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2022-10-01 来源:易榕旅网


满洲里城市的形成

满洲里车站建成后,以候车室为中心近9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段为\"铁路附属地\",并以此为中心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小城镇。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营业。东清铁路建设局移交给东清铁路管理局,德·列·霍尔瓦特上校任管理局长。在修筑东清铁路的同时,俄国人也发现了扎赉诺尔巨厚的煤田,并肆意开采,于1902年正式出煤。除供应机车用煤外,并不断运回俄国国内。

沙俄政府将满洲里视为\"东亚之窗\",深感其重要性,便在1904年制定了大规模建设满洲里的计划,并从国内派遣一些囚犯从事城市建设。从此,满洲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道南1--4道街和道北头道街至六道等形成雏形,一座小城镇出现在昔日荒凉的草原上。

1904年2月10日,日本和沙俄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发生了“日俄战争\"。按照沙俄政府的命令,铁路从1904年2月2日起实行战争时期列车运行时刻表,按沙俄军队的要求进行运输。2月14日,沙皇谕旨中东铁路从属于军事机关,实行军事管理,首先运输军队、武器装备、粮食和医疗设备等。沙俄调往旅大的军队每天经由满洲里开发7次军车。满洲里成为沙俄的兵站基地。

当年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驻俄军的兵营(东大营,今满洲里铁中一带楼群)、军用专用线及军用物资仓库等。当时铁路刚刚交付使用,运输能力低,造成严重堵塞。沙俄军队挤满了兵营和车站,一片混乱。一些沙俄军人借机酗酒闹事、抢劫财物、侮辱妇女等。想发战争财的俄国商人也纷纷借机涌入满洲里。满市人数达4000多人。

除铁路员工外,多为工商业者、裁缝、皮鞋匠等,甚至一部分商人从俄国内地移居来此。中国人有200多名,主要也是从商者,约有20多家商人在此定居。商业的骤然兴盛,

1

使满洲里一跃变为商业城市。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人失败而告终。9月5日,日俄两国签定了《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取代俄国在东北的支配地位。日本人开始陆续进入满洲里,多经营杂货店、饭店等,而俄国商人则纷纷回国。

满洲里被认定为市

1920年前后,居住在满洲里的白俄见国界被封锁,商路断绝,并且他们感到归国已无希望,便向三河、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哈尔滨等地迁移,使满市俄国人口锐减。中国人此时却大量涌入,多来自山东、河北、辽、吉、黑等省。他们主要从事商业,一部分人从事打鱼、打草和打旱獭子等业。随着城市设施也日趋完备。学校、电灯厂等建立起来。日本移民逐日增多,1922年6月27日设立了日本领事馆。随着苏联对中东铁路的控制,1923年将俄国远东共和国代表处改为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

自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远东地区处于战乱状态,满洲里与后贝加尔铁路的联运一直处于停顿。1921年1月9日,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宋小濂与远东共和国交通部长沙托夫在满洲里签订了《中东铁路与俄国后贝加尔铁路临时交通办法》,规定先通货车。

1924年5月,中苏两国正式建交,满洲里作为进出口物资的口岸站,客货运输都达到高峰,地方工商业迅速发展。1924年5月31日,中俄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及1924年9月29日签订的《奉俄协定》,实行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管。大批苏联人进入中东路沿线工作,满洲里的苏联人也因此而增至800户4000余人。

2

1924年改组满洲里公共理事会,设自治会,作为市政的执行机关。1927年3月,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发布了《特别市乡自治试办章程》,根据这个章程,满洲里被认定为市,设立市政公所,对满洲里进行市政管理。自治会则成为决议机关。

中国版图上添了个新地名——满洲里

1896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中俄密约》的签订只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境内建造铁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有关铁路建筑合同,由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许景澄同时兼任驻德、奥、荷三国公使,每年冬春两季住在彼得堡,而夏秋两季住在柏林,因此俄国政府立即派华俄道胜银行董事,财政部次官拉曼诺甫赶到柏林与许景澄谈判。

谈判从6月初持续到9月,许景澄的一些略微有利于中国主权的要求均遭俄方代表拒绝,不堪承受俄国政府施加威胁的清朝政府电令许景澄在铁路合同上签字。1896年9月8日,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银行总办罗启泰,正式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章程无疑是为俄国利用这条铁路,把中国东北逐步变成其势力范围提供了各种方便。章程中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铁路轨距与俄国铁路一致;凡“建造经理防护铁路所需之地”和“铁路附近开采沙土石块、石灰等项所需之地”原是官地者由中国政府无偿给予,“凡该公司之地段,一概不纳地税,由该公司一手经理”;俄国有权经此铁路免费运送军队和军用物资;俄国货物经此铁路运入俄国者一概免税,运入中国者,按原税额的三分之二交纳。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名为“中俄合办”,实为俄国独办。因其章程中规定:由清朝政府任命的一名公司总办,只起监督作用;而俄国政府任命的会办,负责管理公司一切。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所著回忆录中说,全部实权“完全由(俄国)政府支配。”

3

随后完成了对铁路的全线勘测,于1897年8月28日,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今属黑龙江省东宁县),距俄国滨海省塔尔塔夫哥萨克村六俄里的地方举行了开工典礼。全部工程以哈尔滨为中心,为东、西、南部三线,由6个地方开始相向施工。

1898年1月6日,俄国完成中东铁路西线的最西端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伸出的盖达洛夫斯卡亚支线相衔接的勘测。其进入中国的地方叫“霍勒金布拉格”,这是满洲里作为地名出现以前,蒙古族牧民对这一地区的历史称谓。“霍勒金”是译音,汉语也写作“霍尔津”,为旺盛的意思;“布拉格”汉语意为“泉水”。旺盛的泉水喷涌汇成河流即霍尔津河,今天人们习惯说的小北河就是霍尔津河的当年河道。

1900年4月,霍勒金布拉格工区开工。俄国人派遣技师卡西诺夫带领130多人的筑路队,和巴拉诺夫队长率领的100多名骑兵组成的马巡队开进了这个工区。承担筑路繁重劳动的是从我国东北和华北招募来的三四千名工人。

1900年初秋,我国义和团运动的烈火蔓延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一带,中东铁路被迫全线停止修筑。1901年初重新开工以后,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当年10月于海拉尔以西30公里的乌固诺尔举行了接轨仪式。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各车站也随同完工。由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盖达洛夫斯卡亚进入中国的首站定名“满洲里”,从此,一个新的地名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而古老的地名“霍勒金布拉格”消失了。

“满洲里”是由俄语“满洲”一词音译而成。但是不应忽略的是俄语“满洲”一词却是汉语“满洲”一词音译。“满洲”既是清代满族的自称,历史上也曾泛指我国东北地区。俄国人建成中东铁路以后,把进入中国的首站定名“满洲里”,说明他们承认从这里开始是中国的领土。

4

关于对扎赉诺尔出土象重新命名的建议

1980年4月27日、5月17日和1984年3月16日,扎煤公

司灵泉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先后发现了三具象化石。被分别命名为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象。

第一号象和第二号象因大小相近,种类相同,年龄相近,被合并装配成一具较完整的骨架,在内蒙古博物馆陈列。第三号象骨架,由黑龙江博物馆承包装架工作,陈列在扎煤公司文物展览馆大厅。

在对第一号、第二号象的种属鉴定时,由程道宏、王正一、魏正一等人依据二号象的上下臼齿特征,暂鉴定为松花江猛犸象。并联名撰写论文,发表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1982年1月第20卷第1期)。

而对第三号象的命名,早在三号象装架验收大会上就曾引起强烈争论。而引发争论的焦点问题,是该象上架的头骨是由肇源出土的猛犸象头骨翻模复制而成,与三号象原始头骨形态存在差异,两者是否属同一种类,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个观点是沿用已发表的论文,与第一、二号象一样同称猛犸象。另一个观点是,按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出土什么形态就按什么形态装架,不能人为地进行改变,应对扎赉诺尔出土象再进行鉴定和命名。

那么,扎赉诺尔出土象,究竟属于什么象种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象研究的专家宗冠福研究员,于2001年8月应邀来扎,对扎赉诺尔象化石骨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经修复,现组装的扎赉诺尔象化石,个体高大、粗壮。从整体结构来看无问题,但在头骨修复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5

一、陈列(修复)的原始头骨形态是古菱齿象型,并与泥河湾的纳玛古菱齿象的头骨极为相似。但在支架上的头骨是典型的猛犸象型。

二、门齿,从当时发掘的资料(相片)来看,此象的门齿相当粗大而且比较直,与极度弯曲的猛犸象门齿相区别,但在支架的门齿制作的弧度过大,与原始形态不符。

以上两点对鉴定引类象化石的种属很关键。另外此象的臼齿釉质层较厚,褶皱程度远不及猛犸象的强烈等特征来看,此化石不应是猛犸象类而应是一种古菱齿象。从它的巨大个体,以及头骨形态臼齿结构等均与安徽省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保存的纳玛古菱齿象骨架相似,而扎赉诺尔的骨架真骨化石此例较前两者更高。由此可见,扎赉诺尔出土象的名称的确有待推敲。

现在,第三号象已出土十年了,它被装架展出后,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前来参观,为提高扎赉诺尔的知名度,发挥了独有的作用。然而,能有几人会想到它可能被叫错了名字呢?

考古工作需要科学的态度,我们对古文物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而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古文物进行科学的鉴定,是我们对历史、对未来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我建议,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扎赉诺尔出土象化石重新进行鉴定,还它一个符合真实身份的名字。同时,应对三号象头骨重新上架,还它以本来面目,并发表三号象的科学论文。

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

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里,完好地保存着在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出土的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标本。

6

“扎赉诺尔”,是“达赉诺尔”(达赉湖)的音转,所谓“扎赉诺尔人”就是“达赉湖人”。从1927年开始,许多中外考古学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古挖掘。1933年,扎赉诺尔煤矿的副矿长顾振全于煤矿南坑获人头骨1件(后称为第一号人头骨),于1934年4月定名为“扎赉诺尔猿人”。鉴定为壮年女性,并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末期至中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化石,属于形成中的蒙古人种。

至1982年7月,在扎矿煤层上部地层中先后获16个人头骨化石及大量的人工制品、古生物化石,证明了在一万多年以前,满洲里地区曾是扎赉诺尔人生活和栖息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古老人类的摇篮之一。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