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3.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介绍 我们知道,演讲是古希腊时期每个公民必备的技能,现代西方社会演讲又是总统获得民众支持的直接方式,我国古代先秦有苏秦游说六国,纵横捭阖,三国时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以一当百。演讲的魅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了上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各位同学便是那意气风发、一身白衣的北大学子,让我们一起聆听第一天就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为诸君所做的一场演说—— 二、背景介绍 1. 作者背景
(1)首先请问同学们了解蔡元培先生吗?(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 (2)对蔡元培的评价(蔡先生何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2. 学校背景
蔡元培前的北大——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当时北大的现状 求学为升官发财——不问学术
学风败坏、腐败盛行、官僚气息浓厚 考试靠熟读讲义——敷衍塞责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
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这就是当时的北大现状。
蔡元培后的北大: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三、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蔡元培作为北大的新任校长,他对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2.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三点希望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三点希望? 明确: 希望 要求 原因 学业方面 品行方面 个人修养方面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一心求学 学子皆求升官发财 谨严品行、正当娱乐 风俗日偷,道德沦丧 对师礼敬,与友互勉 只问教员官阶,不问学问深浅
3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抱定宗旨”放在第一点,这三点希望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明确:第一,“宗旨”就是做事情的初衷和目标。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动
力何谈发展?何谈未来?然而这个目标有必须是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既“正大之宗旨”,如此才能有大的修为,大的学养。宗旨跑偏,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走火入魔。所以“宗旨”是行为的起点。第二,学识高深的人不少,但如果不能走正路,务正业,一定会惹大祸,造大孽。有的化学家研制毒品,有的银行家骗老百姓钱,有的政治家出卖国家机密……所以品德修养很重要。“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德行”是行为的保障。第三,“敬爱师友”讲的是一个人接人待物的涵养,是情商。人智商高是好事,但情商低真的很麻烦。有些同学性格孤傲,或者脾气火爆,同学关系没处理好,很多目标就无法实现,影响进步。“涵养”决定着人的行为的质量。这三点是循序渐进性的, 宗旨 德行 涵养 行为的起点 行为的保证 行为的质量 4.问题: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目的? 明确:促使学生认真“求学”
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
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
5. 最后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做一个总结,首先蔡先生以一段简短寒暄开场,叙述自己与北大渊源,以拉近与师生距离。其次,我们知道蔡元培先生向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分别从宗旨、道德、修养三方面要求学生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的青年人。最后又提出了两点改革的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意图使学子们能够潜心学术,真正获得知识学问,而不是一味敷衍塞责,不负高等教育之培养。(呈现结构图)
蔡元培先生与就任之初如此说,在就任之后也如此做,他之于北大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完成了对北京大学官僚沉珂的祛除,思想意识的解放,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一大批民国时期杰出人才,使得北大成为一个中国进步青年真正心向往之的学术圣殿。
过渡句: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说稿,它是蔡先生在北京大学革新除弊吹响的第一声的号角,极大地调动了北大人的积极性。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究,作为一篇演讲稿,这篇文章成功在哪里,其魅力何在?
三、写作特点探究
问题1:从内容上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先生这篇演讲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针对性、现实性、逻辑性
首先,作者的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
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极具针对性与现实性;
其次,对于提出每点要求都是具有顺序性的,从最重要、最核心的宗旨层面,到道德层面,再到个人修养层面。说明他的演讲是具有逻辑性的。
问题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问题3: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1)浅显文言文,语言古朴典雅 (2)又多口语,多短句,明快易懂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四、总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五、板书
一点寒暄 三点要求 两点计划
六、作业
蔡元培对北大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动笔写出你的感想与同学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