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2023-07-04
来源:易榕旅网
2013ff第24期(总第216期) 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陈霜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小学,广东深圳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518100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5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 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 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预测结果。”几何直 观就是在“数学——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关系链中让我 们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 个新思路就是把算法融入课程。 2.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整合教学中, 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 引导学生体会到图形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帮助 学生学会研究图形,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一、感受图形的好处 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 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课后,通过相应的学习网站对课程 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宽,提出一些探究与思考性问题。 2.学校教研室应倡导高中数学课改信息资源的共享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缺少用于支持 一学生的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及课本,而是利用现代 的信息化平台和一些数字化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 论、研究,开展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高中数 学的学习,更需要像数学实验一样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往往 需要构造大量的具有共同属性的数学对象,通过观察、分 析、对比、归纳来寻找数学关系,可能还需要处理大量的数 线教师实践的优秀案例和素材,新课改培训中缺乏对教 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效指导,使得教师的备课任务加 重。如果教研组教师共同努力,分工合作,把自己最好的信 息技术教学资源与大家共享,不仅加大了资源知识的信息 量和丰富性,而且减轻了每个教师的负担,从而使教师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3.运用信息技术要为学生营造教学实践环境 (1)营造硬环境。改善教室单一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为 学生提供现场感,更多地建立一些开放式的、多媒体的教学 据来探究数学规律,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 进而改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实 施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现分层学习、个别 学习、合作学习,改变了数学教师的角色。数学教学变“权 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由讲 解者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由传授者变为教学过程实施 中的组织者;由引领者变为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1.过程整合 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双向视频会议室等,弥补个别学生学 习数学的缺陷,使数学教学的空间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2)营造软环境。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转 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快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的步 伐。要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意识,真正从它们 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最 “过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 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 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在教学实 践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 佳途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探究、创 新、自主等学习方式,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 标。 己积极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闯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途径。课前,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 理,确定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及用什么形式体现:然后,针对 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搜 寻信息资源与课件,整理主要信息资源共享,搭建教学平 台。课堂教学中,积极强调师生互动。根据教学方案,教师 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学生依据教师的导 入问题,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生生讨论、师 (3)营造辅助教学环境。全面完善的教学环境除了信 息传播环境和实践学习环境外,还应包含与之相适应的辅 助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当地高校或知名中学合作, 共享多媒体教学环境及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 的新课改实践场所。 (责任编辑曾卉) 59 2 2 主 期 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几何图形能使问题变得简 明,图形能展现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 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相关数量之间关系 的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 象之问的关系”转化为“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画 图的习惯。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逻辑、形式的结论都是在 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 图时尽量画,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 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比如:一年级学习 5+5 ?可以引导学生画5个圆圈,再画5个圆圈,一共10 个圆圈。再比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地的每 条边各栽3棵树,那么最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可以引导 学生学画出这样的一幅图: 图一画出来,学生便一目了然了。“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 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样一道题,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困难,如果让学生画出图 来很快就能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了。倍数关系的问题学生理解起 来都比较困难,如果借助线段图画出数量 关系,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思考问题是学习数 学的基本能力,数与形的结合,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 领悟数学。 二、研究图形的方法 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研究图形, 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形有深刻的印象,比如认识常见的立 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探索它们的性质,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 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从而体会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广 泛应用。 (一)借助实物模型感知 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 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 体、长方体、圆柱体,比如: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 等,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 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实物帮助学生感知图 形、研究图形。例如: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课前,让 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学 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后,指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摸一 摸,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牙膏盒上找到了 正方形”,也可能会说:“我在饼干盒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 形摸起来很平”。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 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 60 知。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巧妙地变图形为看到见摸得着的实物直观模型, 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教学,让学生所得到的感性 知识与实际事物问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直观几何图形 模型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媒体模象理解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图形“动起来”,在“运 动或变换”中来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 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 也是一种提升。比如:教学《认识角》一课,角的大小与边长 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可以充分运 用媒体资源,课件演示红角和黑角比大小,红角的两条边不 断延长,延长后再来和黑角比较,发现这两个角的张口是一 样大的,得出结论,红角等于黑角。黑角的张口变大,和红 角比较,这时的黑角大于红角,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 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 小。这样把静态的角变成动态的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有效地 突破了教学难点。 模象直观还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的非本 质因素对本质因素的掩蔽作用。如在图片或模型中,用着 色、放大、对比等手段改变非本质因素的强度以突山本质因 素。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扩大感性材料的来 源。例如:讲解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 剩几个角?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一把剪刀沿一个地方 剪掉一个角,然后运用着色突出剩下的部分,让学生在演示 中体会到:长方形有4个角,剪的方法不同,所剩下的角的 个数也就不相同。 研究图形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形成 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 生的眼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 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 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 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总之,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生活因为 有了图形而绚丽多姿,同样,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图形,让学 生体会到图形在我们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学生自然会产生 对研究图形的浓厚兴趣,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 生积累丰富的学习图形的经验,使学生对图形的性质有更 深入的了解,为更好地运用图形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