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学》教学大纲

2021-06-18 来源:易榕旅网
**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281100513 课程名称:教育学 Education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54,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实验)学时:6。 学分:3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教育类专业 开设学期:第*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非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教育学是为本科学生思想政治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思考教育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从师范教育非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参照教育部颁《教育学考试大纲》,在“学与用”、“学与研”、“学与术”相结合的层面上,涉及了11个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反映了普通教育学中的最一般的基础理论问题,既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全部又不是教育原理的翻版。对学生基本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初步教育技能的掌握起着奠基作用。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学理论基本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认识;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以及课程与教学管理技能;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艺术,具备带班的基本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和自觉学习、研究的兴趣,为提高教育工作和科研能力奠定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等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内容

1.1 教育学的概念与问题领域

1.1.1 教育学概念的内涵 1.1.2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教育 1.1.3 教育学的问题领域 1.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2.1 教育学的产生 1.2.2 教育学的发展 1.2.3 教育学在中国 1.3 教育学的学习意义和要求 1.3.1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3.2 学习教育学的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简史。 难点:1.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章 学校教育体系(共5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学制及其类型;了解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及现行学制的基本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明确现代学制改革趋势。 (二)教学内容

2.1 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2.1.1 学校教育的产生 2.1.2 学校教育的发展 2.1.3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2.2 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 2.2.1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分类 2.2.2 学校教育体系的结构 2.3 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

2.3.1 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问题 2.3.2 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2.3.3 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制的结构;确立依据;中国的学制改革 2.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难点: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等对教育的制约性;掌握和理解教育对社会各个系统的作用;了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能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理论分析当前教育改革中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3.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1.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1.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3.2 教育与生产力

3.2.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2.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3 教育与文化

3.3.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3.3.2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难点: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条件;理解人的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分析,让学生牢固建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这一基本命题,从而更好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性。 (二)教学内容 4.1人的发展概述 4.1.1 人的发展的含义 4.1.2 人的发展的内容 4.1.3 人的发展观

4.1.4 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4.2 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4.2.1 教育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 4.2.2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4.3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要求 4.3.1 学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3.2 在学校教育活动的交往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1.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教育目的(共5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解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及对教育目的制定的影响;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及教育目的的演变。通过教育目的价值理论及社会制约性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探讨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等不良教育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 5.1 教育目的概述 5.1.1 教育目的的概念

5.1.2 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5.1.3 教育目的观

5.2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5.2.1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5.2.2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5.2.3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3 教育目的的实现 5.3.1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5.3.2 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难点: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职责与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素质;掌握和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地位;掌握师生关系的概念、特点与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师生关系现状与问题。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专业情感,帮助学生自觉形成教师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 6.1 教师

6.1.1 教师职业的历史和现状 6.1.2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专业化 6.1.3 教师职业的使命与价值 6.1.4 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 6.2 学生

6.2.1 学生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特征 6.2.2 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特征 6.2.3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 6.3 师生关系

6.3.1 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6.3.2 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建立 6.3.3 师生互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教师:概念;地位与作用。 2. 学生:学生的基本属性; 3. 师生关系特点;师生关系的建立。 难点:1. 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 2. 学生的基本属性

第七章 课程(共5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对课程定义的不同观点以及不同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掌握和理解不同课程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和理解课程编制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能够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世界课程改革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7.1 课程与课程理论 7.1.1 课程的含义 7.1.2 课程的类型 7.1.3 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7.2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7.2.1 课程目标的确立 7.2.2 课程开发的过程 7.2.3 课程的形态 7.3 课程改革

7.3.1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7.3.2 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当代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趋势 难点:1.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2.课程开发的过程

第八章 教学(上)(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确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的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学观。掌握和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深刻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通过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分析和理解,真正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及实施要求,并能灵活运用教学原则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8.1 教学的含义、属性与地位 8.1.1 教学的含义 8.1.2 教学的属性 8.2 教学过程 8.2.1 教学过程概述 8.2.2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8.2.3 教学环节 8.3 教学原则

8.3.1 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作用 8.3.2 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8.3.3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2.教学的属性

3.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实施要求 难点: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教学(下)(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认识和掌握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常用方法的优缺点。熟练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 9.1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9.1.1 教学方法概述 9.1.2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9.2 教学组织形式 9.2.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9.2.2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9.2.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9.3 教学设计 9.3.1 教学设计概述 9.3.2 教学设计的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和掌握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2.教学常用的方法及优缺点 难点:1.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十章 学校德育(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的概念,明确学校德育的真正含义,注意区别德育与政治教育的不同。明确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和任务,掌握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规律,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并学会处理德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解德育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了解德育方法各自的特点及优势。 (二)教学内容 10.1 学校德育概述

10.1.1 学校德育的概念

10.1.2 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10.1.3 学校德育的意义 10.2 学校德育过程 10.2.1 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10.2.2 教育者实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 10.2.3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基本原理 10.3 学校德育实施 10.3.1 德育的多样化途径 10.3.2 德育的基本原则 10.3.3 德育的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德育的概念及德育过程的概念

2.德育过程的规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难点:1.德育过程的矛盾与本质 2.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第十一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和理解班主任的素质要求,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

务,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策略,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及责任。 (二)教学内容 11.1 班主任 11.1.1 班主任概述

11.1.2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与成长 11.2 班级组织 11.2.1 班级组织概述 11.2.2 班级组织的结构 11.2.3 班级组织的功能发挥 11.3 班级建设与管理 11.3.1 班级建设与管理概述 11.3.2 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 11.3.3 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班集体的概念 2.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难点:1.现代班主任的特点 2.现代班主任的素质结构

第十二章 教育评价 教育研究 (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理解教育评价的含义,了解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环节,通过教学掌握教育测验与评估的有效条件: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的含义,并充分理解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在测验实施中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内容 12.1 教育评价 12.1.1 教育评价概述 12.1.2 教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2.1.3 教育评价的改革 12.2 教育研究概述 12.2.1 教育研究的功能 12.2.2 教育研究的类型 12.2.3 教育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及在测验实施中的相互影响 难点:教育测验与评估的有效条件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以教育活动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教师教育各专业必修的教育学科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必须掌握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是大学教育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八、教学时数分配

《教育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54 学分:3 章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各章标题名称 绪 论 学校教育体系 教育与社会 讲授 学时 4 5 4 实验 学时 实践学时 讨论、习题课 等学时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合计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课程 教学(上) 教学(下) 学校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教育研究 4 5 4 5 4 2 6 2 3 48 2 2 2 6 九、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一)实践目的

学生在学习相关章节基本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学生对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评价;通过听课和评课理解教学环节(课堂导入、重难点处理、结课)的运用技巧;通过协助班主任组织班会了解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通过“专才好”或“通才好”辩论提纲的整理及辩论会上的辩论,深入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对不同人才观进行理论分析,掌握透析教育现象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要求

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后开展实践学习,实践过程应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虚心请教,并认真

记录实践活动的各项内容,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不仅有记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仅完成实践教学作业,同时要把实践学习的相关资料整理汇总,交给指导教师,作为总结和评价实践学习效果的依据。

(一)实践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 所在 项目 章节 名称 实 践 内 容 实践过程与要求 实施 方案 实践 学时 2 师生关分析各种类型师生学生每小组5人,在学校集体活动每组均对(如:运动会)时,对大学生随机问调查结果卷,通过问卷让学生对不同师生关系进行书面类型进行评价并排序,调查大学生对分析 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接受程度。 听公开听中学《政治》课。 对教学环节:新课导入、课堂提问、拟课堂教课 重点难点处理、小结等各环节做听课记录。 学计划 1 第 系问卷关系的利弊。 六 调查 章 2 第 九 章 第 九 章 1 “专才运用“教育方针”、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织,每小组辩论前辩论会后好”或“教育目的”等理均拟辩论提纲,引经据典应说明来源。交总结“通才论分析教书与育人辩论规则预先征得学生同意后提前公“我的人1 好”辩论会 3 第 十 一 的关系。 布,班委成员组织辩论会,教师预先才观“。 对辩论提纲审核,并现场指导。 2 学习班现场学习班主任对到中学深入班级,协助中学班主任开拟主题班主任日班级的日常管理,主题班会。 常班级重点参与班会的组织和管理。 作 合计 6 会组织提纲。 章 管理工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教育学》,朱家存 王守恒 周兴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教育学原理》,成有信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文献阅读、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十一、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成绩计算: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制订:***系 教研室:***教研室 执笔人:*** 审订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