浪诗话》的严羽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 着有《删订唐诗解》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貌似公允,在《后林诗话》中以“真敌手棋也”论之;

而今人张孟麟先生则直言不讳,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立论。 请问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羁旅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一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2)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教师归纳:众所周知,李白是个自负的诗人,他推崇崔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决心效仿并超越他,他先效仿地些了《鹦鹉洲》自觉不及,后才写下《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开创在先,得开风气之首;《登金陵凤凰台》效仿在后,虽后来居上了,却吃了效仿的亏。因为开创者总是主动的,显得自由自在,且让人感觉立意新奇;而效仿却是非常被动,处处受束缚,即使是同等精彩也会输人半酬,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诗依然得到大家赞同,可以说也没有输。

《黄鹤楼》即兴而出,浑然天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登金陵凤凰台》效仿《黄鹤楼》诗句字字皆千锤万炼,更具章法。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两者本无一较高下的标准,只是个人爱好不同。 4、总结两诗。背诵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说到底,这是因为中国政权更迭频繁,文人命运多舛,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心灵栖息之所。

如今,在新的时代,面对大好山河,无比美景,我们多数会做的,就是大呼“快哉”,尽情地畅快地享受美景。接下来,让我们在对美景的向往中,在对美好传说的神往中,在对古人流风的感受中,背诵这两首诗歌。 五、作业

1、 从情与景的关系对《黄鹤楼》写一段鉴赏文字。(200字左右)

2、 结合下发的《谈柳永》,用本文所讲的方法鉴赏《八声甘州》。(400字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